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軍,陳雪松,管 力,王曉鳳,張澤龍
小切口法治療腕管綜合征因其微創(chuàng)、美觀、手腕部功能恢復時間短、柱狀痛發(fā)生率低,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1-2]。但同時,其神經血管損傷、松解不徹底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3]。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小切口法在腕橫韌帶近端顯露不充分,而又未對正中神經進行保護,盲切增加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因此,筆者在小切口內的顯露方法方面進行了改進,取得較好效果,報告如下。
1.1 病例資料 本組共有腕管綜合征患者42例,女 31例,男 11例;<30歲 4例,30~50歲 13例,>50歲25例;左手10例,右手17例,雙手15例;病程<6個月 12例,7~12個月 10例,1~5年 19例,>5年 1例(18年)。按照日本濱田分級,Ⅰ級12例,Ⅱ級28例,Ⅲ級2例,Ⅰ級病例均為經過正規(guī)保守治療無明顯好轉者。
1.2 手術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臂叢麻醉后,上臂上段扎止血帶,在第三指蹼與掌長肌尺側連線與Kaplan線交點以近設計縱形切口,長約1.5 cm。備手術器械(圖 1A),常規(guī)消毒后,15號小圓刀切開皮膚,血管鉗鈍性分離淺筋膜層及掌腱膜,若存在正中神經及尺神經的交通支,靠近切口兩端者予以保留,位于中間部分者,用2%利多卡因封閉后,盡量靠近端銳性切斷。在切口近側端與腕橫紋之間,以第三指蹼與掌長肌尺側連線為中心,血管鉗在掌腱膜與腕橫韌帶間鈍性分離一寬約1.0 cm腔隙(圖1B);小兒腹腔拉鉤從該間隙伸入,保護腕橫韌帶外部神經,屈腕位可直視整個腕橫韌帶近側端(圖1C)。相同方法,可顯露腕橫韌帶以遠的正中神經。拉鉤拉開切口兩側緣,顯露腕橫韌帶遠側段,使用一寬約1.0 cm剝離器伸入腕橫韌帶與正中神經之間,由遠及近、由前向后,在第三指蹼與掌長肌尺側連線上,用手術刀以層厚約為0.5 mm逐層切斷腕橫韌帶。當靠近剝離器時,需仔細確認無神經肌腱組織嵌入剝離器與腕橫韌帶之間。松解腕橫韌帶近段時,拉鉤從上述已分離間隙伸入,剝離器放置位置不變,極度屈腕位下,以長約0.5 cm為單位,由遠及近分段松解近側段腕橫韌帶。每段操作完畢后,需仔細確認神經肌腱組織未滑到剝離器之上(圖1D)。直視下松解完畢后,剝離器的上下活動度明顯增加,證明松解徹底。松止血帶、止血,生理鹽水沖洗切口,負壓引流,3-0美容針間斷縫合皮膚層,不縫合皮下層,中立位短臂石膏固定。
所有病例均未出現神經血管及肌腱損傷并發(fā)癥,平均手術時間12 min。術后次日,手部麻木感明顯減輕者29例,有所改善12例,無明顯變化1例,此例為病程有18年的患者。1年后隨訪,根據Kelly療效評定標準,優(yōu)21例,良19例,一般2例。一般的2例均為濱田分級Ⅲ級患者,感覺功能部分恢復,但運動功能無恢復;病程為18年患者二期行拇對掌功能重建,另1例再次探查發(fā)現存在正中神經返支卡壓。
圖1 改良法所需手術器械及手術過程
