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烜
同筆生意的買賣雙方,竟然持有價款不一的兩份合同!買方按照高價合同支付貨款后,賣方卻只收到了低價合同約定的貨款!同筆生意為何會出現兩份合同?多出的差價款流向了何方?檢察機關得到辦案線索后順藤摸瓜,一舉查獲了一起公司外貿人員虛報合同價款并“截胡”差價的案件。
同筆生意“共享”兩筆合同
一般而言,合同文本都是同一個版本,由簽約人共同持有。然而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人民檢察院日前在對一起犯罪線索進行調查時,卻發(fā)現了江蘇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技公司)十余筆貨物買賣業(yè)務存在陰陽合同的現象。據查,該科技公司是一家經營化學纖維研發(fā)生產、化工產品及原料銷售的外貿企業(yè)。該科技公司及其關聯公司江蘇某纖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纖維公司)等四個企業(yè)的對外貿易均由科技公司外貿部統管。
韓國MIDO公司因長期與科技公司合作,成了科技公司的大客戶。2016年11月下旬,科技公司負責進口報關與出口業(yè)務的關務人員發(fā)現其與韓國MIDO公司有15筆業(yè)務存在差價問題。仔細一查,發(fā)現每筆存在差價的業(yè)務都有兩份單價不一樣的合同,MIDO公司的合同版本單價高,科技公司留存的合同版本單價低。
蘇州市吳江區(qū)人民檢察院介入調查后,發(fā)現上述業(yè)務中MIDO公司均已按持有合同上注明的金額如數支付了全部貨款。MIDO公司按高價合同支付了高價貨款,而科技公司則按低價合同收取了低價的應收賬款。如果單獨查看兩個單位的相關業(yè)務賬本似乎都沒有問題,但將同一筆業(yè)務兩份合同放在一起一比對,就發(fā)現了問題,MIDO公司實際支付的貨款沒有全部匯入科技公司賬戶!
公司內鬼“截胡”合同差價款
隨著案件偵查工作的不斷深入,一起公司內鬼相互勾結,結伙侵占巨額外貿賬款的案件內幕終于浮出水面。原來,問題出在公司外貿部門。2014年3月,科技公司任命李振為公司外貿部副部長。2015年起,李振開始全面負責外貿部的綜合管理工作及外貿合同的價格審批工作。按照公司規(guī)定,與外國企業(yè)洽談合同由李振負責,合同價款也由李振審批,這樣李振就同時擁有了外貿銷售定價和審批合同價格兩項權限。
雖然李振知道這是公司存在的管理漏洞,按說他應該及時向公司提出這個問題,好讓公司健全制度,但“頭子活絡”的李振并沒有向公司高層善意提醒,反而敏銳地發(fā)現了其中的“機會”,并決定借機大撈一把。經過一番周密的思考,李振萌生了向科技公司虛報低價合同以賺取貨款差價的想法。
但這個活兒李振沒法單獨完成,得找個幫手,于是剛到公司入職數月的宋泉成了李振游說的對象。2014年11月宋泉到科技公司工作,擔任外貿部業(yè)務員,主要負責針對韓國市場做滌綸長絲等業(yè)務。2016年10月,李振點撥宋泉,稱如果制作兩份價款不同的合同,發(fā)給MIDO公司的單價偏高一點,留存科技公司的單價偏低一點,這樣就可源源不斷地收獲一筆筆差價款。
2016年10月下旬,宋泉向李振匯報稱,MIDO公司要向科技公司購買滌綸長絲。李振授意宋泉做兩份價款不同的合同,對MIDO公司報了對方能夠接受的一個高價,同時讓宋按低價報入公司系統。為了調動宋泉的積極性,李振向其承諾把這個事情做好,他以后會在工作和生活上照顧他。宋泉畢竟是公司的新人,領導的話總得聽,于是就針對同一筆業(yè)務做了陰陽合同。
雙方按高價合同成交后,MIDO公司按談好的高價付了款。這樣,相對于科技公司系統內的合同價款而言,MIDO公司按高價支付貨款后就產生了一個差價。李振對宋泉說:“這筆多出來的錢先留著,我會想辦法把它弄出來的?!钡敃r兩人沒有商量過差價具體怎么分配。
據科技公司《外貿銷售清單》顯示,2016年10月下旬至11月間僅一個多月的時間里,科技公司與MIDO公司之間有15筆交易存在差價問題。其中第1至第8筆,MIDO公司是直接把貨款打到科技公司,在科技公司的賬戶上產生了2萬多美元差價,李振要求宋泉把這筆錢以流水調賬的方式,沖抵下一批貨款。
