周麗佼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孩子的教育問題日漸突出,而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對一個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開始階段的家庭教育。正確的教育孩子,家長需要形成正確的養(yǎng)育觀念,掌握切合的教育方法,合理利用教育資源,在陪伴、鼓勵、支持和榜樣作用下和我們的孩子一起長。
案例:睿睿是我們班的新生,開學沒幾天他就表現(xiàn)得和幼兒園生活有些格格不入了,早上來幼兒園從來不吃點心,午餐活動中如果不是合心意的菜他就開始生氣哭鬧不愿意吃,午睡活動中他是班級入睡最晚的小朋友,可每當起床鈴聲響起時,他卻爬不起來,因為還沒睡醒,有一次硬是在床上賴到了下午3:50放學才被匆匆趕來的爸爸從床上拉了起來,在對著爸爸一頓哭鬧中被拉走了。在一開始出現(xiàn)這些問題時做為老師我們嘗試和家長溝通希望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問題,媽媽卻說:“老師他不愛吃就不要給他吃了,在家我們都是隨便他的,他不想睡覺就不要讓他睡了,省得他爬不起來。”面對家長的無所謂,隨之而來的是孩子在越來越多的活動中出現(xiàn)格格不入的問題,例如:在與同伴出現(xiàn)意見分歧時常常會出現(xiàn)吐口水、用頭撞對方等過激的行為。當老師處理事件詢問原因時他會圍著老師哭鬧不休,卻一句話也不解釋。當媽媽看到這些連續(xù)記錄的事件后,終于察覺出孩子身上的問題,至此我們才了解到生活中的睿睿。睿睿爸爸媽媽是常州的新市民,買房安家對于普通打工的他們來說是一個沉甸甸的擔子,為了多一些收入,睿睿爸爸選擇上夜班,媽媽上白班,在沒有轉來之前睿睿一直生活在老家由爺爺奶奶帶,開學前兩個月睿睿被接了過來。因為睿睿爸媽自己沒有固定作息,所以在生活上對睿睿采用的是放養(yǎng)政策,白天媽媽上班,爸爸下班回家睡覺,睿睿要是餓了就自己找點零食吃,只要不出門,在家做什么都可以。晚上媽媽下班后會帶著睿睿去菜市場買菜,這是睿睿最開心的“出去玩”的時間。在家睿睿要是不聽話了爸爸會打,媽媽會罵,或者有時候就讓孩子一個人待著。
聽到這里或許我們對睿睿在幼兒園那一串格格不入的表現(xiàn)終于找到了原因:沒有規(guī)律的飲食所以他只挑選合心意的菜;沒有固定的作息所以難以入睡并且爬不起來;沒有與同伴交往的經(jīng)驗所以在遇到分歧時總是暴力解決;爸爸媽媽的冷暴力和打罵讓睿睿不善于解釋自己的行為,卻很害怕被冷落,所以要圍著老師哭鬧不止,這一切行為的背后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那該怎么辦呢?
在了解情況后我們建議睿睿家長:
1)首先一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不是隨意把孩子帶在身邊,而是創(chuàng)造屬于他們自己的親子時光,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被關心、被愛。
2)其次在生活起居上能及時地關注到孩子的需求,幫助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規(guī)律的作息,使其身心健康發(fā)展。
3)最后在生活中鼓勵并創(chuàng)造機會,讓睿睿與同齡的玩伴一起游戲,并關注他與同伴的交往情況,就遇到的問題與矛盾進行交流,幫助其積累社會性交往的經(jīng)驗。
經(jīng)過一學期的追蹤觀察,睿睿逐漸有了變化,他臉上開始展露笑容,會和老師、小朋友們分享他周末游玩的經(jīng)歷,午餐活動中雖然還會挑食,但能和小朋友們一起安靜地用餐了。午睡活動由原來需要一個多小時才入睡縮短到半個小時,這點點滴滴的改變讓睿睿的爸爸媽媽驚喜萬分,也讓我們老師倍感欣慰。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成長過程中來自父母關心和愛的陪伴有助于幼兒養(yǎng)成健康、積極的心理,擁有穩(wěn)定的情緒,容易與別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系,攻擊性低,具有更強的社會性適應能力和社會性技能,在群里中也會更受歡迎。
案例:在巧手節(jié)主題活動中,孩子們討論決定用廢舊材料做交通工具,做什么?用什么來做?怎么做?這些問題我們放手交給孩子,請他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討論并收集資料。當天晚上我接到了馨馨媽媽的電話:“老師,馨馨也不知道要做什么,我也不懂這個怎么弄,就在網(wǎng)上搜了一個做汽車的,但是有些零件我也不認識?!蔽艺f:“媽媽可以和馨馨一起討論制作的內容,關于材料如果沒有現(xiàn)成的可以嘗試替換,但還是建議和孩子一起商量讓她明確自己的目的,這樣可以為她后期的制作打好基礎。”馨馨媽媽說:“問她她也說不出來,我就先給她準備著?!毙∨笥褌冮_始制作時,馨馨果然帶來了做汽車的材料,但制作過程中她仍然有些茫然,用硬紙板剪成汽車側面的形狀,接下來該怎么組裝輪胎,她不斷擺弄材料袋里的零件,卻仍然無處下手。
