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堃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海邊,有一個撿貝殼的小男孩,他想為自己尋找一只最美麗的貝殼,但每撿一只,他都認為不是最好看的,便隨手拋棄了。黃昏來臨,他愁眉不展,因為他的籃子里是空的。”
在讀完這則小故事后,我心中感慨萬千,不由引發(fā)我對人生真諦的思考。
醉心于璀璨斑斕的貝殼,孩子近乎苛刻地挑選,只為心中最美麗最稀罕的一個;傾心于色彩紛呈的大千世界,世人過于完美的追求,只為心中的那份完美至極的標準,但人生收獲的籃子依舊空空。
試問:這世間存在真正的完美嗎?答案不言而喻。追求完美本無錯,但過分挑剔實則不可取。我們只有以一顆追求完美的心靈悅納現(xiàn)實的不足與反差,才能真正體會到擁有的巨大幸福,從而收獲人生的豐盈。
畢淑敏曾言:“額頭上沒有一絲皺紋的美人,怕是血管里流動的都是水?!庇谖覀円嗍侨绱?,追求完美精神可嘉,但要適度。過分追求完美,猶如苛刻月無缺、玉無瑕。前者縱然圓滿,但又如何牽引文人墨客的情思與把酒吟唱,又如何以陰晴圓缺照見古今的滄桑變幻?后者縱然不染纖塵,卻又怎能展現(xiàn)巖漿噴涌而成的結(jié)晶原態(tài),又如何體現(xiàn)流水與輕風在其上的絲絲鐫刻之紋,縷縷輕嚙之痕?想來,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態(tài)。若我們不會以一顆寬和的心悅納理想與現(xiàn)實反差,固執(zhí)于內(nèi)心所求而一味鏗鏘向前,那么縱使一番汗水、一場血雨過后,猶如一駕脫了軌的疾速列車,最終的目標也是不可望而不可即的了。生活被痛苦與失落充斥,詩意與快樂又如何悄悄來臨呢?
但悅納缺陷,并不代表消極被動,從不與逆來順受等同?!昂1蹦峥恕ず芴焐p臂殘缺,雙足畸形,命運給了他不完美的軀體,但他從不向命運低頭。他用精神食糧彌補軀體的不足,用激情澎湃的演講帶給聽眾以希望與力量,而他的精神世界也在這一次次探索前進中趨向完美,收獲豐盈。如若尼克·胡哲只是一味接受肢體上的缺陷,而沒有以一顆追求完美的心要求自己改變,那么這絢麗的講壇上又如何升起一顆璀璨的新星?便也是多了一個渾渾噩噩的庸人吧。由此看來,我們要學會悅納缺陷,但更應該學會奮起反抗,也要有追求完美的心靈與信仰!正是這種精神讓林肯口含石子不斷練習,克服口吃,終得叱咤一代風云;正是這種精神讓科學家無畏于已知的渺小,向宇宙的奧秘一次次發(fā)起不懈挑戰(zhàn)!“沒有人反抗,城市只是水林泥場?!蓖瑯樱?,便在這奮起反抗中咂摸出滋味;生命,便在這定然與躍然間泄露了真相,從而更趨向完美。
其實,追求完美,悅納缺陷,亦不失為人生之大智慧。蘇軾在《別石塔》中有言:“磚塔有縫,可容螻蟻爬爬;君子有縫,可容小人鉆鉆?!憋@然,沒有人可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為人處世如可做到剛?cè)嵯酀倾~墻鐵壁,以一種追求完美的心態(tài)來悅納缺陷,便更能體現(xiàn)出一個人心胸之曠達、心地之坦白、精神之高尚。這,才稱得上愜意地生活。
人們啊,何須過分挑剔,一味追求心中那遙不可及的“白月光”,而讓自己終日郁郁不得樂呢?探其本質(zhì),便也是缺少一份知足常樂的心態(tài)罷了。過分追求完美往往讓我們墜入自我懷疑的深淵,本應感嘆人生美好的晴日變成了疾風驟雨,本應高歌猛進書寫燦爛人生,卻變成了自我囹圄的枷鎖,何不可悲可嘆呢?
我們追求完美,但拒絕過分挑剔;我們悅納缺陷,但鄙視逆來順受。我們提倡在追求理想化與現(xiàn)實骨感性的有機結(jié)合中的辯證統(tǒng)一。月兒時圓時缺,玉兒終有微瑕,人自有缺點與不足,萬事萬物正是在完美與缺是。陷的斗爭中達到二者的平衡,在完美與缺陷的統(tǒng)一中飛奔于追求的道路上引領時代向前發(fā)展!
漫步于生命的沙灘上,沿途撿拾美麗的貝殼,以追求完美的眼光審視,以悅納缺陷的心態(tài)包容——這樣我們的籃子才不會空空。當我們回首時,這些貝殼便如繁星將生命點綴,使之異彩紛呈,而我們的人生也必將收獲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