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 草
明代成化元年,是公元1465年,憲宗皇帝朱見深登基的那一年,距今已有553年。
手中的這件文獻應是這一年的產物,紙面黃中顯黑,可見歷經滄桑。寬約48厘米,長約35厘米,圖文并茂,內容豐富,品相基本完好。
雖是民間歷史文獻,但從內容看,有著獨特的歷史意義和價值,當為一件珍貴的文獻。因其主旨講的是家庭建設,兄弟妯娌和睦相處,互敬互愛,勤善讀書,所以價值頗高。
現在,我們就逐次看來。
先看大字,右首起處是“荊樹有花兄弟樂”,左邊結尾處是“硯田無稅子孫耕”。兩句詩是說,荊樹(即紫荊樹,是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花紫紅色,木材和樹皮都可入藥),開花時兄弟同樂,后一句是說硯田(即古代磨墨用的硯臺,文人常指為硯田),讀書識字不用交稅,留給子孫勤耕耘。
接著從右往左先是四句詩,說“兄弟同胞一母生,先祖留業(yè)何必爭,一面相見一面老,能有幾世為弟兄。”接近今天的白話,說兄弟之間不必爭家產,都乃一母同胞,一天天變老,能有幾世是兄弟。
然后下邊是一幅圖,香案上三支香燭正旺,地上是紫荊花。香案上邊有“枯荊重榮”四個大字,說的是荊樹枯死后又重新生枝開花。
接下來講的是一個故事,說:
“板存臨晉王潤福家藏,印送。漢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因聽婦言情傷,手足欲分家產,庭前有一紫荊樹,議定二月天明析為三段,連枝均分,不料次日荊樹忽然枯死,兄弟見之各訝異,固嘆曰:樹猶如此,何況乎人,兄弟一本之親手足也,豈可稍傷,從今皆不愿分矣。言未已,荊樹忽復發(fā)青,兄弟應聲而哭,即設香案大謝天地,誓言再不析居,和睦永遠。叩謝畢,同觀荊樹重榮,合家喜之不盡也。硯田無稅子孫耕。
大明成化元年”
故事講,這個文獻的雕版存在臨晉王潤福家,臨晉在今陜西華陰一帶。說漢代時京兆(京兆為今陜西西安地界)有田真兄弟三人,聽信婦人之言,傷了手足之情,想要分家產單過。院子里有棵紫荊樹,三人商議著也要分成三段,每人一段,連枝均分。不曾想,第二天紫荊樹突然枯死,三兄弟十分驚訝,感嘆說:樹猶如此,何況乎人。所以不再分家,話音未落,紫荊樹忽然開始變青,三兄弟應聲而哭,并設香案大謝天地,發(fā)誓再不言分家,荊樹很快重新復生,全家歡喜不盡,當以耕讀傳家教育子孫。
旁邊的畫也是在解釋這個故事。高高的紫荊樹生長茂盛,兄弟三人率媳婦兒孫朝著紫荊樹膜拜,以明心志。雖是簡筆畫作,但人物表情、動作都清晰可見,甚至是衣裙垂擺都飄然可動。
有意思的是兩幅畫之間還有“養(yǎng)性堂”字樣,大概說要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莫逆風而行。
最下邊從右至左又是一連串的詩,說:
“兄弟前生修績來,今生緣得共母胎,
兄要寬仁把弟待,弟須懷義敬兄臺,
兄寬弟忍家不敗,父母有無也寬懷,
侄兒侄女一樣待,當成自己兒女孩,
弟兄縱然分居外,須念手足情難開,
兄有把弟來攜帶,弟有莫與兄論財,
銀錢死生誰能帶,空手去了空手來,
有錢誰把兄弟賣,古人結拜似同胎,
世會村來是結拜,弟兄爭過生死牌,
桃園異姓尤相愛,何況同根共母胎,
要待兄弟無愁害,莫在枕邊聽鋪排,
枕邊告狀把頭擺,假裝說是瞌睡來,
明年你我知誰在,難有二世又同胎,
弟兄和氣家不敗,荊樹有花歲歲開?!?/p>
這首歌雖沒有名字,但實際是一首“弟兄歌”。主要講兄弟之間要“寬仁”“懷義”,自己的兒女和侄兒侄女要一樣對待?!度龂萘x》中劉、關、張均為異姓,尚能結拜為兄弟,何況親兄弟之間呢?!只有兄弟和氣家才能不敗,就像紫荊樹有花年年能開。其中“鋪排”一詞應該是晉陜方言,意為夸大事實胡說八道。
