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春 遼寧省凌源市中醫(yī)院婦產科 (遼寧凌源 122500)
內容提要:目的:探析腹腔鏡下子宮腺肌病病灶切除術聯(lián)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治療子宮腺肌病的臨床療效,為臨床醫(yī)師選擇合理治療方案提供參考。方法:選擇子宮腺肌病患者80例,均為本院婦科2015年1月~2017年8月收治,隨機分組,就單純采用腹腔鏡下病灶切除術方案治療(對照組,n=40)與加用GnRH-a治療(觀察組n=40)臨床總有效率、創(chuàng)面恢復時間、月經恢復時間、CA125水平、復發(fā)率展開對比。結果:觀察組子宮腺肌病總有效率為97.5%,高于對照組72.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創(chuàng)面恢復時間、月經恢復時間均少于對照組,CA125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平均隨訪1年,觀察組無復發(fā)病例,對照組5例,復發(fā)率為12.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子宮腺肌病在腹腔鏡病灶切除術基礎上,聯(lián)用GnRH-a治療,可顯著提高臨床效果,縮短病灶,改善激素水平,降低復發(fā)率。
子宮腺肌病屬于臨床婦科多發(fā)性疾病,由子宮內膜組織向子宮肌層內侵入,在激素作用下,于肌層內發(fā)生肌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并誘發(fā)周圍期性出血,最終造成局限性或彌漫性病變所致[1]。腹腔鏡病灶切除術可有效規(guī)避傳統(tǒng)術式將子宮切除的不足,除出血少、創(chuàng)傷小、術后康復迅速外,還可對生育功能予以保留,故現(xiàn)階段已成為對子宮腺肌病治療的重要術式。但手術僅可將病灶縮小或去除,無法改變病理生理基礎,仍有一定復發(fā)率,而取GnRH-a聯(lián)用,通過對垂體促性腺激素釋放產生抑制,可獲得更為理想的近期效果,促使患者生存質量顯著改善[2]。本次研究選擇相關病例,就腹腔鏡病灶切除術與GnRH-a聯(lián)用技術展開探討,現(xiàn)回顧結果如下。
擇子宮腺肌病患者80例,均為本院婦科2015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納入標準:①有生育要求或有對內生殖器官保留的愿望;②經B超檢查證實;③可耐受手術;④對本實驗內容、目的知曉,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經實驗室檢查卵巢功能明顯減退者;②合并宮頸病變、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病變、卵巢囊腫者。隨機分組,觀察組40例,年齡23~44歲,平均(32.2±2.9)歲;病程2個月~5年,平均(2.2±0.4)年。其中有子宮肌瘤剔除術4例,剖宮產史10例。對照組40例,年齡22~45歲,平均(32.4±2.7)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2.3±0.5)年。組間基線資料可比(P>0.05)。
對照組:本組病例單行腹腔鏡病灶切除術。即各項操作均在全身麻醉下實施,常規(guī)行CO2氣腹建立,并行腹部穿刺操作。對盆、腹腔內部情況加以探查。了解子宮及病灶大小、病灶所處位置,及對周圍組織構成粘連的狀況。若存在粘連現(xiàn)象,可應用PK刀對粘連予以分離,并取垂體后葉素液于子宮肌層注射,對病灶凸起程度最明顯處環(huán)繞,應用電鉤將子宮壁切開,直抵病灶邊緣,將病灶由單極電鉤作切凈處理。于腹腔鏡下,對有無切凈病灶作出判斷(切凈標準:創(chuàng)面彈性較好,子宮體積復常,肉眼無病灶檢出)。應用Vlock線對漿肌層進行連接縫合,同時完成對其的內翻包埋縫合操作,重新促子宮成形。若檢出有子宮肌瘤合并,同時行子宮肌瘤剝除。觀察組:本組腹腔鏡病灶切除術同上,同時取GnRH-a加用。即于術后月經恢復首日,取GnRH-a臍下注射,3.60mg/次,每28d予以重復注射1次,并對子宮恢復程度加以觀察,共注射4~6次。
①對比兩組子宮腺肌病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②對比兩組創(chuàng)面及月經恢復時間、CA125水平;③平均行12個月隨訪,對比兩組復發(fā)率。顯效:病灶完全切除,痛經等癥狀呈完全消失顯示;有效:病灶切除>90%,痛經等癥狀改善;無效:病灶及痛經等癥狀無明顯改變,甚至加重。
涉及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7.9統(tǒng)計,組間計量資料創(chuàng)面及月經恢復時間、CA125水平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總有效率、復發(fā)率采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子宮腺肌病總有效率為97.5%,高于對照組的72.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創(chuàng)面恢復時間、月經恢復時間均少于對照組,CA125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兩組臨床總有效率對比(n=40,n/%)
表2.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n=40,±s)
表2.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n=40,±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創(chuàng)面恢復(d) 月經恢復(d) CA125(kU/L)觀察組 8.2±1.0* 12.3±1.1* 23.8±7.5*對照組 19.7±1.2 20.7±1.1 28.2±7.9
平均隨訪1年,觀察組無復發(fā)病例,對照組5例,復發(fā)率為12.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GnRH-a為重要對子宮腺肌病治療的藥物,臨床多項研究均指出,將此藥在該病中應用,可發(fā)揮較為確切的效果[3]。其主要經對由下丘腦-垂體負責傳導的部分突觸前物質消耗,起到對垂體促性腺激素釋放抑制的作用,促使FSH、LH水平顯著下降,進而使卵巢雌、孕激素的釋放量顯著降低,將雌激素呈斷絕狀態(tài),促“可逆藥物去勢”形成。另外也有研究顯示,子宮腺肌病在位及異位內膜中,GnRH-a受體也有程度不等的表達,對GnRH-a可在體外對在位內膜細胞增殖產生直接抑制并促細胞凋亡予以了證實,最終發(fā)揮治療作用[4,5]。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創(chuàng)面恢復時間、月經恢復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復發(fā)率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子宮腺肌病在腹腔鏡病灶切除術基礎上,聯(lián)用GnRH-a治療,可顯著提高臨床效果,縮短病灶,改善激素水平,降低復發(f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