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玲,韓素梅
(烏魯木齊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頭屯河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22)
冠脈急性阻塞時,血流被迫發(fā)生中斷,使得心肌局部性缺血/缺氧,并由此引發(fā)心肌缺血性壞死的情況,從而導致了急性心肌梗死[1]。本病以胸骨后持續(xù)疼痛、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為主癥,是一種急性心血管病變,具有病情嚴重、死亡率高、發(fā)病急與病情變化快等特點[2]。此研究,筆者將著重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應用急診接診護理的價值,總結(jié)如下。
2016年10月-2018年9月本院接診的急性心肌梗死病患72例,根據(jù)數(shù)字抽簽法分成甲、乙兩組,每組各有36例。甲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為38-75歲,平均(53.4±6.2)歲;病程為0.5-12h,平均(5.1±0.9)h。乙組男19例,女17例;年齡為37-75歲,平均(53.8±6.1)歲;病程為0.6-12h,平均(5.0±0.8)h?;颊叩牟v資料完整,對此研究知情同意,且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比較兩組的病程等基線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
乙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如,病情觀察,遵醫(yī)囑用藥,基礎護理等),甲組在乙組的基礎之上加用急診接診護理方案,詳細如下:(1)了解患者有無煩躁不安、白細胞升高、疼痛、心動過速、惡心嘔吐、恐懼、發(fā)熱、心律失常、紅細胞沉降加快、低血壓休克、出汗與心力衰竭等情況,若患者有上述癥狀,即可判斷為急性心肌梗死,需立即予以吸氧治療,控制氧流量在3L/min左右的范圍之內(nèi),以減輕其心絞痛的程度,減少心律失常發(fā)生風險,確保心肌的正常供氧需求。(2)利用溫和的語言安慰、鼓勵患者,主動和患者溝通,為患者播放輕音樂,以分散其注意力,減輕心理壓力。將心肌梗死的相關知識詳細告知患者,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讓患者能夠以一種正確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從而有助于增強其自信心,提高治療配合度。(3)囑患者嚴格臥床休息,確保住院環(huán)境舒適以及安靜,可在病房中擺放患者喜歡的鮮花,向患者提供書籍雜志等。協(xié)助患者進行洗漱、大小便、防滲和飲食等,按時為患者的肢體進行有效的按摩,以免因長時間臥床所致血栓亦或者是壓瘡。告訴患者要盡量選擇低脂、高纖維以及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嚴格戒煙禁酒,合理控制蛋白質(zhì)的攝入量。輸液期間,嚴格落實無菌操作原則,合理控制液體輸注速度,注意觀察穿刺部位情況,若存在穿刺部位發(fā)紅發(fā)腫亦或者是疼痛等癥狀,應立即更換注射區(qū)域。若疼痛比較劇烈,應予以止痛劑治療。
對比兩組的住院時間、心梗再發(fā)率和下床活動時間。
用SPSS 20.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t檢驗計量資料(±s),x2檢驗計數(shù)資料[n(%)] ,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甲組0例心梗再發(fā),乙組5例心梗再發(fā),占總比例的13.89%。同乙組進行比較,甲組的心梗再發(fā)率更低,組間差異顯著(x2=5.3731,P<0.05)。甲組的住院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比乙組短,P<0.05。如表1。
表1 兩組護理效果的對比分析表(±s)
表1 兩組護理效果的對比分析表(±s)
組別 例數(shù) 住院時間/d 下床活動時間/h甲組 36 13.48±3.51 31.79±6.13乙組 36 21.74±5.28 50.24±7.26 t 7.8168 11.6504 P 0.0000 0.0000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國臨床上比較常見,可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較大損害,若治療不及時亦或者是不恰當,將會引發(fā)諸多的并發(fā)癥,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多項研究表明[3],在急診救治的過程當中,采取急診接診護理方案對急性心肌梗死病患進行干預,可取得顯著成效,不僅有助于減少心梗再發(fā)率,還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相關癥狀與體征,促進病情恢復。此研究中,甲組的心梗再發(fā)率比乙組低,住院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比乙組短,P<0.05。提示急診接診護理對降低心梗再發(fā)率、縮短住院時間以及促進患者病情恢復具有顯著作用,建議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