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習并鞏固基礎知識是小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數學是小學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為運算和分析數據打好基礎。目前,雖然教學改革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小學數學教學質量還是不夠理想,需要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進行針對性解決,從而提高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質量;思考
一、 前言
我國科學技術的變化促進知識的創(chuàng)新,小學教材、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也在不斷變化和創(chuàng)新中。小學是一個特殊的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的知識面廣,但學習的內容相對比較淺顯,數學教學的根本在于培養(yǎng)學生數學概念和數學思想,使學生掌握運用數學知識的主要方法。這就需要教師提高低年級數學教學質量,打好基礎。
二、 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 低年級學生比較粗心
小學低年級學生粗心大意,這一點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還體現在學生解決數學問題上。由于低年級學生的粗心,導致學生解題錯誤,從而影響學習質量,影響教學質量。如果教師沒有解決低年級學生粗心問題,將會對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產生一定影響。學生粗心大意主要是由于學生還沒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觀察能力不足,導致學生在審題時粗心,不注意觀察細節(jié),影響解題結果的準確性,最終對學習和教學質量造成影響。因此,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重點改善學生的粗心問題,從學生方面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二) 書寫不工整,不完整
小學低年級學生書寫時不工整、不完整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低年級學生本身缺少全局意識,在解題時基本上都習慣緊挨著問題來寫,即便教師留下很大的空白處,學生也不會將答案和問題間隔一個看著舒適的距離,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使其學會規(guī)劃布局,合理分布答案的位置,提高書寫的工整性。此外,學生也存在書寫不完整的情況。有時學生理解題意,也知道答案該怎樣寫,但是由于學生思維無法長時間集中、被新鮮事物吸引注意力等原因,導致學生在書寫時丟三落四,出現書寫不完整現象,需要教師注意增加數學對學生的吸引力,以改善學生書寫不完整的情況。
(三) 缺乏思考
缺乏思考是小學低年級學生存在的普遍且嚴重的問題,嚴重影響學生學習質量,進而對教學質量產生影響。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很少主動且深入的思考,缺少思考問題的意識,習慣性的等待教師講解。教師想要提高教學質量,就需要正視學生缺乏思考的問題,在日常教學中觀察學生、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缺乏思考的根本原因,而后運用有效措施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的思考意識和能力,改變學生缺乏思考的情況。
三、 解決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存在問題的方法
(一) 培養(yǎng)學生多讀題目,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比較粗心,很容易讀錯題,理解錯題意,導致解答錯誤,這也是低年級學生常犯的錯誤。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要求學生多讀題,使其認真觀察題意,正確理解沒一個問題的含義,而后再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解決正確率,提高學生學習質量,進而為教師提高低年級數學教學質量奠定基礎。例如:一年級上學期時,學生在做試卷或是練習冊時,大多數時候都是教師讀題,學生跟著教師完成習題。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適當鍛煉學生,要求學生自己讀題,盡量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己讀題的機會,這樣學生逐漸學會獨立讀題、理解題意,不僅可以使學生認真觀察每一道習題,還能夠提高學生理解數學習題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質量。
(二) 做完每一題都要細致檢查
小學低年級學生在做題時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完成習題后很少檢查,或是不檢查。教師想要提高教學質量,就需要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完成習題后認真檢查的良好習慣。任何一個人都無法保證一次完成習題就能夠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率,而是需要在完成后及時檢查,而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缺少及時完成習題后的檢查的意識與習慣,而教師此時的作用就是指導學生認真檢查的方法,并培養(yǎng)學生檢查習題的習慣。例如:每次完成習題后,教師都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檢查,使學生養(yǎng)成習慣;同時,為提高學生檢查時的認真性,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容易錯的習題類型進行重點檢查,即教師詢問學生習題的答案,引導學生再次認真觀察習題。只要長期堅持,就能提高學生檢查的認真性,并使其習慣檢查,進而在每一次完成習題后都能夠細致的進行檢查。
(三) 遇到問題要思考后再寫出來,然后再檢查一下
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為提高教學質量,可以在教學中強調學生遇到問題之后一定要認真思考,而后寫出自己的答案,最后再細致的檢查,并且這樣的教學方式也比較容易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低年級學生思維能力還需要繼續(xù)激活、發(fā)展,在思考問題時缺少全面性,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在了解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維發(fā)展方向,使其學會思考,逐漸提高學生思考的全面性;同時,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要求學生在經過思考之后再寫出解題思路,并且在解答之后還要認真檢查,反復確定解決思路與題意一致,從而提高解題的準確率。例如:加減法的教學中,圖中一共7只小鳥,飛走3只,隨后又飛來2只,問一共有幾只鳥?很多學生只關注飛走的或是飛來的,沒有將兩部分內容結合起來,導致結果錯誤。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兩部分內容的關系,想要考查哪一部分數學知識,認真思考之后再寫出答案,并且檢查。
四、 總結
從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時存在的問題出發(fā),具體可以采用培養(yǎng)學生多讀題目、認真觀察的好習慣,做完每一題都要細致檢查、遇到問題要思考后再寫出來,然后再檢查一下等措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指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質量,改善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朱華貴.課堂活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0):55,57.
[2]申慶軍.情境教學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1(35):61-62.
[3]王卉.淺談如何培養(yǎng)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15):77.
[4]趙?;?情境教學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43):148.
作者簡介:
楊英敏,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獨山縣麻尾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