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培業(yè)
進入五月,葉綠禾青,鶯歌燕舞,讓人們沉醉于夏初的歡愉中。而此時,一個為我們熟悉的國際性節(jié)日——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如期而至。它源于1889年7月,由恩格斯領導的第二國際在巴黎舉行代表大會,決定把5月1日這一天定為國際勞動節(jié)。目前,它是世界上80多個國家的全國性節(jié)日,也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擁有的節(jié)日。
這個節(jié)日是對勞動者的獎賞,是對平日勞作的報償,是對勞動者最好的贊美!
審視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甚或從人類進化開始考察,我們可以發(fā)現勞動一直起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不僅基本的生存生理需要,而且高級心理活動及其產品,如生產工具、思維、語言、詩歌、音樂、舞蹈、美術等的出現都與勞動息息相關,勞動也因此成為人類生存與發(fā)展所必需的一種基本方式。
千百年來,勞動是人們念茲在茲的主題。特別是毛澤東主席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的開幕詞中,高度概括“中國人從來就是一個偉大的勇敢的勤勞的民族”,由此,“勇敢”“勤勞”成為中華民族的標志性符號,勇敢與勤勞兩者之間也是相伴相隨、相輔相成的。
早在遠古時代,如《白虎通》的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鄙褶r氏發(fā)明耒耜、種植五谷的事跡,已在考古發(fā)現中都得到了證實。
帝堯時代的歌謠《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為我們詮釋了遠古先民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隨順自然的生存哲學,“鑿井”“耕田”為我們描述了遠古先民的生存狀況——勞動生活。這也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先民對勞動生活的贊美,展現出先民因勞動而過上幸福生活的場景,道出原始的自由安閑與簡單快樂。其中“帝力于我何有哉”一句,更是彰顯了遠古先民內心深處所享有的自由、自得與自豪!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彼丛跉v山耕種,歷山的種田人因受感化,在田界處都能互相謙讓,讓對方多占點土地;舜到雷澤打魚,雷澤的漁人受感化都能互相推讓居住的地方;舜在黃河之濱燒制陶器,當地出產的陶器從此不再粗制濫造。他住的地方,一年就成了村落,兩年就成了市鎮(zhèn),三年就成了都城。舜年輕時,家境清貧,要從事各種各樣的勞動。
“萬世師表”孔子也是如此,“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墨家同樣主張自食其力,反對不勞而獲,“賴其力著生,不賴其力著不生”,也就是說,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靠勤勞努力就能生存,否則就難以生存。不論是舜帝還是孔子、墨子,這些古圣先賢都能躬身實踐,以身作則影響他人。
傳統社會,農耕生活,古人的生產勞動為中華民族積累了豐富的人文素材和精神資源。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大量描寫勞動生活的作品?!秶L·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fā),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的農耕圖。它記載了當時的農業(yè)知識和生產經驗,敘述了農夫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按照季節(jié)的先后,從年初寫到年終,從種田養(yǎng)蠶寫到打獵鑿冰,一年四季多層次、高強度的勞動,歷歷在目。
還有《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反映了勞動者對剝削者不勞而獲的責問。這些詩歌都深刻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疾苦真摯的關懷、悲憫與由衷的同情。
在“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古代社會中,下層勞動人民的苦難幾乎成為一種宿命。唐朝詩人李紳把勞動者的勤苦寫到了極致,他的《憫農》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边€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婦孺皆知。那一滴滴汗珠掉在灼熱的土地上,告訴了人們糧食是如此來之不易。因此,有人發(fā)出“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倡議,教人懂得愛物、惜物的意義。
再如《詩經》中的《噫嘻》寫耕種:“噫嘻成王,既昭假爾。率時農夫,播厥百谷。駿發(fā)爾私,終三十里。亦服爾耕,十千維耦。”《綿》寫建筑場面:“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鼛鼓弗勝?!?/p>
值得一提的是,《詩經》中有許多描述女性參加生產勞動的詩篇,如《卷耳》《采蘩》《采蘋》《采苓》《采薇》《采芑》等篇。
而且,在筆者看來,《詩經》中歌詠愛情的《關雎》也對女性參與勞動給予極高的贊美?!榜厚皇缗敝?,不只是在身形體態(tài),更重要的在她的勤勞能干,她的美就在“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中浮現了?!对娊洝分袣g快、熱鬧的勞動場面和對統治者奴役勞動人民的鞭撻,體現了古人熱愛勞動的生活態(tài)度和頑強的生命意識。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睎|晉詩人陶淵明則為我們抒寫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以及享受田園勞作之樂的愜意、閑適。唐代李白的《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則描寫和歌頌了冶煉工人的艱辛勞動,字里行間體現了作者對他們的贊美之情。
重視勞動,尊重勞動,愿意勞動,參與勞動,贊美勞動,應當成為今天社會生活的風向標,更應該是學校教育生活的重要內容。針對學生開展的勞動教育不僅僅要培養(yǎng)學生自理、自立、自我服務等生活技能的意識和能力,更應幫助學生樹立尊重勞動、崇尚勞動、勞動光榮的觀念,讓學生認識到參與勞動是健全人格、獲得身心健康成長與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我們要通過勞動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格,提升學生的耐受力和承受力,增加學生的責任感和自信心,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