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論瓊 何麗春 莊運平
(惠東縣人民醫(yī)院皮膚性病 惠州 516300)
過敏性疾病是臨床常見疾病類型,又稱為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發(fā)病原因為致敏原進入患者機體內引發(fā)的異常反應,屬于過敏體質內在作用受到外在因素,即過敏原的刺激引發(fā)的體內致敏原靶細胞在不同器官或組織處發(fā)生異常反應,以皮膚疾病較為多見[1~3]。該疾病的及時診斷和治療對提升患者臨床療效、促進其康復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為探究不同檢測方法對該疾病的診斷效果,擇取48例患者開展對照研究,做出如下匯報。
擇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48例過敏性皮膚疾病患者,根據其入院時間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4例。對照組中包括男14例,女10例;年齡18~67歲,平均年齡(42.6±3.2)歲;病程0.5~4個月,平均病程(2.1±1.5)個月。觀察組中包括男15例,女9例;年齡19~70歲,平均年齡(43.6±3.1)歲;病程0.5~5個月,平均病程(2.3±1.4)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差異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實驗可行。
納入標準:符合過敏性皮膚病診斷標準;惠州市區(qū)常住居民,近期無外出;檢測前15d內未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及抗組胺等藥物進行治療。
排除標準:由于壓力、寒冷、日曬及運動等因素所引起皮膚病者。
對照組行血清過敏原檢測,抽取患者靜脈血樣5ml,常規(guī)離心處理后分離血清,在2~8℃的環(huán)境中密封保存血樣標本待檢。檢測時取出血清,在檢測板上加入標本共250μl,在室溫條件下使用混勻儀孵育45min,期間進行3~5次沖洗,并加入抗體共5滴,然后繼續(xù)在室溫條件下使用混勻儀孵育45min,期間進行3~5次沖洗,后加入鏈霉親和素標記物共5滴,在室溫條件下使用混勻儀孵育20min,使用流動水進行沖洗使底物酶反應終止,待其干燥后使用掃描儀進行讀數,對過敏特異性IgE精光密度進行檢測。
研究組行皮膚過敏原點刺檢測,點刺部位可選擇患者左前臂掌側皮膚出,于左臂中部出使用點刺液名稱做標記,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兩種點刺液之間應相距5cm以上,以免發(fā)生不良反應。對其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按照從上至下的順序通過點刺針對有點刺液處皮膚進行點刺,壓住下方皮膚病在點刺1s后撤出,15min后清理液滴,并靜置20min后對其皮膚情況進行觀察,以反映紅斑情況對過敏程度進行判定。
皮膚過敏原點刺檢測結果判定標準[4]:過敏原皮試液引發(fā)丘疹面積比組胺陽性對照引發(fā)丘疹面積為依據,無丘疹或不明顯丘疹為(-),介于25%~49%為(+);介于50%~99%(++);介于100%~199%為(+++);超過200%為(++++)。
本次研究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數據分析。收集的計數資料通過(%)表達,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組間數據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對過敏性皮膚病的診斷陽性率95.83%,對照組對過敏性皮膚病的診斷陽性率75.00%,前者顯著高于后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組間過敏性皮膚病診斷結果比較[n(%)]
組別濕疹蕁麻疹面部皮炎過敏性皮炎總檢出率觀察組8(33.33)3(12.50)7(29.17)5(20.83)23(95.83)對照組6(25.00)3(12.50)5(20.83)4(16.67)18(75.00)χ24.181P<0.05
過敏性皮膚病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復雜,且尚未完全明確,但是大量研究均認為該疾病的治療和預防必須避免接觸過敏原,因此確定患者發(fā)病的過敏原意義重大[5~6]。目前臨床中血清檢測診斷患者過敏原的應用較多,患者接觸致敏原時過敏原會對其機體產生刺激,進而產生特異性IgE抗體,后抗體與嗜堿性粒細胞或肥大細胞表面具有高親和力的IgE受體相結合,再次與過敏原接觸后會釋放較多的活性物質,導致患者皮膚發(fā)生免疫反應,因此通過血清學方法對患者過敏特異性IgE檢測能夠明確過敏原。該種檢測方式具有特異性、敏感性較高的特點,但是檢測耗時久,花費高,部分患者的家庭條件無法承擔[7]。有研究提出皮膚過敏原點刺檢測法對過敏性皮膚病患者過敏原檢測效果更理想,在患者皮膚淺表層直接導入抗原液,對觀察皮膚情況進行觀察以診斷過敏原,相比血清酶免疫檢測方法操作更簡單,費用低,且屬于非侵入性檢測操作,耗時短,極易被患者所接受[8]。同時該種檢測方式應用的變應原試劑包種類多,更高效快速地篩選出過敏原,是過敏性皮膚病患者的理想檢查方法。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檢測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皮膚過敏原點刺檢測更適合對過敏性皮膚病患者進行過敏原診斷。
綜上所述,通過皮膚過敏原點刺檢測過敏性皮膚病患者過敏原效果確切,能夠及時發(fā)現過敏原并做出應對和預防措施,促進患者康復并避免復發(fā),因此可用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