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寫作是個綜合性、體系性的工程,當代寫作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多從“模仿”“思維”“過程”“趣味”等某個層面展開,效果有限。在系統(tǒng)論和“非構思知行遞變”理論視野下,從心靈背景、文章圖式、思維模型三個互為表里的“知行”層面,進行體系化的建構,多層面的突破,可以取得最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路徑 心靈背景 文章圖式 思維模型
通常情況下,寫作教學研究大都從某個特定的層面展開。從研究的可行性、有效性上來考量,這樣做自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寫作是個綜合性、體系性的工程,一般包括前寫作、顯寫作和后寫作三個階段,這便必然地決定了寫作教學的多階段性、多層面性,單一層面的教學研究,效果終究有限。要想取得最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應在既有寫作學理論、學習科學和教育科學成就的基礎上,進行多層面、立體式的教學探索。
一、當代寫作教學的路徑
1.模仿路徑
“模仿路徑”以錢夢龍的“模仿—創(chuàng)造”訓練體系為代表,此外,還有陳功偉的“表格模仿教學法”、楊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學法”和林永山的“作文套路教學法”等。這一路徑大都以文體模仿為基礎,以簡單模仿到逐步擺脫模仿再到創(chuàng)造為基本路徑。其主要成就是十分重視以文體為中心的文章圖式的教學,且基本形成了寫作教學的序列化。只是作為一種較為靜態(tài)的、機械性的文章圖式,能不能最大限度地遷移為寫作能力,可能還需要作進一步的探索[1]。
2.思維路徑
“思維路徑”以劉胐胐、高原的“三級訓練體系”為代表,此外,還有常青的“分格訓練教學法”、章熊的“語言—思維”訓練教學法。這一路徑大都以具體的語言活動過程中的思維訓練為主要訴求,以期提高寫作能力。其主要成就是看到了寫作教學中的本質(zhì)—思維訓練,并進行了序列化的訓練。只是劉胐胐、高原的三級訓練體系中的“觀察”“分析”與“表達”是虛擬假定的概念,能否截然分開還要再作思考。而章熊的“語言—思維”訓練體系中,訓練的知識點還不能算是最為基本的思維規(guī)律、技術和思維模型[1]。
3.過程路徑
“過程路徑”以周蘊玉、于漪的“文體為緯、過程為經(jīng)”體系為代表,此外,還有中央教科所的“文體、過程雙軌訓練體系”,揚州師范學院的“三線并行作文教學體系”等。這一路徑的最大成就是建造了一個立體的訓練體系,既照顧到文體的目標性訓練,又十分強調(diào)貼近寫作的真實過程。只是需要思考的是一般審題、立意、選材等能力,能不能上升到具體的基于寫作思維的行文能力上來[1]。
4.趣味路徑
“趣味路徑”以中央教科所的“興趣作文教學法”為代表,此外,還有“廣義發(fā)表作文教學法”,劉定成的“集體作文教學法”,張堅固的“下水演示作文教學法”等等。這一路徑的最大成就是激發(fā)了學生的“成就意識”和“寫作興趣”,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提供了前提性的必要條件。不過,這一路徑在基本的教學內(nèi)容上和寫作教學序列的建設上還有較長的路要走[1]。
上述寫作教學的路徑在寫作課程與教材嚴重缺乏的當下,在寫作知識陳舊不堪的現(xiàn)實窘迫中,著實為人們點亮了一盞希望的燈。不但基本生成了與之相匹配的教學內(nèi)容,并選擇了相應的教學策略及方法,且在實踐中的確有一定的成效。其成就是顯著的,毋容置疑的。然而,寫作終究是一個綜合性的體系性的言語過程,是人的生命化的外化過程,它離不開人的心靈、思想與情感的建構,離不開心靈化的文章圖式建構,也離不開寫作思維模型的建構,所以,單一路徑的寫作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很難從根本上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要想改變這一狀況,就必須另辟蹊徑。
二、“非構思”寫作教學理路
任何學科建設都必須以已有學習科學和教育科學成就為基礎,寫作教學也不例外,必須以最為前沿的寫作學理論和寫作教學理論為基礎,進行課程與教學性建構。這樣,在學理的支持下,寫作教學的思考與實踐才能走得更遠。具體來說,可以嘗試著以系統(tǒng)論和馬正平的“非構思”寫作哲學理論——“知行遞變”理論為基礎,進行寫作課程與教學的整體性建構。
從“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系統(tǒng),系統(tǒng)是普遍存在的”[2]角度,把寫作行為看作一個系統(tǒng)是不為過的;再從寫作行為具有“整體性”“結構性”“功能性”的特點來看[3],寫作行為也的確是一個系統(tǒng)。因此,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來審視寫作與寫作教學在學理上是行得通的。而更為關鍵的是,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出發(fā),就可以“把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當作一個系統(tǒng),分析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系統(tǒng)、要素、環(huán)境三者的相互關系和變動的規(guī)律性”[4],從而,更深層次地揭示寫作教學的內(nèi)在規(guī)律。
