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乃云
(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勝利勝東醫(yī)院醫(yī)技科 山東 東營 257000)
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神經內科疾病之一,其在我國發(fā)病率、殘疾率和死亡率均較高,患者預后較差,針對該疾病的病因目前臨床中的主流觀點認為是頸動脈粥樣硬化[1]。彩色多普勒超聲操作簡單、無創(chuàng)傷和不良刺激性、可反復進行檢查等優(yōu)勢,可對患者頸動脈IMT、管腔是否狹窄以及血管中是否存在斑塊情況進行觀察,以此對患者是否發(fā)生頸動脈粥樣硬化進行判定。很多研究認為彩超檢查可作為頸動脈情況檢查以及缺血性腦卒中的早期診斷方法。本次擇取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期間收治的56例患者開展相應研究,匯報如下。
擇取我院于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期間收治的56例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并設置為觀察組,另擇取同期在我院進行體檢的56例健康者設置為對照組。觀察組中包括男34例,女22例,年齡65~83歲,平均(72.5±2.4)歲,患者均行CT確診為缺血性腦卒中;對照組中包括男32例,女24例,年齡64~81歲,平均(71.8±2.3)歲,本組受檢者體檢結果無異常。兩組受檢者一般資料在統(tǒng)計學中無意義(P>0.05),可比。
兩組患者均開展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設置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參數(shù)為7.5MHz,受檢者呈平臥位以充分顯露頸部區(qū)域,使用探頭對其頸動脈雙側進行掃描檢查,對不同部位中膜厚度(IMT)、斑塊等情況進行觀察和測量。
比較兩組患者頸動脈IMT值,以及管腔狹窄、斑塊及IMT增厚發(fā)生率。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診斷標準為頸動脈局限性IMT數(shù)值超過1.2mm。若斑塊表面比較光滑且伴有強回聲判定為斑塊穩(wěn)定;若斑塊表面粗糙并伴有低回聲,或可見斑塊內出血、潰瘍信號,或偏心指數(shù)超過2可評定為不穩(wěn)定斑塊[2]。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進行統(tǒng)計描述,采用t值檢驗進行統(tǒng)計推斷;計數(shù)資料采用(n,%)進行統(tǒng)計描述,采用χ2檢驗進行統(tǒng)計推斷,檢驗水準為P<0.05,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雙側頸部總動脈、頸動脈球部以及頸內動脈IMT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組間頸動脈不同部位IMT值比較(±s;mm)
表1 組間頸動脈不同部位IMT值比較(±s;mm)
組別 頸部總動脈 頸動脈球部 頸內動脈左側 右側 左側 右側 左側 右側觀察組 0.88±0.16 0.83±0.14 1.11±0.12 1.05±0.11 1.04±0.16 1.09±0.17對照組 0.49±0.15 0.52±0.16 0.66±0.14 0.71±0.13 0.75±0.11 0.77±0.12 t 13.307 10.912 18.263 14.941 11.177 11.508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患者管腔狹窄、斑塊及IMT增厚發(fā)生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組間管腔狹窄、斑塊及IMT增厚發(fā)生率比較[n(%)]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誘發(fā)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因素,以頸動脈內膜相關脂質的堆積導致內膜增厚,形成鈣化情況誘發(fā)血栓,進而導致管腔狹窄或閉塞為主要病理變化。斑塊可分為穩(wěn)定和不穩(wěn)定兩種類型,其中不穩(wěn)定斑塊是誘發(fā)血栓造成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原因。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高分辨率多功能超聲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彩超對血管管腔及血流變化的實時觀察能力良好,超聲檢查中以斑塊形成和IMT增厚為主要表現(xiàn),因此對IMTI增厚程度進行測量可評估患者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風險[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同部位頸動脈IMT高于對照組,斑塊、管腔狹窄發(fā)生率高于對照組,充分說明彩超能夠有效診斷頸動脈血流情況。由此可見,彩超檢查頸動脈IMEI和斑塊是對缺血性腦卒中進行防控的主要方法之一,有利于為患者開展及時治療。
綜上,彩超技術操作簡單、安全性高,對頸動脈血流、血管情況診斷效果理想,有利于防控缺血性腦卒中并改善其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