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偉
(安徽省安慶市南京鼓樓醫(yī)院集團(安慶市石化醫(yī)院兒科)安徽 安慶 246001)
“支氣管肺炎”是小兒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小兒時期最為容易發(fā)病。全年發(fā)病,以春冬寒冷季節(jié)較多,以發(fā)熱、咳嗽、氣促、呼吸困難及肺部固定的濕啰音為共同臨床表現。加之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營養(yǎng)不良、維生素缺乏、佝僂病、先天性心臟病,等等均是易發(fā)生病本,常規(guī)療法是抗感染和抗病毒治療,輔以霧化吸人以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氧療以糾正缺氧,預防酸中毒,保護肺功能,防止并發(fā)癥。我們按常規(guī)療法治療孤殘兒童小兒支氣管肺炎,效果不甚理想,癥狀和體征消散緩慢;又小兒肺炎容易繼發(fā)腹瀉,這樣既增加孩子的痛苦,疾病遷延不愈,又加重我們的經濟負擔。通過學習、參照相關研究報道,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在我科住院病例中,“支氣管肺炎占住院總數的65.4%,在這些病例中選取60例進行回顧性分析,以進一步提高診治水平。
60例“支氣管肺炎”的患兒中,年齡47天~12歲,其中<3歲者83.3%。3~12歲者10例16.7%。60例患兒中男35例,女15例,入院時60例患兒均有咳嗽,伴有發(fā)熱者32例53.3%。
血白細胞增高者24例40%,C反應蛋白增高者20例33.3%,血沉增高者6例10%,肌酸磷酸肌酶同功酶增高者20例33.3%。免疫球蛋白降低者IgG24例,IgA22例,IgM 2例,分別占40%、36.7%和3.3%。有4例病例查呼吸道病毒抗體陰性,10例查EB病毒抗體陰性,2例降鈣素原檢查陰性。3例做血培養(yǎng)檢查:陰性。60例病例均做了胸片檢查:肺部均有條索及片狀致密影。有4例做了胸部CT檢查,1例伴有肺不張,另3例高熱持續(xù)未退,胸部CT均示致密影程度及范圍較大。60例患兒的輔助檢查情況如下表:
達到①有咳嗽或伴有發(fā)熱癥狀者,雙肺呼吸粗或有細濕啰音。②胸片:雙肺下野、中帶斑片狀陰影或單側大片影標準者即可臨床診斷“支氣管肺炎”[1]。此60例病例均符合。
60例病例中,入院后予以頭孢二、三代抗生素抗感染及對癥治療。其中有50例輔以霧化吸入治療。60例中59例治愈,1例好轉,治愈率為98.3%。60例病例大部分于入院3天內熱退或咳嗽好轉,住院時間4~14天不等,大部分6~9天出院,有4例重癥或免疫力低下者,加用免疫球蛋白治療,其中2例發(fā)熱持續(xù)未退,2例咳嗽遷廷未愈,且免疫 球蛋白降低。
免疫球蛋白IgG下降 IgA下降 IgM下降異常 24 20 6 20 24 22 2正常 36 40 54 40 36 38 58總例數 60 60 60 60 60 60 60異常數的百分比% 40 33.3 10 33.3 40 36.7 3.3項目病例數 白細胞增高 C反應蛋白增高 血沉增高 血肌酸磷酸肌酶增高
“肺炎”是小兒的一種常見病,主要多見于嬰幼兒,而“支氣管肺炎”的發(fā)病率占肺炎總數的90%以上,據國內多家醫(yī)院統(tǒng)計:“支氣管肺炎”占肺炎住院病人總數的93.7%,是嬰兒時期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嚴重影響了患兒的健康[2]。在癥狀和體癥中本組有50%以上病例肺部未聞及濕啰音,考慮患兒在疾病的早期,以感染癥狀為主,肺部不一定能聞及啰音。在輔助檢查上,白細胞、血沉和C反應蛋白增高者不多,考慮一是許多患兒在住院前已用過抗菌素二是非細菌性感染。在病毒性肺炎,白細胞計數可以正常或稍增高[3]。由于抗生素的廣泛應用,細菌性肺炎的發(fā)病率有所下降[4]。有30%以上病例血肌酸磷酸肌酶同功酶略有增高,這些病人經復查后均恢復正常。表明該酶的增高,可能與肺部感染有關,同樣有超過30%的病例,血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G、IgA下降。表明小兒支氣管肺炎與IgG↓和IgA↓密切相關[5]。
嬰幼兒支氣管壁缺乏彈力組織,軟骨柔弱,呼氣時易被受壓且管腔狹小,分泌物易堵塞造成氣體滯留,引起喘息和呼吸困難[6]。因此在治療上,除使用抗菌素外,應以支氣管擴張劑,吸入性激素和化痰藥物輔以霧化治療,患兒咳嗽時,氣道可出現特異性改變,使用吸入性激素及支氣管擴張劑較應用抗生素能更好地減輕咳嗽癥狀[7-8]。近年來研究顯示,嬰兒時期,其氣道就存在著對支氣管擴張劑的反應[9],因此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和皮質激素可減少氣道炎性反應[10-11]。而吸入治療效果更好,也易于患兒接受。對于重癥肺炎,尢其是免疫力低下的病例,免疫球蛋白有縮短病程,加快疾病恢復的作用。
總之,小兒支氣管肺炎是兒科多發(fā)病,疾病發(fā)展導致并發(fā)癥和死亡率較高,尢其是小嬰兒。因此,兒科醫(yī)務工作者必須早期診斷,不斷改進治療方法,才能減少支氣管肺炎并發(fā)癥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