而這個寫作系統(tǒng),在馬正平的“非構思知行遞變”的理論視野下,從靜態(tài)共時性的角度看,它是由目的性思維(寫作目的)和行為性思維(寫作行為)構成的一個龐大“知—行結構”,如“文章圖式”是“知”,“寫作過程”是“行”;再“從動態(tài)歷時性角度看,寫作活動就是不斷地把‘寫作目的遞變?yōu)椤畬懽餍袨椤钡倪^程[3]。
不過,寫作行為的“知”“行”遞變的過程較為復雜,為了便于研究與實踐,必須進行合理化的梳理和重組。我們認為不妨以寫什么樣的內(nèi)容表達什么樣的情感與思想的“心靈背景”為“知”,以運用什么樣的表達形式的“心靈化的文章圖式”為“行”,建構第一層寫作“知行”系統(tǒng);再以“心靈化的文章圖式”為“知”,以運用什么樣的思維模式為“行”,建構第二層的“行知”系統(tǒng)。從而,把寫作教學的三個層面進行有機的聯(lián)系,形成一個整體性的寫作教學系統(tǒng)。
這樣一來,在系統(tǒng)論的框架下,在“非構思”“知行遞變”理論的引領下,從“寫作心靈背景”“心靈化文章圖式”“寫作思維模型”三個維度進行系統(tǒng)化的建構,便能理出寫作教學系統(tǒng)的理路,使寫作教學更有課程意味,更具實踐意義。
三、“非構思”寫作教學路向
在系統(tǒng)論和“非構思”“知行遞變”理論支持下,寫作教學可以從“心靈背景的建構”“文章圖式的建構”和“思維模型的建構”三個層面同時展開。需要說明的是這三個層面是互為表里,相互緊密聯(lián)系的一個整體,是缺一不可的:“心靈背景”的建構是“文章圖式”建構的基礎與目的;“文章圖式”的建構又是“思維模型”建構的基礎與目的;而“思維模型”建構的終極目的又是為了把個體“心靈背景”的生命與情感進行秩序化的語言表達。
1.心靈背景的建構
寫作背景有廣義與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寫作背景系統(tǒng),是指獨立于寫作主體之外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而狹義的寫作背景,是指“廣義寫作背景”中“被寫作主體感知過、觀察過、接觸過、吸收過而成為寫作主體的知識建構的那些東西”[3]。這里特指狹義的寫作背景,我們稱之為“心靈背景”。
為什么要作這樣的界定與區(qū)分,那是因為廣義的寫作背景是一種客觀存在,它對某一個時代里、某一個區(qū)域里的人是一樣的。但擁有相同寫作背景下的人,他們的寫作能力與水平卻有高下之分,其關鍵就在于廣義的寫作背景有沒有心靈化、生命化,有沒有成為寫作主體的一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當客觀的寫作背景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成為“寫作心靈背景”時,這時的“寫作背景”才能成為寫作行為的真正的“知”。而這個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便是“心靈化”的建構。一般來說,可以從三個途徑進行建構。
(1)定篇式背景建構
“定篇”是“中小學生必須學習的中外經(jīng)典名篇,它是文學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在語文課程中特定的、具體的所指”[5]。“定篇”都是經(jīng)典,而“經(jīng)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6],它是“不承擔任何附加的任務”的[7]。正因為“定篇”專注于文學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的傳承,所以對寫作心靈背景的建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然,在我們的語文課程體系里目前還沒有進行這樣的分類,但這并不妨礙一線老師進行這樣的理論與實踐的界定,也不妨礙通過“定篇”對學生的心靈背景進行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的建構。
(2)定本式背景建構
心靈背景建構不但有質(zhì)的要求,還要有量的要求,這個量的要求,便落實在“定本”式背景建構中。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定本”是借用了王榮生教授的“定篇”的概念而衍生出來的概念,它指的是在中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有定評的經(jīng)典文學著作。所不同的是,主要不是由教師進行“定篇”式文學、文化素養(yǎng)的傳承,而是由學生自己閱讀,并在師生共生的閱讀活動中加以深化的一種心靈背景的建構方式。如魯迅的《朝花夕拾》、冰心的《繁星春水》為“定本”,進行系統(tǒng)化的閱讀、交流,從而達到心靈背景建構的目的。