這首歌結束后,緊接著是“妯娌歌”,說:
“大嫂好比東園花,二嫂好比西園花,
三嫂南園來長大,四嫂北園牡丹花。
五嫂六嫂好造化,順風火來共一家,
先來要受幾年苦,后來需要尊敬他,
大讓小來小敬大,大家勤儉大家爬,
侄兒侄女未長大,公平和氣是一家,
枕邊莫提分家話,孝順翁姑如爹媽,
大樹遮陰莫貪要,一團和氣才興家?!?/p>
這首歌是說妯娌之間要互敬互愛,大的要讓小,小的要敬大,只有一團和氣最終才能興家。
再往后,還有一歌名“右一節(jié)”,是這樣寫的:
“我今說個妯娌樣,鄭氏徐氏兩女娘,
鄭氏家貧不妄想,徐氏家富不夸張,
績麻又把線來紡,不積私房不偷藏,
娘家送物歸婆掌,不分你我論弱強,
嫂嫂生兒弟媳養(yǎng),弟媳生兒嫂喂?jié){,
妯娌生兒俱成長,不知誰是親生娘,
貓生一兒狗來養(yǎng),畜生也能聚吉祥,
皇王聽說都來訪,旌表妯娌把名揚?!?/p>
這首歌在此講了妯娌之間和睦相處的道理,生兒育女互助互愛,織麻紡線不偷藏不掖著。如果貓生一兒狗能來養(yǎng),那么,畜生也能聚起來吉祥。到時候,皇帝聽說了也會來訪,和睦的妯娌肯定能美名揚天下。
關于文獻的釋讀就是這樣了。不過,其中暗藏的一個問題是,明代成化年間的中國鄉(xiāng)村為什么兄弟之間不提倡分家?
說來話長,據歷史考察,至少在宋代就有這樣的傳統(tǒng)和習俗養(yǎng)成。
比如徽州地區(qū)淳熙年間的《新安志》就收錄了“義民”,即宋初婺源縣的汪廷美,他數十年與一族數百人同居共食,致力于家禮,講究倫理綱常,死后婺源知縣將其事跡刻石紀念。另外,當時同縣有一個擁有良田百傾的大地主王德聰,七十余年間一家近5000人同居一處,造樓閣,儲經籍,以此教育子孫。為此,宋仁宗曾下賜“孝友信義之家”匾額,知縣稱“匹夫而化鄉(xiāng)人者,吾于汪君、王君見之”。
元代歙縣人徽州路學教授唐元,曾為徽州路起草過“功農文”,其中說:“……爾父老,重告子弟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則家道肥。男耕女織,不事游蕩,則衣食?!?。上邊的文獻正是傳承了這個道理。
明代朱元璋立國后,1381年在全國施行里甲制,建立了老人制,1398年發(fā)布了《教民榜文》,規(guī)定了老人和鄉(xiāng)里社會的責任義務,特別是父老,應告誡子弟,對父子、兄弟慈孝、恭友,“男耕女織從而生業(yè)成足,懲戒沉迷于賭博游蕩、以下犯上的行為”,體現了民初鄉(xiāng)村統(tǒng)治的主要思想。
《教民榜文》由序文和四十一條組成,第一至十四條以老人和里長、甲首處理里內糾紛的相關條目為主,第十五條至四十一條以老人為主進行教化、治安維持、勸農、水利等相關條目。此外,還有許多關于鄉(xiāng)村統(tǒng)治的一般政策。這一榜文的發(fā)布,可以說基本上奠定了明代鄉(xiāng)村治理及家庭人倫的規(guī)范。
由此看,這篇文獻產生的根由是在這里,既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宣揚,具有典型的明代陜西風格,包括畫中的人物,從表情到衣著,古樸而生動,讓人回味無窮。
它的語言是典型的古白話,近似于《三言》《二拍》的語言風格,讓今人讀起來并不費勁。
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展開,讀者若有興趣,可以找日本人中島樂章寫的《明代鄉(xiāng)村糾紛與秩序》一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