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惠青
【摘要】繪本作為一種圖畫與文字結合的獨特的兒童文學類型,是小學低段兒童最佳的閱讀資源。越來越多的教師將繪本作為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資源引入低段課堂。但當前繪本閱讀在低段語文教學中出現了諸多問題。文章在課堂調研、訪談與實踐的基礎上,深入剖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兒童繪本;低段語文;閱讀教學
兒童繪本是一種圖文結合的讀物,它具有趣味性的文字、鮮明生動的圖畫和貼近兒童生活故事等特點,能夠大大增強兒童的閱讀興趣,故而受到兒童的喜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師將繪本作為一種資源,在閱讀教學中加以運用。筆者對開展繪本教學的教師進行了訪談、聽課以及對教學效果進行追蹤調查后,對小學低段語文繪本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整理,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繪本閱讀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一)教學目標設置單一
許多低段語文教師在繪本閱讀的教學中將識字量作為主要目標。這一教育理念促使教師在教學中將繪本教學變?yōu)樽R字教學,沒有關注學生真正的閱讀興趣,更是忽略了繪本故事本身的主題與意義。然而,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內容豐富、極具價值的優(yōu)秀繪本,如《逃家小兔》《我有友情要出租》《猜猜我有多愛你》等,這些作品主題鮮明,兼具親情與友情的教育,符合小學生心理特征,迎合了他們的閱讀興趣,也可以在無形中對他們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與滲透。
(二)繪本教學中重圖輕文,忽略了文本的價值
繪本作品是圖文結合的,其中圖畫為主,文字為輔。教師在教學中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直接影響到對繪本內容的解讀與主題的傳達。我校一位教師對繪本《逃家小兔》閱讀教學的課堂實錄是這樣的:
繪本文本:“如果你來追我,”小兔說,“我就要變成小溪里的小鱒魚,游得遠遠的?!薄叭绻阕兂尚∠锏男△V魚,”媽媽說,“我就變成捕魚的人抓你去?!薄叭绻阕兂刹遏~的人,”小兔說,“我就變成高山上的石頭,讓你抓不到我?!薄叭绻阕兂筛呱缴系拇笫^,”媽媽說,“我就變成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p>
教師的講解:在這部作品當中,兔媽媽和小兔用捉迷藏的形式進行對話。小兔想要變成河里面的一只小鱒魚,兔媽媽就變成捕魚的人;小兔變成高山上的石頭,兔媽媽就變成爬山的人去找兔子。
可以發(fā)現,教師在講解時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對圖畫的解讀上,而忽視了繪本文本內容,這樣的教學方法使文本流于膚淺,不利于學生對作品深層主題的解讀與挖掘。這種簡單地講述圖畫內容而將文本語言拋諸腦后的教學方法,大大地削弱了繪本本身的價值。
(三)教學方法的單一性
教學活動多為“師問生答”,有些教師對所提問題并沒有做更多的思考,只是進行單調的重復提問,完全沒有發(fā)揮出提問的作用與效果。如筆者記錄的一堂《猜猜我有多愛你》的教學案例片段:
師:小兔子把手臂張開,開得不能再開了,對大兔子說“我愛你有這么多”,大兔子是怎么做的呢?
生:大兔子也把手臂張開,它的手臂更長。
師:小兔子又說:“我的手舉得多高,我就有多愛你?!贝笸米佑质窃趺醋龅哪??
生:大兔子也把手舉高,舉得比小兔子還高。
……
可以看出,教師在整堂課中的提問都太過于簡單、單一,屬于低效甚至是無效提問,沒有提煉出繪本中更深層的價值,也沒有引導學生做更深入的思考。文本中所蘊含的主題是教師的灌輸與總結,學生沒有參與思考的過程,這種教學方式使整個教學活動趨于沉悶,學生收效甚微,教學效果呈現低效化。
二、繪本閱讀教學的方法與策略
(一)采用多種形式朗讀,感受語言的魅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會以指導朗讀的形式去感知文本,體會語言的魅力,這本身就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選取低段學生更喜愛的繪本教學時,教師也可以教授學生賞讀繪本的方法,結合圖畫內容,在對圖畫內容有所了解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將自己置身于故事中,通過反復朗讀去理解繪本的語言。
兒童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講述的是一只小兔子和一只大兔子比賽“誰的愛更多一些”的故事。整個作品充溢著愛的氛圍與快樂的童趣,小兔子親切可愛的形象、兩只兔子相互較勁的故事構架以及形象、新奇的細節(jié)設置都對孩子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講解這篇繪本時,教師可以選取兩名同學,讓他們分別扮演大、小兔子,分角色朗讀繪本內容。在朗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尤其是對扮演大兔子的學生,讓他將自己想象成爸爸,模仿爸爸的語氣與語調去朗讀。之后二人反轉角色進行朗讀,在角色互換的對比中體會大、小兔之間濃厚的親情。
(二)進入角色,演繹繪本故事情節(jié)
一、二年級的學生仍保留孩童時期的特點,表現欲望很強烈。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繪本閱讀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興趣,讓學生分角色去表演文本內容,體會主人公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以及心理活動,同時理解繪本中圖畫和文字想要傳達的思想情感。
《猜猜我有多愛你》這一繪本是由大兔子和小兔子兩個小動物的對話組成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小組內成員自己決定扮演者的人選,根據繪本中的故事情節(jié)去表演,他們會使出渾身解數互相比較。此時,教師就需要發(fā)揮引導的作用,啟發(fā)學生思考他們每次比較的動作、表情、神態(tài)以及心理活動,如小兔子通過把手臂張到最大、跳得很高、倒立等方式來表達對大兔子的愛。教師就要先給學生做個示范,把這些動作表演出來,學生以此為參照,在表演的過程中便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蘊。
(三)發(fā)揮想象力,續(xù)編繪本故事
在學生學習了繪本文本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原來繪本的基礎上展開想象與思考,沿著原來故事的思路,繼續(xù)拓展繪本內涵。例如,在繪本《逃家小兔》中,小兔子一直在想盡辦法逃跑,而大兔子總是想要保護它。在這個故事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猜想一下,如果自己是小兔子,會想變成什么?而面對小兔子的變化,大兔子又會變成什么呢?教師通過提問、引導以及場景的創(chuàng)設,請學生在繪本原有的主題范圍內編寫屬于自己的新故事。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尤為注意的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象,不能進行過多的干涉,使他們的想象力、思維與表達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展。
將兒童繪本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資源運用到小學低段語文閱讀教學當中,是教師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對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做出的探索。目前繪本閱讀教學仍在實踐、摸索階段,作為一線教師,我將繼續(xù)在今后的閱讀教學中運用繪本讀物,以學生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林,余治董.繪本賞析與創(chuàng)意教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
[2]張永杰.低年級圖畫書閱讀教學實踐與思考[J].小學語文教學,2008(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