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
摘 ? 要?質疑,就是人們經過充分思考后再提出問題。善于質疑是具有優(yōu)秀批判性思維品質的主要標志,這也是落實地理核心素養(yǎng)之綜合思維的基本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學會質疑求真的方法,是當前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比中見疑、變中覓疑、悖中現疑、逆中述疑、錯中尋疑、否中著疑、推中呈疑、聯中起疑、平中生疑以及拓中尋疑十種方法是地理教學引導學生質疑的主要方法。
關鍵詞?地理 ?引導 ?質疑
質疑,就是人們經過充分思考后再提出問題。善于質疑是具有優(yōu)秀批判性思維品質的主要標志。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巴克曾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由此可見,教師引導學生從哪些角度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使學生學會質疑求真的方法,是地理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務。筆者在地理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嘗試用以下十種方法。
比中見疑是指,通過比較知識點的異同使學生引發(fā)疑問。在學習“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差異”時,同學們從《理想大陸自然帶模式圖》大陸東西兩岸的比較中發(fā)現,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兩種不同的氣候,對應的自然帶卻是同一種自然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并提出了質疑: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樹木落葉很容易理解;而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溫和多雨,為什么樹木也落葉呢?(陰雨天多,白晝短,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弱,樹木不能獲得足夠的能量,為保護自己而落葉。)
變中覓疑是指,同一地理問題在不同的條件下往往有不同的結論,通過變換條件使學生產生疑問。例如,在學習“鋒面氣旋”的概念后向學生指出,鋒面氣旋更多見于溫帶地區(qū),因而也稱為溫帶氣旋,為什么熱帶地區(qū)很難形成鋒面氣旋?(熱帶地區(qū)因南北溫差不大,地轉偏向力較小,故熱帶氣旋中很難形成鋒面。)
悖中現疑是指,教材中看似自相矛盾的地方常常令學生產生認知困惑,可引導學生從矛盾中發(fā)現問題。例如,在學習“軟流層”時,可引導同學提出疑問:既然軟流層可能是巖漿的發(fā)源地,而巖漿又是液體,為何橫波卻可以通過呢?(軟流層的溫度很高,可以使軟流層的物質熔化,但是在強大的壓力作用下,它卻處于一種可塑性、熔融的固體形態(tài)。)
逆中述疑是指,引導學生刻意從相反的方向提出問題。例如,在學習“逆溫層”的危害后,可引導學生質疑:逆溫層并不是只有弊端,它給我們人類帶來哪些好處?(若逆溫層出現在低空,大氣不能形成強對流運動,可有效地抑制沙塵暴的形成。若逆溫層出現在高空,大氣垂直運動受阻,可使飛行更加平穩(wěn);同時,萬里晴空提高了能見度,使飛行更加安全。)
錯中尋疑是指,通過故意展示錯誤的思維過程,從而引發(fā)學生質疑。例如,在學習“荒漠化”時,筆者故意加重語氣說“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區(qū)進行生態(tài)建設,應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大面積植樹造林”。筆者剛說完,就有同學對我的說法提出質疑,并說出以下理由: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區(qū)自然植被主要為溫帶草原和溫帶荒漠,森林的生態(tài)耗水量遠大于草原,大面積植樹會過多消耗水資源,且不易成活;種草或恢復自然植被較植樹造林更符合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且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較高。
否中著疑是指,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挑刺”而提出質疑。如課本上“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是這樣敘述的:“當太陽黑子和耀斑增多時,其發(fā)射的電磁波進入大氣層,會引起大氣層擾動,使地球上無線電短波通信受到影響,甚至出現短暫的中斷”。學生閱讀這一內容后,就有學生提出質疑:我看過有關報道,科學研究證實強烈的太陽活動會對手機信號造成干擾,影響手機通信。而手機通信屬于無線電微波通信,課本的內容應加以拓展補充。
推中呈疑是指,從一般情況下推導出的結論,要思考把它們推廣到特殊情況下是否還成立;或從特殊情況下推導出的結論,要思考把它們推廣到一般情況下是否還成立,從而認識到規(guī)律或結論是否具有普遍性,還是只適用于某些特殊的情況。前者如在學習“季風水田農業(yè)”后,可引導學生這樣質疑:日本是發(fā)達國家,日本水稻種植業(yè)的商品率、機械化水平難道也低嗎?后者如,在學習“季風環(huán)流”后,可引導學生質疑:中國東部、朝鮮半島、日本、俄羅斯遠東等地東亞受季風環(huán)流影響,形成了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東南亞、南亞、我國西南部等地受南亞季風環(huán)流影響,形成了熱帶季風氣候。受季風環(huán)流影響的地區(qū)是否都能形成季風氣候呢?
聯中起疑是指,將生產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很自然地聯系起來,從而引導學生質疑。例如,在學習“混合農業(yè)”的概念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很自然地聯系我國農耕區(qū)農業(yè)生產的情況提出疑問:我國東部季風區(qū)的種植業(yè)與畜牧業(yè)(家畜、家禽飼養(yǎng)業(yè))屬于混合農業(yè)嗎?
平中生疑是指,教材中有許多內容,圖文比較淺顯,閱讀起來沒有什么障礙,看起來很平常,或者說看起來沒什么深究的地方,但如果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卻能引起學生的疑問。例如,在學習“商品谷物農業(yè)時”,可引導學生閱讀“一月、七月美國平均氣溫圖”和“美國平均降水量圖”,部分同學對美國中部平原(指其北部的玉米帶和小麥區(qū))自然條件中的“氣候溫和”提出了質疑:美國中部平原北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不宜使用“氣候溫和”一詞。(美國中部平原北部夏季平均溫度在20°C以上,冬季平均溫度在0°C以下,應將“氣候溫和”改為“夏季水熱條件好”。)
拓中存疑是指,將一些質疑延伸拓展到課外,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例如,在學習“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后,引導學生質疑:我校校園綠化方案合理嗎?然后將全班同學分為五大組,每組10人,要求每組從地域分異的角度及生物學角度設計新的校園綠化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質疑環(huán)節(jié)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還須注意以下三點。
首先,給足時間。只有在課堂中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學生才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質疑時間需要多長,應視教學內容、學情等具體情況靈活安排。但教師應對學生可能會質疑的內容要盡量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對時間作出合理的安排。比如“地球公轉”“大氣環(huán)流”等內容,質疑的時間就要多一些。要防止時間倉促,學生無暇思考,使質疑匆匆走過場。其次,面向全體。質疑時要面向全體學生,尤其要鼓勵學習較困難的學生(學困生)提出問題。學困生主動質疑的可能性一般較小,多為旁觀者,教師可就一些同學的質疑或釋疑,引導鼓勵他們再質疑。如“某某同學,你對他提出的問題有什么看法?為什么?”“某某同學,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請說明理由?!薄澳衬惩瑢W,你認為哪一種見解更好呢?你是否有更好的見解?請說明原因?!边@樣學困生的質疑能力也會不斷提高。最后,控制范圍。引導學生質疑既要拓展內容,又要突出教材的重點、難點,不能漫無邊際,教師必須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聚焦到有思維價值的知識點上質疑,從而提高質疑的效率。
【責任編輯 ? 王 ?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