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鈞
寫作無非是兩個問題,一個寫什么,一個怎樣寫。作者自己有使命感,寫什么胸有成竹,不需要來聽我的意見,咱們要討論的是怎樣寫,也就是寫作的方法。我想任何事情都有方法,寫文章當然也有方法。
討論寫作的方法,我主張從小處著手,心中一動時,三百字兩百字把那一個“點”寫出來。從點開始,眼耳鼻舌心意,你看見,你聽到,你想起來,好像有人朝你的心上戳了一下,好像有一滴水滴在你的脖子上,這就是點。你心中一動,心中一軟,心中一熱,心中一驚,這就是文學寫作的開始。你如果跟作家常有來往,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生活習慣跟別人不一樣,上了床又爬起來,吃飯吃了一半不吃了,幾個人一塊談天,他忽然眼睛發(fā)亮,不說話了——他怎么啦?他被點著了。
你常常有被“點”著的時候,當時疏忽了,轉(zhuǎn)眼忘記了。 美國南部風災水災,你去救災,一天發(fā)一千多個便當,一千多只手從你眼底下經(jīng)過,有粗有細,有黑有白,有長有短,有人四根手指,有人裹著帶血的繃帶。你的心一動,得到一個點。你也到海地去救災,一個小黑孩,赤身裸體,拿著一只飯碗,小孩很瘦,飯碗很大,碗里干干凈凈,沒有食物。你的心一動,也是一個點。你把那一點記下來,不要完整。天天記點,你的每一個點以后都有用處。
文章有點有線有網(wǎng)有球。建議你每天寫日記,寫點。有點,以后可以紡線,線多了可以織網(wǎng),可以纏球。有一天,我院子里來了一只蝴蝶,已經(jīng)是秋天了,地上沒有花,只有落葉,怎么還有蝴蝶呢,它來干什么呢,找歸宿嗎?風輕輕一吹,搖搖擺擺走投無路的樣子,怎么幫它?布個窩,打開門,它也不會進來住。心中一動,到此為止,點。蝴蝶的成蟲是毛毛蟲,化蝶,別看那么漂亮,好像很幸福,其實是為了產(chǎn)卵,產(chǎn)了卵就可以死了,死不見尸,這就拉成一條線。
一個女孩子很漂亮,做模特兒,喜歡捕蝴蝶做標本。她忽然想到自己也是標本,廣告、封面、寫真集,都搜集她,這是另一條線,兩根線交叉了。有一天,她很疲倦,忽然想升高,想脫離這個圈子,第三條線出現(xiàn)了,結(jié)網(wǎng)了。她怎樣處理手中的蝴蝶標本和寫真集呢?前兩條線又纏回來了,可以考慮做球了。
劉振摘自《羊城晚報》
寫作無定法,但必有良方。作者開篇直奔主題,表明本文的寫作目的。
寫作從“點”開始,這“點”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動情點。動情點是情感的觸動點,常常是我們爆發(fā)寫作靈感的源泉。
生活中的點滴感動,永遠存在于只要我們伸出手,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動情點無處不在,只是總被我們忽略罷了。
作者運用生動的比喻和具體的例子,闡述日積月累對于寫作的重要性,道理淺白易懂。
總結(jié)
寫作無定法,但必有良方,而且貴在得法。我們學習寫作,要從小處著手,要善于觀察,捕捉動情點,大膽聯(lián)想并深入思考,然后勤于付諸筆端。日積月累,這樣的“點”會越積越多,它們便逐漸靠攏,重新組合,便有可能形成鴻篇巨著。作者針對“如何寫作”這個老大難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其觀點精辟獨到。作者在闡述寫作方法時,并不是空洞地說理論,而總是借用具體的事例和生動的比喻說理,使所說的方法或道理變得具體可行、淺白易懂,甚至饒有趣味,便于讀者接受與掌握。(特約教師: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戊戌中學 陳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