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
從2017年開始,“PCR技術”被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以下簡稱《考試大綱》)內(nèi),隸屬基因工程的相關考點。PCR的基本原理是DNA雙鏈復制,其反應條件與DNA復制相似。筆者在教研活動中發(fā)現(xiàn),關于DNA復制和PCR的條件存在諸多爭議,主要體現(xiàn)在原料、能量和酶等方面。這些爭議反映出不同教師的認知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這種偏差在中學生物教學中普遍存在,本文通過文獻檢索的方法對相關問題做初步辨析。
有部分教師認為,PCR與DNA復制一樣,都是以四種游離的脫氧核苷酸為原料進行的,也有人認為PCR與DNA復制不一樣,PCR以脫氧核苷三磷酸為原料,而DNA復制以脫氧核苷酸為原料。究其原因,是由于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相關敘述有一定的迷惑性。
1.1.1 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高度統(tǒng)一性
筆者查閱了幾個當前使用較多的版本的高中生物教材,發(fā)現(xiàn)在不同版本的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均把DNA復制的原料概括為四種游離的脫氧核苷酸,在這一點上不同版本的教材體現(xiàn)出高度的統(tǒng)一性。詳見表1:
表1
1.1.2 高中生物選修教材等與必修教材的一些差異
盡管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對DNA復制的原料有高度一致的闡述,但在選修教材、必修教材以及教師用書中對DNA復制和PCR原料的描述卻存在差異。人教版選修3教材認為PCR的原料為脫氧核苷三磷酸,北師大版必修2教材卻明確表述PCR利用四種游離的脫氧核苷酸為原料合成DNA,而人教社的教師用書又與教材持相反的觀點。詳見表2:
表2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對于PCR的反應原料是否與DNA復制一致,高中教材的敘述存在一定差異。為了明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查閱了多個版本的高等教育生物教材。
1.1.3 高等教育生物教材的“別開生面”
高等教育生物教材對DNA復制原料的敘述與高中生物教材存在明顯差異,多個版本的《遺傳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都認為DNA復制的原料是脫氧核苷三磷酸,PCR的反應原料也是脫氧核苷三磷酸。
綜上所述,可以初步認定DNA復制和PCR的原料都應該是脫氧核苷三磷酸,但涉及的知識面較廣,內(nèi)容具有很大的難度。所以高中教材將其簡化為“脫氧核苷酸”,雖然與客觀事實有差異,但并非“無的放矢”,而是為降低高中生物教學內(nèi)容的客觀難度。但美中不足的是人教版選修3中PCR的原料又以dNTP的形式出現(xiàn),并且在教材和教師用書中的敘述存在差異,這給教師的教學帶來極大的困難,也容易出現(xiàn)一些偽論而誤導學生。
高中生物教學中另一個爭論的熱點是關于“能量”。高中生物教材指出“ATP是生物體的直接能源物質”,因此有人理解為“生物體的直接能源物質是ATP”。這種理解在邏輯上是有錯誤的,這里的“A是B”的直接含義是“A包含于B”,而上述觀點則理解為“B全等于A”。在這一觀點的誤導之下,很多人將高中教材關于DNA復制的條件“模板、原料、能量和酶”中的“能量”直接等同于“ATP”。而前文已經(jīng)討論過DNA復制的原料是dNTP,可以為DNA合成過程供能。那么,DNA復制到底需不需要ATP?DNA復制只需要ATP嗎?PCR擴增過程需要加熱,那么PCR中DNA的合成是利用熱能,還是利用某些能源物質呢?筆者帶著一系列疑問繼續(xù)進行文獻檢索。
高中生物教材中關于DNA復制條件中的能量,并沒有詳盡的敘述,僅以“能量”一詞一帶而過,而對于PCR的條件中并沒有直接提到能量。這樣含混不清的表述,使教學內(nèi)容看似更加簡潔明了,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實則增大了教師的教學困難。
這些問題在高等生物學教材中可以得到明確的答案,DNA復制包括起始——延伸——終止幾個階段,其中起始階段和DNA解旋等過程需要ATP供能,但DNA合成(磷酸二酯鍵的聚合)過程中需要的能量由dNTP和形成的焦磷酸水解提供。而PCR的解旋由熱變性替代,引物等條件成熟,作為原料的dNTP同時能滿足DNA合成時的能量需要。綜上所述,DNA復制需要ATP提供能量,但并不是所有能量都直接來自ATP,教材為了降低難度又不違背事實,把DNA復制的條件寫成“能量”。而PCR的原料dNTP同時也作為能源物質,所以不涉及其他能源物質。這樣的處理是較為合理的,教師在課堂上不需要過度解讀,但對于問題的本質是有必要弄清楚的。
對于DNA復制和PCR容易出現(xiàn)的第三個爭論點是兩過程中相關的酶。因為高中生物教材對DNA復制的條件概括為“模板、原料、能量和酶”,而明確指出的酶只有DNA解旋酶和DNA聚合酶,所以有人認為DNA復制只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不需要DNA連接酶等其他酶。在PCR反應中只提及Taq酶(一種耐熱的DNA聚合酶),那么PCR反應中需要DNA解旋酶嗎?
