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璇璇,吳常征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連云港附屬醫(yī)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0)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HZ)是一種病毒性皮膚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侵犯周圍神經及皮膚引起神經炎癥和皮膚病變[1]。每年每一千人中有3.4~4.82例帶狀皰疹患者,其中80歲以上的患者可達11例/1000人[2]。早期神經痛和皮膚癥狀是帶狀皰疹最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疼痛作為主觀感受及情感體驗,會使患者產生焦慮、憂郁等不良情緒,且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造成不良影響[3]。因此,緩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負面情緒,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對提高HZ患者生活質量十分重要。皮內針療法作為祖國醫(yī)學的一種外治手法,對治療疼痛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4-5]。本研究通過撳針圍貼干預在改善帶狀皰疹患者的急性疼痛與焦慮狀態(tài)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就診于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連云港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及皮膚科門診的急性帶狀皰疹患者6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帶狀皰疹中醫(yī)診斷標準[6]及西醫(yī)診斷標準[7];②年齡 18~75歲;③皰疹出現(xiàn)1~7 d內,且未經過抗病毒治療或鎮(zhèn)痛治療;④視覺模擬量表評分≥4分;⑤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病灶在頭面部或會陰部等不宜施針之處;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③1月內使用過皮質類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劑;④瘢痕體質;⑤合并嚴重的心、腦、肝、腎疾病或全身多臟器功能衰竭,伴有糖尿病、血友病、易出血傾向等;⑥存在溝通交流障礙。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30)、對照組(n=30)。觀察組中男 18 例、女 12 例,年齡 20~74 歲,平均(47.2±13.4)歲,病程 1~7 d,平均(3.9±1.6)d,病位在胸背 19例、腰腹11例;對照組中男16 例、女 14 例,年齡 19~71 歲,平均(44.1±15.3)歲,病程 1~6 d,平均(3.7±1.7) d,病位在胸背 17 例、腰腹 1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位分布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抗病毒聯(lián)合營養(yǎng)神經藥治療,指導患者清淡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鼓勵參加文娛活動、堅持適量的鍛煉,加強心理護理。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撳針圍貼治療,具體操作方法:①準備一次性無菌撳針(日本清鈴株式會社生產,規(guī)格0.2 mm×0.9 mm)、無菌鑷子、醫(yī)用乙醇、棉簽、治療盤、彎盤、屏風等;②患者充分暴露皰疹部位,若皰疹位于上肢則患者取坐位,雙手平放胸前,若皰疹位于軀干及下肢則患者取健側臥位;③操作者清洗雙手后用0.9%的NaCl棉球清潔患者皰疹處,如果皰皮破損,先用碘伏棉球消毒后,再用乙醇棉球消毒皮損周圍皮膚,待干后,用鑷子尖端夾持住針柄,針尖對準皮損邊緣,在皰疹圍周邊約1 cm處,垂直按下,針距間隔3 cm;④每3天埋針1次,每次留針48 h后休息1 d,5次為1療程,每日需復診評估病情,1個療程后評價療效;⑤操作時注意無菌操作、動作輕柔;埋針時,應注意避開體表淺血管,以患者無痛感、不影響活動為原則;指導患者適當按揉撳針以加強疏通之力,提高療效,若患者有過度搔癢等不適,可隨時自行取針;指導患者應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減輕疼痛、促進睡眠;選擇純棉貼身衣服,避免抓撓、擠壓和冷熱刺激等;飲食上禁忌辛辣、煙酒、刺激之物,宜清淡飲食。
1.2.3 評價指標
1.2.3.1 疼痛評分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8]評價患者疼痛程度。 在疼痛標尺上有1條10 cm的橫線,依次劃分為10等分。0分為無痛;3分以下屬于輕度疼痛,能忍受;4~6分屬于中度疼痛,患者疼痛加劇并影響睡眠,但尚能忍受;7~10分屬于重度疼痛,患者疼痛強烈,能忍受但影響睡眠、食欲?;颊吒鶕?jù)自我感覺選擇疼痛對應的分值,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越強烈。研究人員在患者首次治療前、末次治療后予以疼痛評價,評價指標還包括,①疼痛緩解程度=[(首次治療前 VAS評分-末次治療后VAS評分)÷首次治療前 VAS評分]×100%,0表示完全沒有緩解,100% 表示完全緩解;②疼痛開始緩解時間:從開始治療至疼痛恒定減輕30%以上的時間;③疼痛持續(xù)時間:從開始治療至疼痛完全消失的時間。
1.2.3.2 焦慮情況 研究人員采用 Zung[9]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價患者的焦慮狀態(tài)。該量表共有20個條目,每個條目按1~4級評分,將20個條目得分相加所得總分乘以1.25后取整數(shù)得出標準分,分數(shù)越高則表明患者焦慮情緒越明顯,其中 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為重度焦慮,該量表 Cronbach’sα系數(shù)為 0.879。
