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桃娣
(鎮(zhèn)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江蘇 鎮(zhèn)江 212002)
人工肝是一種“功能替代”治療手段,人體通過借助體外機械,替代肝臟功能,協助肝功能障礙患者維持生命,具有清除體內有害物質、促進體內環(huán)境改善的作用,創(chuàng)造肝細胞再生與肝功能恢復的條件[1]。使用人工肝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需要建立臨時血管通路完成治療,有效的護理臨時中心靜脈導管才能保證人工肝患者的治療順利進行,減少不良事件、提高護理質量,已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1]。本文將對我院64例行人工肝治療時使用臨時中心靜脈導管的患者進行研究,分析預防人工肝血液凈化患者臨時中心靜脈導管不良反應的效果與護理,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4月~2018年4月人工肝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9例、女15例,年齡23~84歲,平均年齡(58.74±5.62)歲;外院自帶中心靜脈導管與本院插管患者分別為2例與62例;均使用艾貝爾雙腔導管,官腔容積的動脈端與靜脈端分別為1.0 mL與1.1 mL;置管部位為右頸內靜脈、股靜脈、鎖骨下靜脈的分別為50例、14例與0例;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炎、藥物性肝炎分別為42例、8例、10例與4例。對患者發(fā)生的不良反應進行統(tǒng)計,見表1。
表1 不良反應情況
1.2.1 誤傷動脈護理
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向患者講述疾病有關知識,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緩解負面情緒,通過播放音樂等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減少患者在治療時的痛苦,如:在穿刺時,根據患者的喜好播放音樂,使患者保持輕松的狀態(tài),忽略穿刺疼痛,順利完成穿刺。使患者保持舒適的穿刺體位,對患者生命體征多項指標進行檢測,時刻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在出現動脈誤傷時,醫(yī)護人員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止血,患者應盡量減少咳嗽,配合醫(yī)師治療,并加強對局部觀察,避免血腫形成。本次研究1例誤傷動脈患者經過及時護理,未出局部皮下血腫。
1.2.2 局部滲血護理
由于所有患者均存在凝血功能障礙,為避免發(fā)生出血現象,應采取以下護理措施:(1)治療過程需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減少穿刺的次數;(2)對抗凝劑的使用應正確。治療前,使用生理鹽水對患者人工肝的管路進行沖洗,徹底沖洗肝素鹽水,將管腔內的封管液抽取干凈。治療中,選用低分子的肝素抗凝,凝血功能障礙較為嚴重的患者使用無肝素治療。治療后,推注封管液的劑量嚴格按照醫(yī)師的要求。(3)患者在穿刺后發(fā)生局部滲血,觀察滲血量,并詳細記錄,對局部使用壓迫止血,并叮囑患者應臥床休息,減少活動。本次研究7例局部滲血患者經過及時護理,僅有1例患者出血,在拔管后,均好轉。
1.2.3 導管阻塞護理
導管阻塞,又或者血栓形成,是臨時中心靜脈導管中常見的一種不良反應,發(fā)病率較高,為減少導管阻塞的發(fā)生,采取以下護理措施:(1)指導患者正確的運動,禁止劇烈運動,避免導管發(fā)生折疊與扭曲。(2)醫(yī)護人員應當不可使用中心靜脈導管進行抽血、輸液與檢測血壓等。(3)熟練掌握中心靜脈導管的封管方法,確保操作正確,確保堵塞效果良好。在人工肝治療時,若兩次治療間隔的時間長,護理人員應當隔日對患者進行一次封管。(4)若患者的導管形成血栓,并且無法進行抽出時,根據患者的凝血功能選用合適的尿激酶溶栓。本次研究4例導管阻塞患者經過及時護理,有2例抽出長約0.5 cm的血栓;2例無法抽出,溶栓治療后,成功抽出。
1.2.4 導管尖端貼壁護理
指導患者保持正確的體位,治療時患者應當盡量避免交談、咳嗽與吞咽、翻身等對導管有牽拉的動作,若為頸靜脈置管應盡量避免頭頸部移動,若為股靜脈置管應量使置管側下肢制動。觀察患者的血流量,出現不足時,幫助患者調整體位,一只手對導管的飛機翼進行固定,一只手轉動導管,使導管尖端位置改變;或者進行停泵操作,將中心靜脈導管與體外循環(huán)管路動脈端迅速斷開并連接,或者使用生理鹽水對通道快速補液,均能夠使導管尖端不貼壁,保證血流量。本次研究8例導管尖端貼壁患者經過及時護理,均使血流量恢復所需水平。
1.2.5 導管感染護理
導管感染是一種醫(yī)源性感染,發(fā)病率較高,引起了臨床醫(yī)師的重視,同時具有病死率較高,不僅不利于患者康復,還增加了醫(yī)療難度,給患者帶來經濟壓力。因此,在患者治療過程中,實施科學有效的護理,對患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為減少導管感染的發(fā)生率,可采用的護理措施有:(1)縮短導管的留置時間,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潔與干燥。(2)在中心靜脈導管的換藥與治療過程中,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遵循手部衛(wèi)生管理制度。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的中心靜脈導管均進行隔日一次的換藥操作;發(fā)現滲血、潮濕等情況及時更換;整個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佩戴口罩,采用七步洗手法,觀察患者局部皮膚的紅腫現象,對疼痛進行咨詢,若穿刺處出現分泌物,可使用莫斯匹星軟膏進行涂抹,對于疑似感染患者,可使用抗生素與肝素聯合封管。本次研究3例導管感染患者經過及時護理,采用抗生素治療,均好轉。
1.2.6 導管脫落護理
為避免導管脫落不良反應出現,采取護理措施如下:加強對導管的巡視,每日評估,對導管的長度進行測量,并詳細記錄。在每次對患者中心靜脈導管換藥時,對飛機翼縫線情況進行仔細觀察,若存在脫落現象,需使用蝶形方法固定敷料下方膠布。叮囑患者減少扭曲與牽拉導管,指導患者脫落應急護理措施。本次研究無導管脫落患者。
人工肝血液凈化治療過程離不開穩(wěn)定、通暢的體外通路,且需行人工肝治療的患者多為ICU患者,病情嚴重,無法提供滿足人體需求的血管條件,在動靜脈穿刺治療中存在困難,因此需要建立中心靜脈導管,為患者提供血液凈化的血管通路[4-5]。中心靜脈導管具有安全性高、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單、便捷方便等特點,在對人工肝患者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由于使用特點,伴隨著多種不良反應,威脅患者的生命[6]。本次研究中,64例人工肝治療患者中,誤傷動脈、局部滲血、導管阻塞、導管尖端貼壁、導管感染的患者分別有1例,7例,4例,8例與3例。在實施護理干預后,無導管脫落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表明了加強護理干預對患者不良反應的減少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在人工肝治療時,實施護理干預,密切觀察,能夠有效的預防臨時中心靜脈導管的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