3.1 改良顯露的小切口法優(yōu)點 目前腕管綜合征的手術治療方法主要有傳統(tǒng)的腕管切開減壓術、小切口切開松解術及內鏡下腕管松解術,各有利弊[4-8]。前者顯露充分,松解徹底,可同時處理繼發(fā)病灶,但切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恢復時間長及影響美觀;后兩者微創(chuàng)、美觀,柱狀痛發(fā)生率低,恢復時間短,但神經血管損傷及松解不徹底發(fā)生率增加,初次開展內鏡下腕管松解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高。通過對小切口內腕橫韌帶顯露的改進,可綜合傳統(tǒng)與微創(chuàng)減壓術的優(yōu)點:(1)松解徹底。臨床經驗證明,松解不徹底與顯露不充分相關,通過腕橫韌帶前側腔隙的建立,拉鉤的插入,腕橫韌帶完全暴露,全程直視下操作,避免了盲切。由前向后的切入過程中,隨著剝離器上下活動度明顯增加,可以驗證韌帶已完全切斷。(2)不容易傷及神經血管。皮膚及淺筋膜層有拉鉤隔離,其內的神經血管組織得到保護;腕橫韌帶前側完全直視,即使存在掌皮支及尺神經變異情況,也完全可以避免損傷;腕管內由于有剝離器的保護,且仔細分清組織類型后逐層切斷腕橫韌帶,不易傷及正中神經及屈肌腱,本組采用該法的所有病例均未出現副損傷。(3)保留了傳統(tǒng)小切口法原有的優(yōu)點。該法不增加切口長度,創(chuàng)傷小,恢復時間短。(4)不需要增加特殊的手術機械,術者學習周期短,容易掌握,基層醫(yī)院容易開展,較內鏡下腕管松解術具有明顯優(yōu)勢[9]。
3.2 應用技巧 目前手術治療腕管綜合征追求微創(chuàng)與安全,在該原則指導下,在對小切口法的改進及臨床應用過程中,獲得如下體會:(1)小切口段淺筋膜層需鈍性分離。研究表明,柱狀痛的發(fā)生可能與切口內神經瘤形成有關[10]。在淺筋膜層可能存在正中神經及尺神經的交通支,對于>75 μm的神經直接切斷后,增加了形成神經瘤的概率[11]。鈍性分離淺筋膜層可增加對切口內走行神經的保護,即使必須切斷該分支,也可通過封閉后再切斷的方法減少神經瘤的形成,同時也可減少關閉切口時對神經近端的縫合。(2)盡量在第3指蹼與掌長肌腕尺側連線上分離及切斷腕橫韌帶,因為尺神經主干位于鉤骨溝的尺側,正中神經及掌皮支位于掌長肌橈側,該軸線處于上述重要神經之間,通過其輕柔分離及切斷腕橫韌帶,可減小神經損傷概率。(3)血管鉗潛行分離的寬度與小兒腹腔拉鉤寬度相仿,約為1.0 cm。該寬度可完全顯露整個腕橫韌帶,屈腕可明顯增加近段操作空間,而拉鉤寬度過大擴大了腕橫韌帶表面顯露范圍,增加了對兩側重要神經損傷的可能性,同時在腕橫韌帶切斷后,屈肌腱表面活動空間更大,增加弦弓樣畸形發(fā)生概率。(4)本組中,對于正中神經的保護裝置的選擇,使用了骨科中常用的剝離器,因其各面均平整,運用中有正中神經及肌腱滑入其表面的可能。理想的正中神經保護裝置構造,要求寬度適中,約1.0 cm,邊緣圓鈍,整體呈凹面朝向腕橫韌帶輕度弧形。對于其上下面,靠近腕橫韌帶面呈凸向后的弧形,靠近正中神經面呈凸向前的弧形,該形態(tài)結構可盡量減少組織損傷。下表面的弧形設計,讓神經肌腱不容易滑入保護器與韌帶間;上表面的弧形設計,讓腕橫韌帶近端操作時,由內及外切斷韌帶成為可能,進一步增加了安全性。該器械已設計完成,正在申請專利中。(5)切斷腕橫韌帶時,采取由遠及近,保護器逐漸推進;由前往后,逐層切取的方式。遠側顯露充分,神經血管損傷概率小。保護器的漸進推入,可減小其與韌帶的空間,減少神經肌腱滑入兩者之間的概率;逐層切取,可增加腕橫韌帶與周圍組織的分辨度,這樣的細致操作進一步減少了副損傷。(6)需掌握好適應癥,主要適用于原發(fā)性病例,對于繼發(fā)性、復發(fā)性及重度需行對掌功能重建者,仍需選擇傳統(tǒng)腕管切開松解術式。術前除需行神經電生理檢查,明確病變程度外,還需行腕部X片、MRI或B超等檢查,了解是否存在繼發(fā)因素,選擇正確手術方式。
綜上所述,改良顯露的小切口法治療腕管綜合征時,可完全直視下顯露腕橫韌帶,并增加了神經肌腱的保護,松解徹底,明顯減少并發(fā)癥,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時,該法不需要增添特別昂貴的器械,適合基層醫(yī)院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