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向新世紀,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chuàng)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fā)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罢n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與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有一定的交叉性、繼承性、綜合性,并具有相對獨立特點的教學類型。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fā)展。
關鍵詞: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在Internet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單臺計算機好比大洋里一葉孤舟作用畢竟有限,隨著信息量的不斷增加和大型軟件的出現(xiàn),要將這些信息存儲起來供大家共享,一張光盤的存儲容量就顯得格外微不足道,大容量的硬盤和刻錄機對很多人來說又是不可能具備的。那么,怎樣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環(huán)境下開展課堂教學呢?我準備探討以下七個問題:即(1)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個別化自主學習基本原則、基本內容、基本形式的研究;(2)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小組協(xié)同式學習基本原則和基本內容的研究;(3)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下課堂教學基本結構和教學基本組織形式的研究;(4)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研究;(5)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下課堂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研究;(6)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環(huán)境下師生關系的研究;(7)多媒體教材軟件及網絡資源中心學習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的意義及應用原則和使用技術的研究。通過這些專題的研究,努力把計算機多媒體信息貫穿在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的始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益,實現(xiàn)教學的最優(yōu)化。
我們可將信息技術教學分為兩層臺階:即基礎教學和應用教學。基礎教學是前提,應用教學是根本,學以致用是本門課程教學的基本原則。所謂應用教學主要內容是教會學生如何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實際中去?;A教學以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要,重在基本技能。處理好基礎教學與應用教學的關系,基礎教學與應用教學是兩種不同傾向的教學階段,基礎教學以課堂教學為主,應用教學以學生實習實踐設計作品為主。兩者相輔相成,只抓好基礎教學使學生們打下了牢固的雙基,在應用教學中,學生才會得心應手。
在信息技術課程整合中,所謂“整合”(Integration),通俗地說就是要把各種技術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課程之中——就像在教學中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把計算機作為自己真正的工具。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教學的總體能力目標是一致的,即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但對于不同學科定位,信息技術的作用是不一樣的,為此可以將信息技術課程整合分為三種基本課程模式。
模式一:(信息技術課程)
1. 從互聯(lián)網下載資料。
2. 引用網頁上的圖片、文字資料。
3. 信息加工、整理的能力。
4. 基本寫作技能。
5. 從網絡上查找資料的能力。
6. PowerPoint或Word的使用。
教師提供有關內容的網站地址。
作品內容與學習目標相吻合,布局設計精美,有自己的風格。
模式二:語文(作文課)
1. 懂得圍繞要表達的意思選材、剪裁。
2. 按一定順序,有詳有略安排材料。
3. 根據(jù)所選材料組織成文,要求條理清晰,內容具體,語句通順,意思連貫。
4. 會瀏覽網頁。
5. Word的使用。
6. 會清楚通順、流暢地表達內容。教師提供有關網頁。
7. 文章的中心明確、條理清楚。
8. 觀察仔細,思路開闊,內容具體。
9. 組織材料的能力。
模式三:研究型課程
1. 在任務引導下,利用各種資源(包括網絡),收集相關資料。
2. 信息分類整理、加工處理。
3. 寫出考察體會或制作成幻燈片,進行交流。
4. 利用互聯(lián)網查找并下載有關的圖表和文字資料。
5. 信息分類整理的基本方法。
6. 基本的寫作技能。
7. PowerPoint或Word的使用。
8. 教師只起組織、指導的作用,一般不為學生準備材料。
9. 除了任務布置和最后的交流評價,整個研究過程基本在課外進行。
10. 課題研究計劃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11. 每位學生的參與程度、協(xié)作意識。
12. 作品是否切合主題,內容的豐富性、合理性、創(chuàng)新性。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模式一(信息技術課程)中選取其他學科的知識作為任務,則與模式二的教學過程非常相似。它們的主要區(qū)別就在于兩種模式教學目標和必備知識的相對應,以及評價的側重點不同。在模式一中,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目標(未知),寫作技能作為必備技能(已知),相應的評價重點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上;而模式二中,寫作技能作為主要訓練項目,而信息技術的使用作為學生已經掌握的必備技能,評價重點也轉到習作要求上。而模式三中,側重學生在實踐中進行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需要的學科知識,一般要求是必備技能(已知),或者能夠自學的知識。
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教育現(xiàn)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于發(fā)展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變化和發(fā)展,即從“計算機文化論”到“計算機工具論”,再到現(xiàn)在提出的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正是人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認識的不斷提高。換句話說,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生不僅要掌握社會生活必備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
我們要充分利用學校教學的優(yōu)勢,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使學生將上述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內化為自身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從而形成影響人的一生的品質。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創(chuàng)設一個在實際生活學習中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學習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關鍵。根據(jù)“課程整合”的理念,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或者與實際的社會生活問題進行整合,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yǎng)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發(fā)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變革性推動作用。
所以我認為要對中國基礎教育有深刻認識和理解,就要把“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和現(xiàn)代教育軟件的開發(fā)確立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充分體現(xiàn)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先進性和時代精神。
作者簡介:
譚燕蓮,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市第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