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我們都曾有過暴躁不已的時刻,也必定見識過他人暴躁的一面。暴躁像一只小猛獸,聽起來就嚇人,但當你換個角度,會發(fā)現(xiàn),暴躁作為人的情緒,也有積極的功能。
很多人覺得“暴躁”是一種不好的性格。有人說:我這個人就是脾氣暴躁,脾氣上來的時候,自己都不認識自己,根本控制不住。也有人非常討厭別人的暴躁。跟性格暴躁的人在一起,就像跟地雷在一起,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就要爆炸。
其實人人性格中都有暴躁的一面,只是不一定有機會表現(xiàn)。在親子關系中,有很多爸爸媽媽,看著孩子總是玩手機,打游戲,寫作業(yè)三心二意,就大發(fā)脾氣,罵的時候自己都不愿意睜開眼看。在情感關系中,你看著另外一個人愚蠢、不負責任、自私、冷漠,你會有一種想打人的沖動。暴躁的主要表現(xiàn),就是看不慣、受不了的特別多,而且沒耐心、愛發(fā)脾氣、遇事急、不理性、難以自控。暴躁,其實既傷害別人,又傷害關系,也傷害自己。
有些人,想改掉自己的暴躁,采用的方式就是告訴自己“凡事忍耐”“萬事克制”“要充滿愛”。最后,也還是失敗。除非你深入理解暴躁的形成,才能真正改變暴躁。只用意志力來改變,僅是一種徒勞的壓抑。
暴躁是人在感到危險時,自我保護的結果。那么,暴躁在保護我們什么呢?
有的人因為感到被壓迫而暴躁。當一個人總是要求你做這做那,對你的行為指指點點時,你會忍不住暴躁。比如,媽媽看著太陽告訴你衣服要趕緊收起來,不然一會兒下雨了。你心里的壓迫感越強,你暴躁的沖動就越強。有的人因感到被忽視而反抗。在感情里,有時候你看著一個人總是在玩手機,不理你,你就會產生一種巨大的想把他的手機奪過來摔了的沖動。有的爸爸媽媽特別用心地輔導孩子做作業(yè),孩子卻不愿意聽,這時候爸爸媽媽的暴躁,其實也是因為感覺到自己的用心被辜負、被忽視了。有的人是因感到被否定或誤解而暴躁。你可能很努力地做好一件事,另外一個人卻對你說“一般吧”,你就容易暴躁。
暴躁還有很多別的可能。每個人受的傷可能不一樣,但可以確定的是:暴躁,是人與傷害他的環(huán)境互動的結果。環(huán)境和他人不一定真的傷害他們,但只要人內心體驗到了被傷害,就暴躁了。我們要問自己:我暴躁的時候,內心感受到了怎樣的傷害?他暴躁的時候,他體驗到了什么傷害?傷害的體驗,由兩個原因造成:一個是現(xiàn)實刺激,真的有傷害;一個是對傷害的敏感度。在同樣的現(xiàn)實刺激基礎上,對傷害越敏感,越容易暴躁。
知道了暴躁是怎么來的,之后怎么辦呢?
第一步,感謝暴躁。暴躁在告訴你,有人受傷了。受傷沒有應不應該,疼就是疼,沒有對或錯,你不能告訴自己“你不該疼,這也是矯情的表現(xiàn)”。暴躁只是一個信號,它在提醒你,你應該去關注下這種受傷。
第二步,傾聽暴躁。你問自己,我受到了什么傷害?這個傷害在說什么呢?你不該這么對我,你不應該忽視我、否定我、要求我。
第三步,睜開眼看看。別人在否定你、不理解你、忽視你時多大部分是因為他真的很過分,多大部分是因為激活了你早年的創(chuàng)傷?你創(chuàng)傷的部分,是需要你自己負責的部分。
第四步,看到需求,并為之負責。暴躁的時候,你的需求是什么?你應該尊重我、傾聽我、關注我,這是我的需求。問自己:我可以為這個需求做點什么呢?
第五步,選擇。當你愿意為自己的傷害和需求負責,你就可以去找方法了。每種需求,都可以找到至少100種方法來應對,使用暴躁本能反抗,只是其中之一。
暴躁,成了我們更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一個機會。當我們想與人親密,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當我們不想親密,就可以做點什么保護自己。
王傳生摘自微信公眾號“叢非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