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筱靜
巡塘古鎮(zhèn)位于無錫太湖新城,是在大規(guī)模開發(fā)新城區(qū)時備受呵護而保留下來的迷你古鎮(zhèn),小橋流水、粉墻黛瓦,古鎮(zhèn)風貌清麗婉約,低調卻別有韻味!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溝渠河塘、淺溪流泉,江河湖泊構成的靈秀江南,處處充斥著似水一般的溫情,巡塘古鎮(zhèn)亦不例外。巡塘古鎮(zhèn)建于民國2年(1913),歷史卻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地處江南的吳、越兩國爭霸,吳王夫差令伍子胥使役在今無錫南部開挖三條橫河,即元塘、巡塘、梁塘,作為抵御越王勾踐進攻的屏障。在無錫方言中,“塘”是人工修整河道之意,這三條河既是軍事工程,亦可作為水利工程。小鎮(zhèn)的位置,就在巡塘河灣旁,三面環(huán)水,恰似一個半島,由五座橋梁連綴。往昔,百姓的出行都是以河代道、以舟代步,巡塘這座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小鎮(zhèn),水路交通繁忙的景象估計不亞于著名水城威尼斯吧。
進入古鎮(zhèn),要經一座橋,這便是巡塘橋。巡塘橋歷史悠久,據說元朝之前就建了橋,現存的單孔石拱橋則是清光緒年間(1888)重建的,南北跨向,長17.2米,跨徑5米,橋耳4個,橋面用的是踏步石,引橋呈“八字”形狀。
走在橋上,可清楚看見龍門上所刻的“如意水波紋”。橋洞內壁上有兩塊碑石,碑文上記載著重建巡塘橋一事和捐資者的姓名。橋拱刻有橋聯:“終古臨流賦臥虹,至今題柱懷司馬?!睒蛏蟽闪荷峡逃小爸亟ü叛蔡翗颉绷鶄€字,至今已有120年。巡塘橋最顯著的特點是臺階很低,目測大概5—10厘米高,對老人、小孩、挑重擔的百姓來說,確實省力。2003年,巡塘橋被列入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除了巡塘橋,小鎮(zhèn)還有前賢渡橋、后賢渡橋、毛文橋、棠甘橋四座橋,幾座小橋風格各異,將古鎮(zhèn)連綴一體。沿橋拾級而上,時光的痕跡清晰可辨,秀色如畫,微風沁人,直抵心扉的暢然與自在。小橋流水行人,各自為景,各自為影,跨越了從前與現在。
見證了昔日古鎮(zhèn)熱鬧的河道,如今變得靜謐安逸起來,如云如煙如霧。暖陽下的兩只魚鷹,立在河邊的小木船頭,一只以主人的姿態(tài)用眼珠盯著三兩游客,另一只則低著脖子,旁若無人慢條斯理地梳理著身上的羽毛。
橋南便是巡塘古鎮(zhèn)的中心區(qū)域。這里的原住民早已搬離,兩邊舊時的鋪面和院落,都閉門闔戶。樹影婆娑,幾盞暗紅的燈籠隨風搖曳,間或幾聲鳥鳴,三兩行人雜沓的腳步聲,更襯托出這里的幽靜。
進入古鎮(zhèn)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株昂然挺立的老樸樹,伴隨一陣清風,金黃的葉子紛紛落下,回到樹根母親的懷抱,化作滋養(yǎng)的綠肥。多少個日日夜夜,老樸樹就這么傲立著,尋找生命的感悟,表達對這片土地深深的眷戀。
老街兩旁的青瓦坡頂、雕梁木洞古色古香,仔細打量著建行里鋪、私塾、巡塘鎮(zhèn)救熄會等保存完整并精心修繕的舊址,我仿佛聽見當年古鎮(zhèn)熱鬧的人聲和鼎沸的市聲,過去這里煙酒雜貨、布帛、鐵鋪、建行、豬市、飯館、老虎灶、魚肉菜攤、郵政、藥材、診療所等應有盡有,正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那時的小鎮(zhèn)該是何等熱鬧繁榮的一番景象啊。
如今這塊中心區(qū)域已被整體改造為精品文化客棧,沒有過度商業(yè)化的氣息,倒不失為一種可行的保護方法。綠竹與馬頭墻的結合充滿了陣陣爽意,想必游客住在這里,可憑窗賞看滿園的四季花卉,體驗“一鎮(zhèn)一酒店”的況味,疲勞煩悶恐怕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吧。許多院墻之外攀緣著凌霄,蜿蜒的綠藤蔓如瀑布低垂。凌霄適應能力極強,墻、樹干、山石等多個地方均可生長,開出的花朵鮮艷美麗,黃、紫、粉、紅、橘,五彩斑斕,美不勝收。
古鎮(zhèn)花木繁茂,生機盎然,猶如植物公園。春天的海棠山茶,夏日的青桐荷花,秋天的桂花菊花,冬天的結香梅花,更不用提那些四季常青的松柏冬青,真不知用盡多少筆墨才能描繪出它們的形態(tài)、色彩和姿容。實際上,花便是花,是客觀的,是永恒的,它將美麗綻放給你,綻放在悠悠的天地里。
沿著干凈的青石路面慢慢踱步,一座名為“聽泉源”的園子不經意出現在眼前。園子不大但別致,設計獨具匠心,疏朗有致,花木扶疏,清泉潺潺,長廊蜿蜒,妙趣橫生,頗有江南園林之韻味。最妙的是園里的一池河水,此時荷花已謝,一陣風吹來,簌簌的聲音此起彼伏,仿佛在歌唱,“留得殘荷聽雨聲”,其實聽風也很不錯。
游完南街,我們來到了一水之隔的北街。天朗氣清,正值周末,沿河的商家顧客盈門,許多人坐在河邊的餐桌旁,品茗,喝咖啡,看清澈的河水泛起漣漪,兀自發(fā)呆,感受“浮生半日閑”的雅趣。
繼續(xù)往前,一根青紅磚的高大煙囪赫然矗立,煙囪的下面是以前的巡塘產業(yè)會館,據說之前是古鎮(zhèn)蠶絲收購加工和交易的中心。門上的牌匾是后來趙樸初先生題寫的。這處宅子有前院和后院,有正房和廂房,后院還有一個烘繭的車間。當年,每逢蠶繭上市,蠶農們興致勃勃地挑著雪白的蠶繭從八方趕來,河里的大小船只上也堆滿了蠶繭,繭行門口更是人頭攢動,門庭若市。熱鬧的背后是人們甜蜜收獲的喜悅和對富足生活的期盼。
此時,一股濃郁的醇香順風飄來,“酒香不怕巷子深”,循著味道,我們走到一處酒坊,里面展示的是中華老字號、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無錫玉祁雙套黃酒。據工作人員介紹,其原料選用的是太湖地區(qū)優(yōu)質糯米,生產工藝繁復,達到30多道,特別之處在于“復式釀酒法”,即釀酒不加水和酒藥,而用陳年黃酒,以酒釀酒,故稱“雙套”酒。此法自清嘉慶年間一直沿用至今,是黃酒釀造行業(yè)里唯一的傳統(tǒng)釀造工藝。雙套黃酒色澤鮮亮,口味醇厚,游人紛紛購買,同行的友人也買了兩瓶孝敬自家老爺子。
夕陽歸鴻,楊柳飄綠,古鎮(zhèn)如世外桃源般存在著。在這里,閑庭信步,遠離繁華喧囂,心漸漸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