解釋上述疑問,高中生物教材自然是無法滿足的,或者說正是因為高中生物教材的敘述不夠詳細,才產(chǎn)生這些爭議。實際上DNA復制過程涉及多種酶,除了DNA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外,還需要DNA連接酶、拓撲異構酶等多種酶,并且僅大腸桿菌的DNA復制過程就有五種DNA聚合酶參與,哺乳動物細胞中提取的DNA聚合酶更是多達十五種。PCR反應原理雖然與DNA復制相同,但也有其特殊的地方:DNA體外擴增過程中在起始的解旋階段并不需要解旋酶,也不需要ATP供能,而是由加熱直接破壞氫鍵來完成,并且此過程不像DNA復制一樣出現(xiàn)岡崎片段,所以也不需要DNA連接酶。
綜上所述,DNA復制不僅僅需要DNA解旋酶和DNA聚合酶,也需要DNA連接酶等其他酶,只是DNA解旋酶和DNA聚合酶是最基礎、最主要的酶,也是高中階段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點。而PCR因與DNA復制存在一定區(qū)別,只需要Taq酶。同樣,在高中教學中教師是不需要過度補充這些知識的,這些內(nèi)容教材中之所以不提及就是為了降低難度,也是考慮高中生學習容量的問題。但作為教師一定要明白“……在DNA聚合酶等的作用下……”中“等”字的具體含義。換而言之,教材可以一帶而過,學生也可以“一知半解”,教師卻不能犯迷糊,需要理清問題的來龍去脈,這樣在教學中才不至于心有余而力不足。
筆者通過文獻檢索發(fā)現(xiàn)對于DNA復制和PCR中的原料、能量、酶等條件的敘述,高等教育教材和高中教材存在高度差異,但同一學段的教材除了極少數(shù)差異之外又基本一致??傮w表現(xiàn)為高中教材中的敘述相對模糊、籠統(tǒng),高等教育教材的敘述更為翔實、精確。這一差異與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業(yè)需求的差異有直接關系,高中生的學習主要在于對基礎知識和基本事實的認知,而對于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需要更精細、準確的科學事實來促進個人的專業(yè)發(fā)展?;谶@一特點,為了避免增加學生的學業(yè)負擔,高中教師在教學時不需要過度展開和深入,但就教師本身而言,這樣具有爭議的問題應該要追本溯源,從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以便在教學中既能做到不增加過多課外(超綱)知識,又能尊重科學事實。
教師的知識對于新時代教育來說,可能是陳舊過時的,也可能是有嚴重缺陷的,因此作為教師必須要有終身學習的觀念。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能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與自己認知中不一樣的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具有思辨能力和學習能力,既不能一味以“書上說的”為準,也不能憑經(jīng)驗處理,更不應該放任不管。知識是在更新的,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更新知識體系,提高學科專業(yè)能力。
近年來社會一直要求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但不論是政策性的要求還是實踐中的學習,普遍是以“教育理論”“教育法規(guī)”和“教學技能”等形式進行的,嚴重缺少對學科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指導。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首先要專業(yè),然后才談發(fā)展,如果專業(yè)知識都不扎實,專業(yè)化發(fā)展就無從說起,所以教師的學科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也應該是終身的。
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應該是一個以學科專業(yè)成長為基礎,逐步提高教育技能的過程。學科專業(yè)知識是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根本,專業(yè)型的教師不能只是會高談教育理論,而應該是能夠利用嫻熟的教育技能將自己的學科專業(yè)知識顯示出來。通俗地說,就像“茶壺煮餃子”,學科專業(yè)知識就是“餃子”,而教育教學技能就是把“餃子”倒出來的能力,二者均不可或缺。
生物學每年在學科領域的新發(fā)現(xiàn)、新進展都需要教師關注和學習,否則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知識與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樣,知識體系會落伍。
所以生物教師的學科專業(yè)成長必須做好兩件事:一是要不斷拓展學習專業(yè)領域的各分支學科及相關交叉學科,使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既有廣度也有深度;二是要不斷積累新興科技素材,讓自己的知識體系與科技前沿有所聯(lián)系,不至于一個人在死胡同里閉門造車。簡而言之,就是要多讀書,讀學科領域內(nèi)的各類書籍,也要讀科技論文。
作為中學生物教師,閱讀和學習的核心還是在于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使自己的工作能得心應手,所以專業(yè)學習應該是有目標、有計劃地圍繞中學生物教學開展的,而不是上升到整個龐大的生物學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