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昭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傳聞,有傳聞就有謠言。謠言會止于智者嗎?我不確定,畢竟人是靠好奇心和語言功能成為人的。簡單地說,聊八卦是我們的本能。這個世界上的真相并不多。但幸好,我們還保持著探尋真相的沖動。
你在笑“夜郎自大”的時候......
“夜郎自大”,漢語工具書把它釋為對妄自尊大者的諷喻,很多人正是通過這個成語知道,古代曾經(jīng)有一個夜郎國。所以,它到底自大到什么程度,連詞典都要給它劃重點?
據(jù)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漢武帝開發(fā)西南夷后,為尋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達今云南的滇國,卻再無法西進。逗留期間,滇王問漢使:“漢孰與我大?”后來漢使返長安時經(jīng)過夜郎,夜郎國君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哪知,后來被漢使用“天朝上邦”的盲目自大口吻敘述了這段經(jīng)歷,再后來就演變成了家喻戶曉的成語:夜郎自大。
那么夜郎國君這樣問,是真的不自量力,妄自尊大嗎?還是來看看現(xiàn)實中的夜郎國是怎樣的吧。
首先,古夜郎地廣數(shù)千里。《史記·西南夷列傳》稱:西南夷郡長以什數(shù),夜郎最大。這表明,夜郎確實是當(dāng)年中國西南最大的國家,甚至還包括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
其次,“夜郎”國富兵強?!妒酚洝の髂弦牧袀鳌酚休d:夜郎擁有精兵十余萬??梢娖鋰χ畯娛?。此外,蜀人不顧禁令,偷偷走私到夜郎高價銷售,由此可見夜郎人很有錢,消費水平很高。夜郎國還對官員實行“超級高薪制”,一人做官,能保其十代子孫的富裕。
再來,“夜郎”是外貿(mào)大國。據(jù)考古證實,中國古代有兩條“絲綢之路”,其中的海上“絲綢之路”便是從夜郎轉(zhuǎn)運到東南亞、印度等地,再轉(zhuǎn)往地中海沿岸各國。
土地廣闊、國富兵強、交通要塞,這三條就足以說明,夜郎不是自大,是真的很大啊。所以“夜郎自大”其實是一段被誤讀的歷史!可漢使在不了解對方的真實情況下,覺得人家是在“自大”,更可笑的是,還留下了一個以訛傳訛的千古打臉成語。
你在“傷仲永”的時候......
王安石舅舅家隔壁有個孩子叫方仲永,小時候是神童,長大后卻“泯然眾人矣”。很多讀過王安石《傷仲永》一文的人,都把方仲永的故事看作是他的家長沒有好好培養(yǎng)他,所以他“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了未必有出息)”。
《傷仲永》借仲永為例,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xué)習(xí)新知識,這給后天的教育和學(xué)習(xí)對成才的重要性劃了重點。
但是,神童方仲永“長殘了”,真的很可惜嗎?
公元1084年,趙宋王朝的“童子舉”在禮部開考,將年齡放寬到15歲以下,能誦經(jīng)及詩賦的人均可應(yīng)試。
饒州保送來的9歲神童朱天錫,竟能將《周易》《尚書》《毛詩》《周禮》《禮記》《論語》《孟子》這“七經(jīng)”一字不差地背出來?;实鬯紊褡谫n他“五經(jīng)(進士)”出身,并賜錢五萬!
小小年紀的朱天錫贏在了起跑線上,功名利祿一次性到位。他的家鄉(xiāng)饒州,乃至整個趙宋的每一個家長都開始思考:朱天錫能做到的事,我家孩子為什么不能?
一心要培養(yǎng)神童的家長,大多是平民百姓,他們生活得不盡如人意,心靈缺乏寄托,夢想照不進現(xiàn)實。神童帶來的榮耀就像一劑杜冷丁,注射到他們?yōu)l死的心臟上,瞬間看到治愈的希望。
從此,趙宋王朝的小朋友,就告別了愉快玩耍的童年。
當(dāng)時最流行的神童速成大法是:每天清晨起床后,“以蔥系竹竿上,就窗內(nèi)鉆出窗外,謂之開聰明;以彩線系蒜,懸于心胸之間,謂之能計算”。
在盛產(chǎn)神童的饒州,“虎媽狼爸”逼著孩子背誦的方式幾乎成為當(dāng)?shù)靥厣坝^:樹上吊孩子。小朋友們被放進竹籃里,再懸掛到大樹上背誦經(jīng)書。什么時候背得出來,就什么時候吃飯喝水上廁所;假如不會背,那就永遠在樹上待著吧!
結(jié)果是,不少小朋友就這么念書念死了。后來?哪還有什么后來!
這樣看來,方仲永雖“泯然眾人矣”,卻少了許多皮肉之苦,還能活下來長大成人,他其實是那個時代的幸運兒。
世人只會以自己的價值觀來判斷一件事的好與壞,但真實世界里,發(fā)生在我們生活中的種種,如人飲水,冷暖只有自己才能知道。
你在感嘆“包青天”清貧的時候......
說到“包青天”包拯,各種文藝作品幾乎都這樣刻畫他的形象,比如:黑臉、額中有個月牙印、從小家庭條件差、生活清貧......而且啊,這“窮”的標簽,一貼就貼了他一生。
在京劇《赤桑鎮(zhèn)》、吉劇《包公賠情》、清代小說《三俠五義》之《斬包勉》里,包拯家世清貧,生下未滿月,母親就病故,后來是被家境同樣清貧的“嫂娘”養(yǎng)大的。
到了少年(電視劇《少年包青天》),他在天鴻書院半工半讀,每天打掃衛(wèi)生抵學(xué)費。進京趕考前,因為家里窮,沒盤纏,于是他娘就上街擺攤賣面條,而他帶著小展昭給人家抄書賺錢。
按理說,做官后該來個“草根逆襲”反轉(zhuǎn)劇情了,可在TVB經(jīng)典劇《碧血青天楊家將》里,包拯因為窮,在龐太師生辰時只送了字畫,而沒送貴重禮品,被龐太師認為大不敬......
看到這里你或許想說,包大人真可憐。但另一種現(xiàn)實的聲音卻已經(jīng)在背后嘲笑你:請收起你不明真相的同情心,因為真的很多余。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既不“黑臉”,頭上也沒有“月牙”。在如今安徽合肥市包公祠的古石碑“包拯肖像”,以及故宮南熏殿藏畫中的“包拯畫像”里,他都是清瘦矍鑠的白凈書生形象,史籍上也稱其“面目清秀,白臉長須”。
事實上,包拯從小家境殷實,他爹還做過官,算得上名門望族。長大后,包拯做了官,在“倒坐南衙開封府”時,同時擔(dān)任的官職有龍圖閣直學(xué)士、尚書省右司郎中、權(quán)知開封府事。
那么問題就來了,身兼這么多官職的他,年薪究竟有多少?
根據(jù)史料記載,包拯一年的實物收入換算成錢是1022貫左右,加上工資20856貫,一共是21878貫。又據(jù)《宋代物價研究》載,當(dāng)時400文銅錢的購買力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25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那21878貫就相當(dāng)于1367萬元人民幣!
你沒看錯,包大人的年薪上千萬!這么多年來,你以為清貧如洗的他,其實坐擁的財富,是大部分人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量級。
歷史上,生活中,人們常常只是從真實的事件里斷章取義,然后自以為是地,把這一切理解為自己認為的樣子,結(jié)果以訛傳訛,失去事實本真。下回跟朋友聊八卦,不妨多聽幾個版本,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每個人口中的真相,竟然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