1.2.3.3 臨床療效 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0]中關于帶狀皰疹的療效評定標準進行評定。痊愈:治療后皮損恢復,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無神經痛等后遺癥;好轉:治療后皮損恢復≥30%,疼痛明顯減輕;無效:治療后皮損恢復<30%,或基本無改善,患處仍有明顯神經痛??傆行剩剑ㄈ棉D)/總數(shù)×100%。兩組均由同一名主治中醫(yī)師進行臨床療效判定。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SAS評分的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SAS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SAS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n VAS評分 SAS評分治療前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7.26±1.34 2.75±1.71 53.35±5.68 36.4±3.17對照組 30 7.18±1.47 3.74±1.67 54.18±5.17 43.9±3.46 t值 0.221 2.269 0.592 8.754 P值 0.826 0.030 0.556 0.021治療后
2.2 兩組患者疼痛緩解程度、開始緩解時間與持續(xù)時間的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緩解程度、疼痛開始緩解時間與疼痛持續(xù)時間的比較 (d,±s)
表2 兩組患者疼痛緩解程度、疼痛開始緩解時間與疼痛持續(xù)時間的比較 (d,±s)
疼痛持續(xù)時間觀察組 30 83.67±13.43 4.35±2.65 10.56±7.32對照組 30 84.13±14.62 7.47±1.92 14.67±4.56 t值 0.701 5.222 2.611 P值 0.486 0.001 0.013組別 n 疼痛緩解程度(%)疼痛開始緩解時間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的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的比較 [n(%)]
3.1 帶狀皰疹急性疼痛和焦慮的發(fā)病機理 帶狀皰疹常發(fā)于胸脅部及腰背部,其神經病理性疼痛是引起患者痛苦的主要原因,而負性情緒與疼痛有密切相關性。據(jù)報道,大腦的情緒管理中樞與疼痛相關的腦區(qū)在結構上存在交叉,且焦慮的信號是通過脊髓下行神經纖維疼痛神經信號進行傳導的,負性情緒使疼痛體驗增強[11]。有研究顯示,負性情緒的患者血液中免疫炎癥因子濃度明顯升高,炎性因子可以通過刺激大腦海馬組織,導致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及抗利尿激素等釋放增加,引起局部低灌流狀態(tài)及微循環(huán)障礙,進而引起缺血、缺氧等一系列反應,影響某些蛋白的合成,最終引起患者的疼痛體驗[12-13]。故焦慮與疼痛在病理生理學機制中是通過神經傳導和免疫炎癥因子等反應相互影響的。因此,本研究以此為出發(fā)點,探討通過撳針圍貼來減緩疼痛,進而改善患者的焦慮情緒。
3.2 撳針圍貼對帶狀皰疹患者急性疼痛的影響 撳針療法屬于皮內針法的一種,是由《靈樞·官針》篇中所記載的“浮刺”針法演變而來的;其針具頭大而末銳,形如圖釘樣,類似于《靈樞·九針十二原》中的“頭大末銳”的鑱針,可疏利氣機、以瀉邪氣。撳針,以淺刺、無針感和久留針(留置1~7 d)為特征,其針體短、小、細,不會傷及內臟、神經干及大血管等,安全性較高,疼痛性小,操作簡單,按照中醫(yī)操作規(guī)范,護士醫(yī)師都可以實施。撳針療法將靜態(tài)留針變?yōu)閯討B(tài)留針,傳統(tǒng)留針時間一般為30 min左右,對患者的體位姿勢有要求,年老不配合患者較難實現(xiàn)。而撳針可固定于腧穴1~7 d,期間不受患者體位改變影響,通過持續(xù)刺激達到累積效應的作用。撳針的鎮(zhèn)痛作用是通過刺激皮下組織的感受器,經神經-免疫-內分泌反應釋放活性物質(如腺苷、阿片類物質等),與感覺傳入神經表面的相應受體結合,產生外周及中樞鎮(zhèn)痛效應[14]。針刺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能夠活血通絡、緩急止痛,促進炎性物質吸收,激活內源性嗎啡樣物質以減少疼痛[15]。局部圍貼是在病變局部進行多針合圍刺入,以痛點阿是穴為腧穴,通過多處增強針刺刺激量,以改善局部氣血運行,達到通經活絡、止痛的功效[16]。本研究中,對患者實施撳針圍貼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而觀察組的VAS評分、疼痛開始緩解時間、疼痛持續(xù)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均<0.05),說明撳針圍貼可促進緩解帶狀皰疹急性期的疼痛癥狀。
3.3 撳針圍貼對帶狀皰疹患者焦慮情緒的改善作用 焦慮癥是一種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中醫(yī)學古醫(yī)籍無“焦慮癥”之病名記載,但已有其類似癥狀記載,明代虞摶《醫(yī)學正傳》首先采用“郁證”作為病證名;張景岳提出“因郁而病”和“因病而郁”之說,認為精神因素在郁病發(fā)病中起著重要作用。而針法治療在精神障礙的防治方面亦有不可忽視的作用[17]。焦慮癥的主要病因病機是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因此,在治療方面應以調理氣機及調和陰陽臟腑為則[18]。撳針療法通過淺刺皮膚來激發(fā)衛(wèi)氣,發(fā)揮衛(wèi)外固表、祛邪外出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留針以候氣調氣、調和氣血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焦慮情緒的目的。本研究中,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 SAS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S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
撳針圍貼對急性帶狀皰疹患者的疼痛緩解及焦慮情緒的改善有較好的效果,但研究周期短、樣本量少、未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長時間的追蹤隨訪,且沒有納入護理服務滿意度的前后對照研究,今后將進一步探討撳針圍貼的長遠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