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赤 子
《迦百農(nóng)》是一部悲傷的電影,同時,也是一部有力的電影。片中,12歲小孩扎因的不幸遭遇,讓我們同情,但他對父母起訴,并提出起訴的理由,讓我們心靈被狠狠一擊:“因為你們生了我。”這個切入點,足以讓影片位列優(yōu)秀創(chuàng)新電影之中。
這部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黎巴嫩電影,是女導(dǎo)演娜丁·拉巴基第三部作品。
迦百農(nóng)是《圣經(jīng)》里的一個地名,娜丁·拉巴基說:“這片名的意義就是表達一種失序。其實在文學(xué)領(lǐng)域,很早就有人用這個詞來表達‘混亂’的意義。混亂,這就是我們這部電影想要說的東西,與《圣經(jīng)》里那個村莊的具體所在無關(guān)。”假如你看完全片,“失序”“混亂”正是電影最貼切的標(biāo)志。對扎因來說,父母生了一大堆孩子,缺吃少穿,借住在水管漏水、電線裸露的破屋,自己在一家雜貨店打工,渴望上學(xué),卻遭到父親的反對,更讓他沮喪的是,他沒有身份,甚至什么時候出生,都沒有登記,他的年齡,只能靠醫(yī)生通過體檢來認(rèn)定。電影中有兩場戲,讓扎因的“失序”“混亂”登峰造極,以致他的生活改變了方向。一場是,父母賣了他11歲的妹妹給雜貨店老板做妻子,使得他離家出走;另一場戲,妹妹因懷孕大出血,死在醫(yī)院門口,他持刀捅了雜貨店老板,被監(jiān)禁5年。這兩場戲,扎因追趕被迫結(jié)婚的妹妹和為妹妹死去報仇的奔跑畫面,導(dǎo)演都用極度夸張的搖晃、抖動鏡頭呈現(xiàn),配上尖厲的噪音,讓影片平添了一種絕望的情緒。
扮演扎因的小演員,在實際生活中也是一個難民,他來自敘利亞,正如娜丁·拉巴基所說:“影片中的那些情節(jié),他都經(jīng)歷過;那些街頭暴力,他都見證過?!睂?dǎo)演只用了兩分鐘,就決定選用他作男主角,這是一次成功的選擇。扎因離家出走后,被一個埃塞俄比亞女移民泰格斯收留,她有個一歲的兒子。泰格斯本身也是黑戶,也為籌措資金獲得假證明而焦頭爛額,最后,她被捕入獄。由此,扎因不得不負(fù)起照顧泰格斯兒子的責(zé)任。毫無疑問,兩個小孩的表演是本片最大的亮點:自然、本色、毫不做作。扎因喂食小孩時的束手無策,抱小孩找失蹤媽媽的力不從心,流落街頭的疲憊無奈……毫無“表演”痕跡,兩個孩子間有意無意的互動,比如高興時的笑,分別時的不舍,一舉手一投足,原生態(tài)般的和諧、溫情,讓人心生感動。
本片穿插著幾場法庭戲,扎因父母對兒子起訴自己,大惑不解。父親認(rèn)為,嫁女是因為讓女兒可以有床睡,有東西吃,可以擺脫痛苦;母親甚至認(rèn)為,沒有人可以批評她,她才是自己的法官。他們不明白,當(dāng)他們不負(fù)責(zé)任地生下沒有身份的子女,只會給子女帶來屈辱、痛苦和仇恨。
這部悲傷電影,可能因為女性導(dǎo)演的緣故,總不會讓我們陷入絕望,影片多處場景提供佐證,尤其是結(jié)尾,攝影師為扎因拍照,說:“微笑,這是拍護照照片,不是拍死亡證明照片?!痹蚪K于有了自己的身份,而那張微笑照片,被導(dǎo)演定格在銀幕上直至結(jié)束,雖然只有幾秒鐘時間,但可以肯定,這是影片中最光明、最溫暖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