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良
【摘? 要】小學階段是一個人行為習慣和道德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各個學校都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把開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活動作為德育的抓手之一。本文通過對小學生行為習慣現(xiàn)狀展開調查并分析其成因,為研究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方法和途徑提供依據(jù)。
【關鍵詞】小學生;行為習慣;現(xiàn)狀調查;成因
為了較準確地了解我校學生行為習慣的現(xiàn)狀,為課題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持,為學生養(yǎng)成教育尋求合適的途徑和方法,特進行我校學生行為習慣現(xiàn)狀的調查。
一、研究的方法
1.調查對象與范圍
在我校三至五年級中每個年級隨機抽取2個班級,共6個班級,270名學生、270名家長。
2.調查的方法
問卷調查:家長問卷、學生問卷
訪談法:家長座談會
3.調查的內容
學生的文明禮儀習慣、懂得感恩的習慣、學習習慣、勤儉節(jié)約習慣、誠實守信習慣等因素。
二、調查結果的分析
1.文明禮儀習慣和意識初步形成
在本次的調查中,65%左右的學生在生活中能使用文明用語,并主動和老師打招呼;85%以上的學生能遵守交通規(guī)則、反感口出臟話等。特別是在文明有禮意識方面,90%的學生認為:勤勞、善良、誠信、知禮、守紀是每個公民應有的品德。99%的家長認為有必要培養(yǎng)孩子的文明禮儀習慣等。還有30%的學生在課間追逐打鬧,35%的學生有時在桌椅上亂寫亂畫,31%的學生有時亂扔垃圾,等等。雖然文明禮儀習慣被大多數(shù)家長和學生認同,但我們還要看到不少學生行為中的痼疾。
2.學會感恩應落實在行動上
本次問卷調查顯示:60%的學生表示孝敬父母,41%的學生經常向長輩們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謝,46%的學生經常幫爸爸媽媽做事等,98%的家長也表示孩子從沒因某種原因嫌棄父母。這些數(shù)據(jù)顯示我們的大多數(shù)學生傳承了中華民族孝敬父母和長輩的美德,對父母的教養(yǎng)之恩心有體悟。同時我們也要看到:28%的孩子對父母或長輩說話不冷不熱,54%的孩子認為孝敬父母不夠,35%的孩子不知父母的生日等,這些現(xiàn)象表明,還有許多學生對父母的教養(yǎng)之恩缺少感激,更少有回贈的行動。
3.良好的成績不等于良好的學習習慣
調查顯示:36%的學生表示早晨到校后,不能自覺早讀,25%的學生只是有時能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書桌,22%的學生有時能獨立完成學習任務,40%的學生有時能在課堂上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等等。29%的家長表示,孩子每天晚上整理書包都需要父母提醒。以上結果表明,很多學生不僅在生活上依賴父母和長輩,學習上也不能獨立完成學業(yè),更不用說勤學善思的良好學習習慣了。
4.勤儉節(jié)約習慣應注入時代的內涵
調查顯示:94%的家長認為,即使現(xiàn)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也要節(jié)約,90%以上的家長支持學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支持孩子參加學校打掃衛(wèi)生;而60%的學生零花錢都用在購買學習用品,80%的學生學習用品壞了才更換,51%學生能夠把平時購物使用的塑料袋留下備用,等等。這些數(shù)據(jù)顯示,我校大多數(shù)學生已初具環(huán)保節(jié)約的意識和習慣,絕大多數(shù)家長也十分注重對孩子進行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而將這種良好習慣推廣乃至升華,在社會公益方面多多嘗試和涉足可能也是我們必須思考的一個課題。
5.誠實守信教育應樹立成長典范
文明社會的交往越來越關注人們的誠信度,從小養(yǎng)成誠實守信的習慣也能為一個人的發(fā)展搭建進步的階梯。童言無欺,孩子最初都是誠信的模板,能否保持純真,后天的環(huán)境非常重要。
調查顯示:我校80%的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有較高的誠信度,93%的學生撿到東西會交還失主或交公,91%的學生認為好朋友犯了錯誤,應在老師調查時如實說出,等等。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做到誠實守信。但在調查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30%的孩子表示,父母答應的事基本能做到,60%的孩子表示,父母答應的事大部分能做到,40%的孩子會因做錯事怕父母責備而有時撒謊,56%的家長有時會翻看孩子的日記、書包,等等。這些數(shù)據(jù)說明,父母相信孩子、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是孩子摒棄謊言、言行一致的先決條件,而父母和長輩樹立的誠信模范更是孩子誠信的航標。
三、問題及現(xiàn)象產生的根源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我校大多數(shù)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但部分學生還存在不良的行為習慣。通過調查分析,造成學生行為習慣不良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1.家庭原因
(1)很多父母長期在外,孩子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長期的隔代教育使很多孩子思想偏激,行為孤僻,壞習慣難以糾正。
(2)家長在部分行為習慣上沒有起到真正的示范性。很多家長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在教育孩子時不注重方式方法,有的甚至會打罵孩子,喜歡采用粗暴的方法。孩子長期在這樣的家庭教育模式下,性格也會受到影響,其行為習慣就自然較差。
2.學校原因
(1)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校更注重學生的文化成績,而忽視德育教育,應試教育在學生心中也占據(jù)了一席之地。傳統(tǒng)的行為習慣在學校、教師、學生心中已經淡忘。
(2)行為習慣教育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案
學校和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教育時,往往只是點到即止,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案,沒有作針對性的訓練,更缺少對學生言行的監(jiān)督,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大環(huán)境。
3.社會風氣的不良影響
和諧健康的外部環(huán)境對小孩子來說至關重要。不良影視作品、書籍、網(wǎng)絡無疑會對自控力差的青少年學生產生誘惑和影響,致使學生許多不良習慣很快形成,在學生中蔓延。
【參考文獻】
[1]吳小花.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與對策[J].小學教學參考,2018(36)
[2]陳剛,蔡華紅.農村小學生不良行為現(xiàn)狀調查及策略研究[J].教師之友,2005(05)
(本文系2018年度定西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一般自籌課題(課題立項號:DX[2018]GHB086)“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