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作為教師就得在課堂上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式。而當下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有時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很好的用于教學當中。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應該體現(xiàn)在教師要深入細致的研究教材,精心設計問題,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合作學習中去,有力促進學生間的交流,生生互助、師生互動、共同成長,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zhì)。
關鍵詞:課堂;合作學習;教師;學生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其中,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式。但其中有一些小組合作的做法,不是很科學,有一定的局限性。下面筆者將會就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進行分析。
首先是教師充當“旁聽者”。在合作學習操作過程中,有些教師不是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去,或是指導學生的討論,而是站在講臺上看學生們討論,或者在教室內(nèi)走來走去,更有甚者站在一邊做旁聽者。把自己置身于“論”之外,淡化了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引導的功能。只靠學生自己的能力,在小組合作討論中不能充分完成問題的分析和答疑,因此,需要有教師再其中進行正確的引導。
其次學生學習相對獨立性。作為小組合作的討論中,應當是所有的學生同心協(xié)力來解決問題。而實際上小組中的個別學生可能會因為性格比較內(nèi)向,或是自身對問題的理解不夠。往往就主動充當“觀眾”的角色;有的裝模作樣,游蕩于討論的問題的邊緣;或是神游天外充其量也就是個“濫竽充數(shù)”。
再者討論內(nèi)容過于簡單、學生沒有充足的思考時間,小組活動流于形式。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不是讓學生討論一些有價值的問題,而是什么問題都讓學生合作,這種蜻蜓點水式的小組合作,我認識為這只是一種形式而已,并不能真正起到合作的目的。
最后小組活動的不平衡性。由于學生認知水平有差異,思維能力有高有低,心理素質(zhì)、學習方法和能力等因素的不均衡,所以在知識性較強內(nèi)容的學習中,學生合作時就有較大的差異性。能力強的學生反應迅速,而能力差的學生則反應慢,出現(xiàn)隨聲附和的現(xiàn)象,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其他同學說的是什么。這樣缺少的思考的合作,更會造成學生個人發(fā)展的不平衡性。
出現(xiàn)上述問題該如何應對呢,我個人認為從下面幾個方面來改進:
一、 教師作為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一部分,要積極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去,以平等的身份在小組中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或幫助學生解決討論中的困難,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最重要的是對學習的討論情況和進度加以調(diào)控,并適時總結(jié)評價,而不能置身事外,任由發(fā)展。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起到引導學生思考,指導學生問題的作用。
二、 在小組學習中,我認為在分組時,教師要安排每個小組的組長在小組討論時交流的順序是由D-B-C-A,這樣成績差的學生先發(fā)表自己的個人見解或提問題,一般較簡單,小組內(nèi)就可以幫忙解決,稍微有點難度的問題,可以讓小組內(nèi)部進行討論,組與組之間也可以進行討論學習,最后困難的問題也會讓大家主動參加討論,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再是小組內(nèi)的“第三者”。
三、 對于課堂教學中討論問題的設計,教師要深入細致的研究教材,精心設計問題,什么問題要小組合作,什么問題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哪個問題要多少時間等等。在討論問題時根據(jù)問題的難易,討論時間的長短來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另外小組合作學習要有一定的價值和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在充分思考后進行問題討論,這樣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都有收獲。并及時進行總結(jié)評價,收集信息。
四、 對于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參與的不平衡性,我認為在設計教學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指定由A、B、C、D中的D或C同學回答。另外鼓勵學生表達獨立的觀點,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出來得不同的分,如A和D同學回答同一問題,A得一分,D則可以得三分或四分,這樣不斷提高學生參與的激情,更能突顯教學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小組合作學習這種學習方式,能有力促進學生間的交流、生生互助、共同成長,共同提高學生素質(zhì)。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著積極的作用。所以我們教師應不斷深入研究,認真探索,進一步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查爾斯.小學課堂管理[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3.
[2]劉莉.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小學德育,2004.
[3]鄒雪芹.語文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8(1).
作者簡介:
張李,重慶市,重慶市武隆區(qū)仙女山鎮(zhèn)白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