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朱兆興(通訊作者),王 強,馮 瑩
(酒鋼(集團)公司醫(yī)院 甘肅 嘉峪關(guān) 735100)
腦血管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為目前臨床上對腦血管疾病進行診斷的最為有效方式,但其檢查會對機體造成損傷,加之檢查費用昂貴,因此限制了其臨床應用推廣[1]。本次研究選取我院行頭頸CTA檢查診斷為顱內(nèi)動脈瘤的患者32例,探討飛利浦256層Brilliance iCT頭顱血管成像對顱內(nèi)動脈瘤的診斷價值。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行頭頸CTA檢查診斷為顱內(nèi)動脈瘤的患者32例,其中12例患者伴有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全部患者均接受頭頸CTA檢查,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35~68歲,平均(51.1±4.3)歲?;颊吲R床癥狀主要包括頭痛、頭暈、惡心嘔吐,部分患者存在意識不清,肢體運動障礙,腦膜刺激征等。
全部患者均接受頭頸CTA檢查,檢查儀器為飛利浦Brilliance iCT掃描儀,在檢查開展過程中,告知患者保持制動,同時不可進行吞咽動作,首先為患者開展CT平掃,然后在為其開展強化螺旋CT掃描,掃描參數(shù)設置為:電壓控制為120kV,電流控制為250mAs,F(xiàn)OV為400mm~450mm,層厚為5.0mm,分辨率為128×0.625,全部均應用優(yōu)維顯370(碘普羅胺)75mL作為對比劑注射,注射速度控制為每秒4.5~5.0mL,掃描起始部位為機體主動脈弓部,向顱頂開展螺旋掃描,增強模式應用自動觸發(fā),確定主動脈為感興趣區(qū)域,層面閾值設置為120Hu,當患者機體內(nèi)對比劑濃度達到120Hu時,則自動開始CT掃描,獲取掃描圖像后,上傳至EBW(Extended Brilliance Workplace)后處理工作站,應用多平面重建、三維容積再現(xiàn)、血管分析及最大密度投影等方式對圖像開展處理,并分析頭部血管和顱內(nèi)病變情況。其中15例患者接受DSA檢查及手術(shù)治療。
以DSA檢查結(jié)果和手術(shù)結(jié)果作為診斷金標準,對CTA診斷準確率進行評估。
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17.0。
32例患者共檢出33個動脈瘤,其中包括14個大腦中動脈動脈瘤,6個頸內(nèi)動脈瘤,3個前交通動脈瘤,3個后交通動脈瘤,2個大腦前動脈動脈瘤,2個大腦后動脈動脈瘤,1個椎動脈動脈瘤以及1例雙側(cè)后交通動脈瘤。動脈瘤直徑為2.3~31.0mm,其中10個動脈瘤直徑<5mm(小型),17個動脈瘤直徑為5~10mm(中型),4個動脈瘤直徑為11~25mm(大型),兩個動脈瘤直徑>25mm(巨大型)。其中15例患者接受DSA檢查及手術(shù)治療,根據(jù)DSA和手術(shù)檢查可知,CTA檢查準確率為100.00%,CTA和DSA、術(shù)中檢查所見的動脈瘤位置、大小和形態(tài)均保持一致。如表1。
表1 15例DSA檢查患者CTA準確率分析(n)
顱內(nèi)動脈瘤合并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為嚴重腦血管疾病,其具備較高的危害性,目前臨床上在對顱內(nèi)動脈瘤進行診斷時,所應用的方法主要為影像學診斷,血管造影由于檢查費用高昂,加之會對機體造成檢查創(chuàng)傷,檢查過程中需進行動脈穿刺及插管,且0.5%~1.0%的患者會發(fā)生檢查并發(fā)癥,因此限制了其臨床應用[2]。
飛利浦256層Brilliance iCT頭顱血管成像是應用128排寬探測器技術(shù),能夠獲取超快的掃描速度,可在短時間內(nèi)開展大范圍薄層掃描,同時可通過一次掃描獲取多層圖像,依靠薄層重建圖像,取得清晰掃描圖像[3]。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15例患者接受DSA檢查及手術(shù)治療,根據(jù)DSA和手術(shù)檢查可知,CTA檢查準確率為100.00%,高于前人報道中93.5%的檢查準確率。分析其原由,可能和本次研究所選取樣本量較小,且均存在明顯顱內(nèi)出血情況有關(guān)。
綜上所述,飛利浦256層Brilliance iCT頭顱血管成像可準確診斷顱內(nèi)動脈瘤,且無創(chuàng)安全,可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