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版)》中明確指出高中生物課程應以發(fā)展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宗旨,因此教師們都應圍繞如何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進行教學。都說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的師生雙方互動過程,教師的“教”主要是激勵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教授給學生基本的生命觀念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學生的“學”是要學生主動去學習,才會產生最佳的學習效果。今天筆者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自己嘗試后覺得很不錯的一種教學方法—— 鼓勵學生自主命題,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引導學生評價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在這個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高三沖刺階段,考生們已經把教材內容從頭到尾復習了不止一遍,對于知識點都已經比較熟悉,習題也練習得足夠多,這時學生應如何檢視自己對某個知識板塊的掌握情況呢?筆者認為用這個方法比較合適。
具體的操作方法是教師先給出一段信息(文字或圖表均可),筆者目前嘗試了從教材中選取和在原有經典試題的題干中截取信息來源,然后筆者要求學生圍繞信息,思考可以考查哪些相關知識點,并命制成題(選擇題或填空題均可)。最后教師與學生一起將所有學生命制的試題進行梳理,鼓勵學生去發(fā)現(xiàn)別人思維的閃光點和缺漏的考點,關注命題語言表達的嚴謹性,并對試題進行補充完善。筆者再整理出一道完整的試題,讓學生獨自答題,最終達成對某一知識板塊的掌握。學生想到的命題點越多,意味著他們對這個板塊的知識點掌握得越好;命題的嚴謹度越高,意味著他們思維的嚴謹度越高。
筆者選擇了“生態(tài)學”這一板塊進行嘗試,該板塊出現(xiàn)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中,包括第4章《種群和群落》、第5章《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其穩(wěn)定性》和第6章《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學生對這一板塊知識的普遍認識是內容簡單但做題又不容易答準確;教師在復習這部分內容時的普遍感受是概念多、學生難記住知識點、復習起來比較枯燥。如果這時教師換一種新的復習方式便可能會引發(fā)學生新的學習熱情。如教師用涵蓋生態(tài)學部分的絕大部分考點的經典信息來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命題的方式進行生態(tài)學知識的復習,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命題信息來源: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第126頁表6-1,題型不限。
下表是科學家對全球一些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價值的估價:
表 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的價值(估計)
第一步:學生研究表格,翻閱教材、資料等,嘗試獨立命題,這一步操作適合在課下完成。(以下是筆者列舉的部分學生的命題,括號內是給出的參考答案)
學生1命題展示:
(1)恢復力穩(wěn)定性最高的系統(tǒng)是____________ 。(草地)
(2)建立____________ 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有效措施。(自然保護區(qū))
學生2命題展示:
(1)上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抵抗力穩(wěn)定性最高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濕地)
(2)對于生活在濕地的瀕危物種,對其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qū))
(3)若把熱帶雨林變成單一的經濟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我調節(jié)功能會____________ ,導致其多樣性價值____________ 。(減弱;下降)
(4)“建設美麗新中國”積極參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作為一名普通的公民,我們可以做出的具體行動是______(至少兩點)。(低碳出行;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垃圾分類等)
學生3命題展示:(1)抵抗力穩(wěn)定性最高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____________ 。(濕地)(2)單位面積的濕地價值_____________農田,這為退耕還湖提供依據。(大于)
第二步:師生共同整理,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題目(展示如下),然后讓學生獨自答題。學生在翻閱書籍資料、合作整理試題、做題的一系列學習活動中,不斷反思、積累并熟記“生物多樣性”方面的知識,最終達成對這一部分知識的掌握。這一步操作適合在課堂上完成。
【試題】(1)表中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是從_________ 價值、____價值和_________ 價值三方面進行的總估算,其中________ 價值是最大的,它是指生物多樣性的____________功能。
(2)單位面積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價值排名前兩名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態(tài)系統(tǒng),價值較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
(3)丹頂鶴需要潔凈而開闊的濕地環(huán)境作為棲息地。但由于人口的增長、城市化的進程,使________,丹頂鶴的數量急劇減少,現(xiàn)已是瀕危物種。保護丹頂鶴的最有效手段是____________ ,如建立_____________ ,還可以______________ 保護,如建立______。
