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莉
(新疆礦產實驗研究所 烏魯木齊 830000)
鐵礦石物相分析主要研究鐵礦石中鐵元素的賦存狀態(tài),用于在工業(yè)生產中評價鐵礦床的經(jīng)濟價值,鐵礦石中的硅酸鐵,是含鐵硅酸鹽礦物的總稱,因其在自然界的分布極廣、種類繁多,所以在常見的各種類型的鐵礦床中普遍伴生含鐵的硅酸鹽礦物,硅酸鐵在目前雖然仍屬于不可用的含鐵礦物,但因科研與生產實際的特殊需要,顯示出對其進行檢測的重要性,所以硅酸鐵礦物相成為鐵礦石化學物相分析中的必測項目之一。
目前我們常采用的鐵礦石物相分析系統(tǒng)法,即一份試料分離出磁性部分,再將非磁性部分分別除去菱鐵礦、赤褐鐵礦、黃鐵礦后的殘渣為硅酸鐵(1)。這個分析流程對于一些含綠泥石類、閃石類、石榴子石或者云母類硅酸鐵非常不適宜,在用選擇性溶解法分離其他鐵礦物時,盡管把溶劑的酸度控制到最低限度,仍未能避免一部分硅酸鐵的溶解。鑒于準確測定硅酸鐵的必要性,前人研究了多種單獨分離硅酸鐵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木炭還原法和氫氣還原焙燒法。本文對木炭還原法測定硅酸鐵在實驗室的具體應用進行了實驗研究。
方法基于木炭粉在600℃-700℃時可將赤鐵礦、褐鐵礦等還原成具有磁性的氧化物,而石榴子石、輝石、閃石類硅酸鐵則不被還原,借助磁選法將硅酸鐵與其他鐵礦物分離,從而獲得硅酸鐵的含量。
稱取0.2000g試樣于30mL瓷坩堝中750℃氧化焙燒30min,取出、冷卻后加入木質炭粉1.0g玻璃棒混勻,蓋上坩堝蓋,于馬弗爐中650℃焙燒30min,取出,待冷卻后將試料轉入250mL燒杯中,加水50-60mL,用包有銅套的條形磁鐵進行磁選分離,磁性部分為除去硅酸鐵外其他所有鐵礦物量之和,用總鐵量減去此鐵量,即為硅酸鐵之鐵量。
用木質炭粉、活性炭、石墨碳粉按照實驗方法進行還原性焙燒,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木質炭粉的還原效果最好,活性炭粉可能材質問題,還原性不如木質炭粉,石墨碳粉的還原性更低,所以建議使用木質炭粉。實驗結果見表1。
表1 加入不同炭粉對赤、褐鐵礦還原性的結果比較
木炭粉易吸潮,吸潮后嚴重影響還原性,應存放于干燥器中;因為木炭粉與試樣的還原反應是固相之間的反應,所以在還原焙燒前須將木炭粉與試樣拌勻,否則還原效果差。
礦石中的硫化物和碳酸鹽(菱鐵礦)在磁化焙燒中若不能全部轉化為氧化物,就不能被炭粉還原成磁性礦物,導致硅酸鐵結果偏高。當?shù)V石中含有鐵的硫化物和碳酸鐵礦物時,須預先在700℃-800℃焙燒,使其分解并全部轉化成氧化物,然后進行還原。取ω(菱鐵礦中Fe)/10-2=2.0、ω(硫化鐵中Fe)/10-2=0.7的鐵礦石標準樣品(GBW07272)分別進行“不焙燒直接還原實驗”和“預焙燒再還原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若礦石中含有菱鐵礦和硫化鐵礦物,不經(jīng)焙燒直接還原,硅酸鐵結果偏高200%以上,見表2。
表2 礦石中菱鐵礦、硫化鐵預焙燒與否對硅酸鐵的影響
還原焙燒時溫度對磁選回收率影響較大,實驗中發(fā)現(xiàn)當還原焙燒溫度低于600℃和超過700℃時,磁性礦物磁選回收率偏低,所以本實驗選擇還原焙燒溫度為650℃。設計實驗如下:取ω(赤、褐鐵中Fe)/10-2=44.7的鐵礦標準樣品(GBW07274)分別進行不同溫度下的還原焙燒實驗,再對焙燒后的樣品進行磁選、測定鐵含量結果見表3。
表3 還原焙燒溫度對磁選結果的影響
從表中可以看出,650℃時的磁選結果最好,所以本實驗確定的還原焙燒溫度即為650℃。
磁選分離方法由于受到礦物粒度和共生關系的影響,有時并不夠理想,當一些細小顆粒的硅酸鐵與磁性較強的礦物呈連生體時,容易被作為磁性礦物磁選上來,導致硅酸鐵結果偏低。因為實驗最后是利用磁選法將硅酸鐵與磁性氧化鐵礦物分離,所以一定要將試樣磨細到單體解離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