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玲,李 鵬,張 輝,王定鋒,李良德,曾明森,吳光遠,王慶森*
(1.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福建 福安 355015;2.淄博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山東 淄博 255400)
茶小綠葉蟬和茶棍薊馬是我國茶園的主要害蟲。茶小綠葉蟬EmpoascaonukiiMatsuda屬半翅目Hemiptera、葉蟬科Cicadellidae,危害茶樹嫩梢,受害茶樹芽葉蜷縮、硬化、影響茶葉品質(zhì)。茶棍薊馬(DendrothripsminowaiPriesner),又名茶棘皮薊馬,屬纓翅目薊馬科,該蟲以成、若蟲鋸吸為害茶葉嫩梢,受害葉片變褐色,芽葉變小,嚴重影響茶葉質(zhì)量和產(chǎn)量,目前對這兩種害蟲防治主要以化學防治為主[1-4]。小花蝽是世界范圍的捕食性天敵昆蟲之一,能取食薊馬、葉螨、鱗翅目害蟲的卵等小型昆蟲。東亞小花蝽[Oriussauteri(Poppius)]是我國農(nóng)業(yè)害蟲常見的捕食性天敵[5-7],屬半翅目(Hemiptera),花蝽科(Anthocoridae),其成蟲和若蟲均可捕食蚜蟲、葉蟬、薊馬、葉螨、粉虱等多種害蟲,并可以捕食鱗翅目害蟲初孵幼蟲和卵,是一種利用價值較高的捕食性天敵昆蟲。但對茶園害蟲的捕食效應還未見報道。本試驗在室內(nèi)研究了東亞小花蝽對茶園常見的兩種害蟲茶小綠葉蟬和茶棍薊馬的捕食作用和搜尋效應,以期為這兩種害蟲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據(jù)。
東亞小花蝽為室內(nèi)用麥蛾卵飼養(yǎng),選取4~5齡若蟲,試驗前饑餓24 h,茶小綠葉蟬和茶棍薊馬采自福建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2號山試驗茶園。
試驗在寧波賽福試驗儀器ZRX-260型光照培養(yǎng)箱中進行,光照溫度為(25±0.5)℃,相對濕度為70%±5%。將茶棍薊馬、小綠葉蟬吸入2.5 cm×8 cm的透明塑料平底養(yǎng)蟲管,蓋子帶有透氣紗網(wǎng),小綠葉蟬卵置入培養(yǎng)皿用濾紙保濕,茶棍薊馬成蟲、小綠葉蟬2~3齡若蟲、小綠葉蟬卵密度分別為每管5、10、15、20、25頭,每管中放入一成熟完整新鮮的茶樹葉片。再接入一頭東亞小花蝽4~5齡若蟲,每處理4次。
獵物密度的功能反應采用HollingⅡ型進行擬合,其數(shù)學模型為:Na=aTrNo/(1+aThNo)式中Na為被捕食的獵物數(shù)量,No為獵物密度,a為瞬時攻擊率,Tr為處理時間。Th為捕食者處理每頭獵物所用的時間[8]。
搜尋效應估計[8]:S=a/(1+aThNo)
由表1可知,東亞小花蝽對棍薊馬、葉蟬若蟲和葉蟬卵的捕食量,在5~25頭的范圍內(nèi),隨著獵物密度的增加,捕食量逐漸增加。在5~10頭的范圍內(nèi),東亞小花蝽對不同獵物的捕食量差異不顯著。在獵物密度為25頭時,對葉蟬卵的捕食量最大。室內(nèi)飼養(yǎng)東亞小花蝽的捕食功能反應符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應,其捕食作用同時受到獵物密度的影響,在棍薊馬、小綠葉蟬若蟲、小綠葉蟬卵不同獵物中,對葉蟬卵的瞬時攻機率最高為1.149,對小綠葉蟬若蟲的瞬時攻機率最低為0.840,東亞小花蝽對棍薊馬的處理時間最短,為0.0381 d,對葉蟬若蟲的處理時間最長為0.0520 d,東亞小花蝽對棍薊馬的捕食功能反應模型為Na=0.850No/(1+0.0324No),東亞小花蝽對茶棍薊馬成蟲捕食上限為26.25頭;對小綠葉蟬2~3齡若蟲捕食上限為19.68頭;對小綠葉蟬卵的捕食上限為22.33頭。根據(jù)公式1計算東亞小花蝽若蟲對棍薊馬、葉蟬、葉蟬卵的功能反應方程及其最大捕食量如表2,χ2值分別為0.17、0.067、0.28,遠低于χ2=(0.01,4)(13.277),表明理論捕食量與實際捕食量高度吻合。
表1 東亞小花蝽在不同獵物密度下的捕食量
注:小寫字母不同表示同列P<0.05水平下差異顯著,大寫字母不同表示同列P<0.01水平下差異顯著。
表2 東亞小花蝽對不同獵物的捕食功能反應
由圖1結果可知,東亞小花蝽對茶棍薊馬、小綠葉蟬若蟲、小綠葉蟬卵的搜尋效應隨著獵物密度的增加,尋找效應逐漸減小。茶棍薊馬密度為5頭和25頭時,東亞小花蝽的尋找效應為0.74和0.47;小綠葉蟬若蟲密度為5頭和25頭時,東亞小花蝽的尋找效應為0.69和0.40;在相同獵物密度下,東亞小花蝽對茶棍薊馬的搜尋效應最高,對小綠葉蟬若蟲的搜尋效應高于小綠葉蟬卵的搜尋效應。
圖1 不同獵物密度下東亞小花蝽的尋找效應Fig.1 Searching efficacy of O.sauteri in different density of prey
茶棍薊馬和茶小綠葉蟬是茶園的主要害蟲,對茶葉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均造成一定的影響,充分發(fā)揮天敵的自然控制作用,是茶園綠色防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小花蝽是一類很有利用價值的天敵昆蟲,張安盛、武予清等[9-14]研究了小花蝽對西花薊馬的捕食效果,并成功的控制了西花薊馬的危害,蔡仁蓮[15-18]等研究報道了南方小花蝽可有效控制煙粉虱、棉蚜、蠶豆芽等多種小型害蟲。湯方等[19]研究微小花蝽對溫室白粉虱的捕食作用。這些研究均表明小花蝽對害蟲具有較好的控制作用,是一種重要的捕食性天敵,本研究表明,東亞小花蝽對茶園薊馬、茶小綠葉蟬都有較好的捕食作用,東亞小花蝽的捕食功能反應符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應,其捕食作用同時受到獵物密度的影響。東亞小花蝽的捕食量隨著茶棍薊馬、小綠葉蟬若蟲、小綠葉蟬卵等獵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尋找效應逐漸降低。尋找效應是捕食者在捕食過程中對寄主攻擊的一種行為效應,本研究表明,隨著獵物密度的增加,東亞小花蝽的尋找效應下降。
本試驗是在實驗室內(nèi)條件下進行的,茶園是開放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茶園當中捕食性天敵的捕食能力受環(huán)境、溫度、濕度、獵物類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因子對東亞小花蝽的選擇性、捕食性以及利用方式都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