(4)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的原因除了第(3)題的原因外,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等。(6)保護生物多樣性應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___________ 三個層面進行。
【參考答案】(1)潛在 間接 直接(位置可調換) 間接 生態(tài)(或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調節(jié)) (2)濕地 熱帶雨林 森林對水土的保持作用,濕地在蓄洪防旱、調節(jié)氣候等方面的作用,都體現(xiàn)了很高的間接價值(生態(tài)功能),此外二者都含有豐富的生物種類,具有很高的直接價值和潛在價值 (3)丹頂鶴的棲息地遭到破壞 就地保護 自然保護區(qū)(或風景名勝區(qū))易地 動物園、瀕危動物繁育中心等 (4)外來物種入侵 掠奪式的開發(fā)利用 (5)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 臭氧層破壞 酸雨 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 生物多樣性銳減 (6)基因 物種生態(tài)系統(tǒng)
命題信息來源: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第67頁“思考與討論”,題型不限。
對家鼠等有害動物的控制,應當采取什么措施?從環(huán)境容納量的角度思考,能得到什么啟發(fā)嗎?注意,家鼠的繁殖能力很強,種群數量每天可增加1.47%。
第一步:學生研讀信息,翻閱教材、資料等,嘗試獨立命題(以下是筆者列舉的部分學生的命題,括號內是給出的參考答案)。
學生1命題展示:
(1)控制動物危害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學防治、生物防治、機械防治)
(2)應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鼠的環(huán)境容納量以防止危害。(降低)
學生2命題展示:
(1)對家鼠控制的具體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器械捕殺、放老鼠藥捕殺等)
(2)家鼠的數量增長曲線呈_________ 型,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J”;家鼠的數量以一定的倍數(1.014 7)在增長]
第二步:師生共同整理,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試題(展示如下),然后讓學生獨自答題。最終達成對“種群”知識板塊的掌握。
【試題】(1)控制動物危害的方式有__________ 三種,具體措施有__________ ,其中_________ 防治更受人們青睞。
(2)為防止家鼠帶來的危害,應_________ 它的環(huán)境容納量,其數量應控制在_________ 以下。
(3)家鼠的數量增長曲線呈_________ 型,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為防治家鼠需弄清楚其密度,應采取_________ 法進行調查。
【參考答案】(1)化學防治、生物防治、機械防治器械捕殺、放老鼠藥捕殺等 生物 (2)降低K/2 (3)“J” 家鼠的數量以一定的倍數(1.014 7)在增長 (4)標志重捕
命題信息來源:2015年高考四川卷生物選擇題第7題,筆者要求學生將其改編成填空題。
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約1 m2的石頭。有人于石頭不同距離處,調查了蜥蜴?zhèn)€體數、蝗蟲種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結果見圖1、圖2。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圖1
圖2
A.隨著蝗蟲種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間的競爭將會加劇
B.蜥蜴活動地點離石頭越遠,被天敵捕食的風險就越大
C.距石頭的遠近是引起該群落水平結構變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適量石頭,有利于能量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
第一步:學生研讀信息,翻閱教材、資料等,開始獨立命題(以下是筆者列舉的部分學生的命題,括號內是給出的參考答案)。
學生1命題展示:
(1)題干信息中描述的食物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禾本科植物→蝗蟲→蜥蜴→鷹等天敵;非禾本科植物→蝗蟲→蜥蜴→鷹等天敵)
(2)圖中顯示,蜥蜴活動地點離石頭越遠,被天敵捕食的風險越_________ 。(大)
(3)禾本科植物與非禾本科植物的種間關系是______ 。(競爭)
學生2命題展示:
(1)圖中顯示,蜥蜴活動地點離石頭越遠,被天敵捕食的風險越________ 。(大)
(2)據圖分析,隨著蝗蟲種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間的競爭將會_________ 。(加劇)
(3)圖中顯示,距離石頭的遠近引起了該群落_____結構的變化。(水平)
(4)據圖分析,草地上放置適量石頭,有利于能量流向_________ 部分。(對人類有益的)
第二步:師生共同整理,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試題(展示如下),然后筆者讓學生獨自答題,最終達成對“種群、群落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知識板塊的掌握。
(1)題干信息中描述的簡單食物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禾本科植物與非禾本科植物的種間關系是______ 。據圖分析,隨著蝗蟲種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間的這種關系將會_________ 。
(3)圖中顯示,蜥蜴活動地點離石頭越遠,被天敵捕食的風險越_________ ,距離石頭的遠近引起了該群落____結構的變化。
(4)據圖分析,草地上放置適量石頭,有利于能量流向_________ 部分。
(5)維持此生態(tài)系統(tǒng)相對穩(wěn)定的方式是_________ 。
(2)競爭 加劇 (3)大 水平(4)對人類有益的 (5)負反饋調節(jié)
在高三復習的沖刺階段,教學活動偏重于學生做題、教師講解的過程,學生很少有時間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檢視自己的學習效果,復習效率并不高,所以教師應嘗試做出改變。筆者通過鼓勵學生自主命題的教學方法,學生能更明確要復習的內容、要掌握的知識點,通過對教材信息、經典題型進行改編、命題的活動,學生不僅能落實知識點的掌握,其自身的語言組織能力也能得到鍛煉,對于回答原因類問題有極大益處,并且通過此類活動學生思維的嚴謹性也能得到提高,對分析、解釋具體的生物學情境問題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