鄰桌坦克組的晨晨卻是截然不同的一種狀態(tài)。活動一開始他先拿出了三個一樣的易拉罐,并排放在桌上,用寬膠帶把三個易拉罐綁起來,然后拿出一張藍色A4紙對折后剪開,把其中一半平鋪在三個易拉罐的上面,確定好尺寸后在紙的四邊貼上雙面膠并將其固定在易拉罐的平面上。接著拿出一個包好綠色包裝紙的小紙盒,在底面貼上雙面膠,本想直接貼在易拉罐平面上,晨晨停下來看了看發(fā)現(xiàn)履帶還沒裝,就用細長條的瓦楞紙繞著三個易拉罐包一圈,這次換成小膠帶,把瓦楞紙兩頭銜接在一起綁住,完成了一邊的坦克履帶還有另一邊,這次晨晨一個人卻有點搞不定了,因為瓦楞紙兩頭總是翹起來,于是他尋求旁邊小朋友的幫忙:“你能幫我按一下嗎?”在小伙伴的幫助下,第二條履帶很快綁好了。拿出事先用綠紙包好的小盒子他貼上雙面膠粘在了易拉罐中偏后的位置說:“這是指揮室?!痹谥笓]室前方挖一個洞插進筷子炮筒,孫昕晨開心地說:“我的坦克做好了。”我很新奇他是如何對制作步驟了然于心的,于是我說:“你可真像發(fā)明家,這么快就把坦克做好了,你是怎么知道這樣一步步做的?”他說:“我想做坦克,回家問媽媽,她也不太會,就在網(wǎng)上找了一個做坦克的視頻給我看,我看著就會了?!狈艑W時我和晨晨媽媽交流:“今天晨晨的小坦克不僅做得好,而且做得很快,每一步做什么怎么做他都很明確,他說在家媽媽找視頻給他看了?!背砍繈寢屝χf:“他回來就想好要做坦克了,我又不會,就和他說找個視頻看看,然后他自己就把視頻看了八九遍,晚上睡覺了,我說你怎么還不睡???他說要把步驟再回憶一遍?!?/p>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不難看出: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對孩子的引導和幫助策略是很重要的。完全替代性的幫助和決定會讓孩子喪失主動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缺乏信心和探索意識。耐心傾聽孩子的觀點,提供適宜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并樂于支持,才能提高了孩子的獨立性、主動性,發(fā)展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體驗成功的喜悅,最終形成積極、樂觀、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質。
案例:在大家一起來運動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學會了跳繩,為了鼓勵他們堅持練習,我們開展了冬季跳繩展示活動,并鼓勵家長一起參與進來,為孩子展示花樣跳繩,讓孩子們了解繩子的不同跳法,感受跳繩的趣味性。報名表貼出去的第一天,早上翌城媽媽就拉著翌城來門口簽字報名了,可是翌城一直跟在媽媽的身后不愿上前,媽媽問:“為什么不參加呢?你不是已經(jīng)會跳了嗎?”翌城歪著頭看了看報名表又看了看他媽媽說:“可是我跳得沒別人多呀!”媽媽在翌跟前蹲下身看著他鼓勵道:“沒關系的,媽媽也報名,還有時間我們每天回去多練練就好了?!币畛沁€是有些猶豫,媽媽卻轉身拿起筆很快在家長報名欄簽上了自己的名字,簽完回頭把筆塞在了翌城手里說:“你來吧!和媽媽一起,你看我都報名了?!币畛悄弥P的手緊了緊,最后遲疑著被媽媽推到了報名表前,自己寫下了名字。放下筆媽媽和他揮手說:“好了,我走了,今天我們就回家一起練哦!”翌城看著媽媽點點頭轉身走進了教室。跳繩展示活動當天,媽媽和翌城都在觀眾區(qū)為彼此加油鼓勁,而翌城也如愿跳出了一分鐘跳繩練習以來的最多數(shù)量,獲得了“跳繩達人”稱號,頒獎時翌城在人群中咧著嘴開心地笑了。在活動反饋表上翌城媽媽寫到:和孩子一起參加活動感覺很有意義,彼此都收獲了很多。
而與之相反的則是驍雅媽媽,她在反饋表上寫到:看著其他家長和孩子一起在展示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和孩子一樣都是不積極主動的那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在此之前驍雅媽媽一直覺得驍雅性格內向,活動中總是默默聽的那個,不愿意主動表現(xiàn)表達,為此她還特地找到老師尋求幫助。在第一天報名放學時媽媽發(fā)現(xiàn)驍雅從教室走出去后,拉著媽媽的手很快地往前走,邊走邊說:“我才不要跳繩展示呢!”媽媽問:“為什么?”驍雅說:“我就是不想要?!眿寢屢詾榧议L都是要陪著孩子一起報名的所以也沒說什么,牽著驍雅的手走了。事后和媽媽交流,媽媽說:“當時我自己也沒想到要報名,她說不想報我就隨她了,但其實她自己每天都有在家里練,而且我數(shù)過跳得還可以的。所以這次沒參加覺得還是覺得挺可惜的?!?/p>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是自己身邊可以效仿的最好老師,也是影響自己一生的引路人。他們不僅會效仿家長的言談舉止、行為習慣、還會從父母那里學到勇敢、自信、堅強和努力等良好品質,所以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作為孩子的引路人應努力樹立榜樣意識,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積極引導和鼓勵,不斷促進孩子健康向上、快樂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新橋鎮(zhèn)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