(3)隨筆式背景建構
如果說“定篇式背景建構”和“定本式背景建構”是一種被動的心靈背景建構的話,那么,“隨筆式背景建構”則是一種主動的心靈背景建構。萬事萬物只有心靈化才能真正成為自我的一部分,而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辦法便是寫作。不過,這里的寫作是一種基于日常觀察與辯證思考的隨筆寫作。相對于考場寫作,隨筆寫作不強調(diào)固定的格式,不強調(diào)特別的語言表達,強調(diào)的是對人與事的有“我”的觀察和有“我”的思考,以期最大可能地把整個世界,至少是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世界”,成為自己“世界”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其主要方式有兩個:觀察日記和時事評論?!坝^察日記”主要是以“我”的眼光看“世界”,“時事評論”主要以“我”的思考去理解“世界”。
2.文章圖式的建構
文章圖式是寫作教學的目標系統(tǒng),“全部寫作行為都是這個目標的物化、具體化。假如寫作主體在潛意識中根本不會產(chǎn)生這種文章圖式,是白板一塊的話,就根本不會產(chǎn)生任何寫作行為”[3],這可見文章圖式建構的課程論意義與教學論意義有多大。不過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文章圖式”是一種心靈化的建構,是一種無意識或潛意識的掌控,它埋在作者的心靈深處,而不僅僅是某類文章的關于結構、形式與內(nèi)容方面的靜態(tài)的描述性寫作知識。
(1)文章圖式的基本類型
文章圖式分類復雜、類型眾多,但對于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而言,不宜全面展開,要化繁就簡,集中精力從“敘事結構圖式”突破。較為常見的有“雙線并行”式,如《背影》中以父親的“背影”為敘事線索,以“我”數(shù)次流淚為抒情線索,雙線交織,情深意切;有“移步換景”式,如《阿里山紀行》中以“我”從機場、小火車站,到姊妹湖、林中幽徑,直到神木,移步換景,逐步深入[8];還有如《棗核》的“設置懸念”式,《散步》的“矛盾”式,《窗》的“突轉(zhuǎn)”式等等。
(2)文章圖式的建構策略
文章圖式的建構是一個心靈化的過程,一般經(jīng)歷三個過程:“閱讀體悟”“理論引領”“試錯遷移”。
“閱讀體悟”主要通過大量閱讀有特定敘事結構圖式的“例文”,以形成經(jīng)驗性的心靈感悟、體認。這是形成文章圖式的最為重要的路徑。沒有大量的閱讀,即便是再有豐富的理論知識,都無濟于事。
“理論引領”首先是指掌握相關圖式的理論知識,為文章圖式的心靈化提供理性的幫助,而更為關鍵的是利用相關圖式理論知識去解剖分析相關例文,并在解剖分析中加深理解與體認。
“試錯遷移”是指在經(jīng)驗感悟和理性感知的基礎上,通過“試錯”性寫作,來不斷糾正內(nèi)心的文章圖式,并使知識性的、經(jīng)驗性的文章圖式真正成為寫作心靈的一部分。如在學習了“矛盾”式敘事圖式之后,便讓學生進行多次寫作,而且,每寫一次都要分析、糾正,以期真正能寫出“矛盾”式敘事結構的文章來,從而實現(xiàn)文章圖式的能力性遷移。
3.思維模型的建構
(1)梯式思維模型構想
寫作思維的訓練不是知識性的識得,也不是技巧性的習得,而是一種心靈化的、身體化的模型建構,這便決定了寫作思維的訓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然有一個循環(huán)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而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不是以理性思維見長,也需要一個螺旋往復的認知、習得的過程。另一方面,任何寫作都離不開文體思維,且文體思維的過程也要經(jīng)歷一個由簡單到規(guī)范再到復雜的過程。因此,我們認為應該采用寫作思維模型建構和文體思維訓練相結合的“梯式思維模型”的構想,來建設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課程較為合適。
一般來說,七年級以“渲染”思維模型的訓練為核心,努力寫一篇“以敘事為主體,且敘事基本完整、條理基本清楚、詳略基本得當?shù)摹薄耙?guī)范記敘文”。
八年級在“渲染”思維模型訓練的基礎上,以“反襯”思維模型的訓練為核心,努力寫一篇“以敘事為主體,敘事完整、條理清楚、詳略得當、且內(nèi)容生動具體富有情感”的“厚實記敘文”。
而九年級則在“渲染”“反襯”思維模型的基礎上,以“立意”思維模型的訓練為核心,努力寫一篇“以敘事為主體,敘事完整,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內(nèi)容生動具體富有情感,且立意新穎”的“優(yōu)秀記敘文”[9]。
(2)思維模型建構策略