對于接下來的第9至第11筆貨款,李振要求MIDO公司把款項直接打到第三方邵某J&TGROUPCORP公司的賬戶。李振事后供述,其沒有把貨款轉到科技公司的賬戶上,是為了對前面8筆交易中多出來的差價進行調賬。此后的第12至15筆貨款,在上報給科技公司的合同上客戶名稱寫成了J&T公司,但實際上發(fā)生業(yè)務的還是MIDO公司。李振解釋稱,MIDO公司當時按自己要求把貨款打到J&T公司賬戶后,他已按照上報給科技公司的單價將大部分貨款轉到科技公司的賬戶,差價則截留在J&T公司的賬戶上。
就這樣,在與MIDO公司上述15筆交易中,科技公司、纖維公司低價合同銷售金額403047.3美元,MIDO公司高價合同銷售金額438419.4美元,共產生差價35372.1美元。
李振也許自作聰明地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天衣無縫,然而最終還是被公司負責進口報關與出口業(yè)務的關務人員發(fā)現了蛛絲馬跡。
眼見丑行敗露,罪責難逃,2016年12月6日,李振主動投案,并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實,協助公安機關抓捕了涉案其他犯罪嫌疑人。
案發(fā)后,其家屬已向受害單位進行了賠償。2016年12月6日,李振因涉嫌犯職務侵占罪被刑事拘留,2018年2月24日被逮捕。
蘇州市吳江區(qū)人民檢察院起訴指控:2015年至2016年12月期間,被告人李振在擔任科技公司外貿部副部長期間,利用其全面負責外貿部的綜合管理工作及外貿合同的價格審批權等職務便利,伙同外貿部各片區(qū)業(yè)務員宋泉等,采用虛報低價合同給公司并隱瞞真實高價合同賺取差價等手段,非法侵占科技公司及其關聯公司的應收賬款共計200余萬美元。
蘇州市吳江區(qū)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李振身為公司人員,伙同他人共同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占為己有,數額較大,其行為已構成職務侵占罪,依法應予以懲處。在共同犯罪中,被告人李振起主要作用,系主犯。被告人李振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系自首,可以從輕處罰。被害單位的損失已追回,對被告人李振酌情從輕處罰。2018年12月10日,蘇州市吳江區(qū)人民法院對本案作出一審判決:被告人李振犯職務侵占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十個月。
(本文除李振外,其余人員為化名)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
檢察官點評
李振因貪財致職務侵占案案發(fā),最終被判處刑罰可謂咎由自取。但追根溯源,李振從貪念的萌發(fā),到與他人聯手成功實施多起類似編造假合同并截留差價款項的職務侵占行為,并不是因為其騙術有多高明,而是受害單位科技公司的管理漏洞客觀上為其犯罪大開了方便之門。
雖然法律并未限制合同擬定與審核必須由不同的人行使,但客觀地說,如果將合同擬定與審核交由同一人行使,就可能由于缺乏監(jiān)督而滋生違規(guī)甚至犯罪行為。本案中李振之所以敢于鋌而走險,正是由于他一個人集擬定合同與審核大權于一身,從而使得合同審批形同虛設。合同擬定與審批不分,除了會發(fā)生類似的經辦人訂立不同合同吃差價款外,還可能會助長企業(yè)內部人員與合同相對方相互勾結、侵害企業(yè)利益的情況發(fā)生。
此案一方面提醒企業(yè)應當將合同擬定與審批權分離,同時提醒企業(yè)要加強內部監(jiān)督,對關鍵部門的負責人員要定期進行調整。另外,長期合作的企業(yè)管理層間應加強溝通聯系和信息反饋,以便及時發(fā)現類似公司員工利用公司管理漏洞作出的違規(guī)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