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多寧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1-0072-01
一篇文章美與否,既要看它有沒有真情實感,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又要看有沒有思想意義,文章中的思想真的“可謂大矣”,不可小覷,還要看有沒有文采??鬃诱f:“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除此之外,如果再能加點技巧性的手法,也會給文章錦上添花。技巧性的東西需要平時的學習、積累,當然最便捷的途徑是課本。中學語文課本就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成功的范例,如果平時在執(zhí)教過程中對這些技巧加以歸納和整理,并用來指導學生作文,也會為他們的習作增色。
1.懸念,是指讀者對文中所敘述的人物或事件的未來表示關注的心態(tài)。舊時章回小說中,每到關鍵處,便來個“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故意設下懸念,吸引讀者讀下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每到星期日,菲利普一家到海邊棧橋上散步時,只要一看見從遠方回來的大海船開進口來,菲利普總要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就是這一句話引起讀者對于勒這個人物的關注,給讀者留下一個懸念:于勒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為什么菲利普總是念念不忘。讀者也很想知道他的情況,急于讀下去??墒呛髞沓霈F(xiàn)的于勒,與我們腦海中甚至菲利普夫婦想象當中的形象,形成極大的反差。與此同時也破滅了他們心中的美夢,以致于使他們對于勒的態(tài)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這樣更加深刻地揭示了這篇小說的主題,給我們一種痛快淋漓的解恨之感。但對于勒,我們深表同情。這種情感上的波動,帶給我們美的愉悅感。
2.抑揚,指作者明明要歌頌或貶抑某人或某事,而落筆開始卻反其道而行之,最后給人有出乎意料之外或恍然大悟的感覺,在對象自身的反差中,頌揚其高尚或優(yōu)秀的一面,或者暴露其弱點或丑惡的一面,即“欲揚先抑”和“欲抑先揚”。這樣一起一落地進行敘述,能更好地牽引讀者的心,讓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小思的散文《蟬》中作者先寫蟬的聒噪,再寫病蟬的微弱、細小,都刻意表現(xiàn)蟬的惹人厭煩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當知道蟬17年埋在泥下,就為了出來活一個夏天時,我們對本來無足輕重甚至惱人的蟬驚訝起來,為蟬有意義的生命,肅然起敬,由衷禮贊。
3.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將個人之“志”依托在某個具體之“物”上,借其表達的更完善、更充分、更富于感染力?!稅凵徴f》中作者借“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特點,抒寫自己高潔、脫俗之“志”。作者禮贊蓮花,實際上是自況,寄托了自己高遠的志趣,要做蓮花一樣的君子。本來君子的品格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而用蓮花一比,便把君子的高尚品格具體化,形象化了。這樣寫既形象又含蓄,寓意深刻,盎然有趣,避免了直白和生硬。
借景抒情,是將自己心中的濃情,滲透到賞景,寫景的活動中,這種間接抒情,比直白式的抒情有著更為含蓄,更為巧妙的特點,和“托物言志”相似。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中,作者以紫藤蘿引人駐足,炫人眼目的美麗寫起,盛開的紫藤蘿像輝煌的,淡紫色的瀑布,色調的錯落有致,陽光下的跳躍閃爍,給人以流動的感覺,從而引發(fā)他對生命的思考。避免了主觀情感的直抒和說理的直白,以客觀、精微、從容的筆調,使讀者領略到景物的精神與意義。
4.想象、聯(lián)想,想象是借助頭腦中舊有的材料,創(chuàng)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維過程;聯(lián)想是根據(jù)事物間的關聯(lián)性,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維過程。沈復的《童趣》中,作者借想象和聯(lián)想,把人們不堪其苦的“夏蚊”私擬作群鶴,或鳴、或飛,接“徐噴以煙”“作青云白鶴觀”,又“以從草為林,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獲得“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之物外之趣,其樂無窮,意趣盎然。但是想象和聯(lián)想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從現(xiàn)實中得來的素材的基礎上進行加工而產生的,即使象《西游記》、《封神榜》這樣以神話為主體的小說,里面的某個角色和某種現(xiàn)象,也會在現(xiàn)實社會中找到原形和“折射”的影像,所以,要寫好想象性的文章,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認真觀察生活,積累知識和素材。這樣才能在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的翅膀時得心應手。
5.對比,對比是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某個特點,拿與其有相反的特點事物進行比照描寫的方法。通過對比能夠使文章的內涵更具有深度和廣度,思想更具有感染力。比如: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將“蓮”與“菊”、“牡丹”等花卉進行對比,更好地突出了“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這樣比直接、單調地說“蓮”的品質要深刻得多。對比有許多形式,可以互比,也可以自比。互比,又稱為“橫比”,是不同的人、事、景的對比;自比,也稱為“縱比”,是同一個人、同一處景自身的前后對比。
當然,語文課本中涉及到的寫作技巧遠不止以上幾種,只要我們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歸納和整理,并指導學生在寫作中經(jīng)常加以練習和運用,就會寫出上乘的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