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屈原自己所創(chuàng)作的辭賦、詩文是現(xiàn)存最早的對屈原形象進行整合的歷史資料,歷代的文人墨客對屈原形象也進行著不斷的重構解讀,以至于屈原的名字已經成為一個歷史人物形象的象征。本文從我們所熟知的屈原生活的時代出發(fā),去重新認識一個歷史上的文學巨人和朝廷的耿直忠臣,從歷史的沿革中重構屈原偉岸的身影。
關鍵詞:屈原 辭賦 人格形象
伴隨著歷史的向前推進,屈原的文學創(chuàng)作被其自身的形象所取代,成為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精神引領。屈原的辭賦對其形象的自我構建主要表現(xiàn)為賢能之士、竭忠之臣及執(zhí)著品質中。
一、賢能之士
(一)對自我之賢的展現(xiàn)
屈原畢生創(chuàng)作的辭賦作品,在后世看來屈原是一名賢士無疑,當時的世態(tài)是污濁腐朽無度的,但是屈原在那種環(huán)境下可以做到“舉世皆濁我獨清”,可見其品格非常人也,“世溷濁”一詞在屈原的作品中多次出現(xiàn),可見當時楚國的朝政環(huán)境和社會現(xiàn)實令屈原無奈的程度,“世溷濁”表明污濁不只是表現(xiàn)在朝堂上,其余人和惡黨的勢力通常一并妒忌賢臣、親近佞人,一度出現(xiàn)“讒人高張,賢士無名”的局面。在《卜居》中,屈原將楚國現(xiàn)實的荒涼狼藉之態(tài)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一句“賢士無名”是后世一眾賢能之人備受排擠的真實映射。當時世人一般都不分善惡,以丑為美,不尊法度,貪婪地求取功名利祿,屈原對這種社會現(xiàn)實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他更加注重通過不斷完善自我達到精神的滿足和靈魂的巔峰,他不論困境與逆流,堅持自修,面對打擊不曾為自己鳴不平,而是選擇默默地承受一切,達到“內美”,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二)對自我之能的肯定
污濁的楚國朝政使得屈原無心在這種泥濘的環(huán)境中掙扎,他一心只想通過自身的改革努力為楚國爭得最后一絲希望,遙濟天下是他畢生的夢想,體現(xiàn)了他對自己才干的肯定,彰顯了王者師的不凡氣度。從另一個層面而言,在后期的屈原作品中可以窺得,早期屈原的政治生活豐富而充實,其政治才干有目共睹,國君也曾對他委以重任,奈何后來受小人讒言蠱惑,加之國君自身意志的萎靡,導致屈原的才干被困于宇內,“惜往日,自己受王之命,辨明法度,國家富強,百姓安康,君王悠游自得?!笨梢钥闯銮牟鸥梢舶l(fā)揮過重大的作用。屈原曾多次在作品中通過對伊尹、呂望、百里奚、傅說等賢士的自比,感慨自己生不逢時,一身才干無處發(fā)揮的無奈以及期望遇一明君,使自己滿身作為得以施展的情愫。
二、竭忠之臣
(一)對楚國命運的擔憂
擔憂楚國命運是歷史上屈原形象的真實寫照,集中展現(xiàn)了他的愛國意識和人格美。據(jù)亂時代下,楚材晉用成為稀松平常的事情。在當時,屈原無論是學識才干還是人生抱負都可稱之為人中龍鳳,向別國尋求開明君主的賞識和任用是擺在屈原面前的一條道路。然而,任憑自己一再被奸臣排擠,被楚君放逐和打擊,他仍舊沒有改變初衷,仍將自己的全部置于楚國的每一寸土地。少年之時,屈原便立志要將終身獻于楚國的前途命運,從一而終,從未動搖。后來他被流放于汗北,陷入困境,也未曾忘記故土,“唯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他為楚國竭忠盡力,不惜以犧牲一切為代價,打擊和迫害都不足以消磨其對楚國的熱愛,一直不曾懈怠地執(zhí)著楚國的改革大業(yè)。正如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言,即使被流放,屈原始終心系國君,心系楚國,希望有朝一日回到故土,繼續(xù)為楚王效忠,改革風俗?,F(xiàn)實的殘酷使屈原的熱誠消失殆盡。盡管如此,他也從未生出離楚國而遠去的心思,寧愿身投汨羅江。屈原對楚國命運一直心心念念,不僅體現(xiàn)在對朝廷的盡忠上,也體現(xiàn)在對楚國人民由衷的熱愛上。他的作品中經常可以體察到對百姓的牽掛,“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在那種戰(zhàn)亂年代,很多有些才干的人都有“朝秦暮楚”的經歷,但是屈原卻從未動過這種心思,反而極力擁護即便已經潰敗不堪的國家。這種情愫的由來也同楚國的歷史淵源有關系,在經過長期的戰(zhàn)亂紛擾之后,楚國形成了較強的民族觀念和民族情節(jié)。因此,屈原對楚國強烈的民族情感,也可以說是一種民族精神的映照。
(二)對楚國民眾的眷念
面對楚國世態(tài)的“溷濁”,在屈原身駕虬龍游九重天的上下求索中,他在對朝廷失去信心之后,轉而將其掛念和期望寄托于楚國民眾身上。面對著一眾身處囹圄的普通民眾,他感覺自身已經寸步難行,即使自己被放逐了9年之期,仍舊一心寄托于郢城,明知即便再回到楚國,也不會再得到楚君的重用了,但是他每一刻都在想著回到楚國去,表現(xiàn)了自身對故土的深刻眷戀。因此,他在《招魂》中以四方之險境的襯托來表現(xiàn)楚地的美好,他熱情地謳歌江南的美景以表達對故土的眷念。屈原之所以成為名垂千古的偉大詩人,是因為他骨子里流淌著正直的血液和對國家、人民至死不渝的眷念深情。
參考文獻:
[1]曹繼華.志在深情求索魂系悲憤遠逝——從《離騷》看屈原的文化人格和審美追求[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S1).
[2]賈彥娜.從人生健全來看屈原的美學精神[J].語文學刊,2017(08).
(作者簡介:賈志軒,女,山西師范大學現(xiàn)代文理學院中文系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