①“渲染思維”模型建構。所謂“渲染思維”,就是“指在主題展開的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進行謀篇布局、行文造語,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的思維模型[10]。它是記敘寫作最為基本的寫作思維技能。我們以“情節(jié)渲染”為核心,旨在通過層層渲染,使敘事具體、生動而合理;以“人物渲染”為輔助,旨在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為、心理、神態(tài)精細的渲染描寫使敘事更為豐滿;以“環(huán)境渲染”為烘托,旨在通過對環(huán)境、場面的描摹營造敘事氛圍。
②“反襯思維”模型 建構。所謂“反襯思維”模型,是指在主題展開的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相反、相對的文章因素進行謀篇布局、行文造語,以增強文章感染力的思維模型[10]。我們以“情節(jié)反襯”為核心,旨在通過矛盾、曲折敘事層層反襯,使敘事更有張力;以“人物反襯”為輔助,旨在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為、心理、神態(tài)精細的描寫反襯主要人物;用“環(huán)境反襯”對與主旨、感情基調(diào)相反、相對的環(huán)境、場面進行描寫從側(cè)面反襯主旨。如“其實我沒有失去”這一作文題目中,包含著兩個看似對立的東西。一方面“我”自認為某種感情、信任或愛已經(jīng)失去,然而,事實上,這種感情、信任或愛卻一直默默存在并守候著“我”。指導本文寫作時,可以引領學生通過“情節(jié)反襯”“環(huán)境反襯”來結構全文,深化文章主題。
③“立意思維”模型建構。所謂“立意”,就是確立某次寫作活動企圖表達的文章信息、文章所指的寫作思維活動。立意的價值標準是高遠、深刻和新穎。就記敘文而言,主要通過分析、因果和相似思維模型的建構,在培養(yǎng)學生精致的感覺辨析力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記敘文的立意能力。其基本策略是:在過程分析中進行精確性的分析,在因果分析的路徑思維中感知細節(jié)的自由意蘊,在自相似和他相似的思維中領悟生活現(xiàn)象與細節(jié)中的哲理[10]。如指導寫作“有價值的錯誤”一文時,要引領學生在“錯誤”事件的起因、過程和結果中,運用因果分析思維,探尋前后因果聯(lián)系,找到事件的價值,并進行細致的刻劃渲染,這樣便可以產(chǎn)生高遠、深刻、新穎的立意。
綜上所述,寫作教學是一個立體化多層面的教學過程,僅僅突出一個層面收效是有限的,要想全面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從“心靈背景”“文章圖式”“思維模型”的建構同時突圍,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馬正平.中學寫作教學新思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 百度百科.系統(tǒng)論[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asnid1JfqzJVZEtraI_XpNZ-oQHydAYwhjtivELPXseBVm8lT3d7G6VwmPE_Rpp3vTGewkFtNXfffB-40DdUz1q33NrYW7no7YEvx1S7xF7Miyh6bRAaEmOJGx8B0TO,2017-5-29.
[3] 馬正平.寫的智慧[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4] 百度百科.系統(tǒng)論[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asnid1JfqzJVZEtraI_XpNZ-oQHydAYwhjtivELPXseBVm8lT3d7G6VwmPE_Rpp3vTGewkFtNXfffB-40DdUz1q33NrYW7no7YEvx1S7xF7Miyh6bRAaEmOJGx8B0TO,2017-5-29.
[5] 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 蔡富清.朱自清選集·第三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7] 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8] 王偉.指向“能力提升”的作文復習策略[J].初中語文教與學,2016(09).
[9] 王清.寫作教學:從籠統(tǒng)概念化走向分層可操作——以敘事記敘文寫作教學為例[J].語文建設,2017(05).
[10] 馬正平.高等寫作思維訓練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關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