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嚴,陳 默,陳慧英,劉洪偉,郝煥光,薛 楠,白 珊
(北京按摩醫(yī)院,北京100035)
肋間神經痛是推拿科常見疾病之一,可發(fā)于各個年齡段,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胸脊神經前支受損,并造成受損脊神經分布區(qū)域疼痛[1]。臨床多表現(xiàn)為胸脅肋部疼痛,呈階段性分布,可涉及多個肋間神經,疼痛多為壓榨樣、針刺樣、燒灼樣等,可為持續(xù)性或陣發(fā)性。引起肋間神經痛的原因很多,筆者在多年臨床實踐中觀察發(fā)現(xiàn),很多肋間神經痛是由胸椎上、下位關節(jié)突因外力或用力不當造成“錯縫”引起[2],稱為“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用調整類手法治療后往往能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按摩醫(yī)院就診的80例因胸椎小關紊亂引起的肋間神經痛患者,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齡24~57歲;病程最短3d,最長2個月。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結合文獻資料改良后診斷標準如下[3]:①一般均有典型的外傷史,可無明顯誘因,患者訴僅在勞累、運動或睡眠后出現(xiàn);②一側或兩側胸肋部疼痛,以肋骨前側和外側較為明顯,咳嗽或呼吸時加重,并牽扯背部,疼痛范圍較廣而無定處;急性期患者保護性減小呼吸運動幅度,形成淺促呼吸;③患側相應的胸椎棘突旁1~3cm處可觸及固定的壓痛點;④X線片多見相應椎體棘突偏歪,肋間隙變窄。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以上診斷標準并確診為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②年齡在60歲以下;③既往無骨質疏松病史或超聲骨密度檢查T值在正常范圍內。
1.4 排除標準 ①原發(fā)性肋間神經痛,以及由帶狀皰疹、骨結核、脊髓病變等其他因素引起的繼發(fā)性肋間神經痛者;②有嚴重骨質疏松或重大疾病等不利于施展手法者;③有精神障礙類疾病不能配合手法者;④對手法治療有抵觸者。
2.1 對照組 施以基本手法。基本手法:①患者呈俯臥位,醫(yī)者自上而下用掌推肩背部至腰臀部,再用掌揉法按揉肩背部至腰骶部;②拇指沿華佗夾脊穴自上而下做理法,重點施術于有結節(jié)的部位;③肘按揉理順肩背部至腰骶部足太陽經路線,點按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等穴位,重點施術于局部酸痛點;④掌揉法按揉肩背部至腰骶部,沿肋間神經自上而下分推至體側;⑤患者取患側臥位(患側在上),醫(yī)者沿患處肋間神經自上而下實施輕揉法,隨后逐漸加力。每日1次,每次15min,連續(xù)治療3次為第1個療程。結束后改為隔日1次,每次15min,繼續(xù)治療4次為第2個療程,共計2個療程。
2.2 觀察組 在基本手法基礎上加調整類手法。調整類手法:患者取患側臥位(患側在上),自上而下按壓T4~11患側棘旁,查找壓痛點或棘突偏歪部位(一般在T6~9部位偏多),針對其棘突偏歪部位,予以胸椎調整類復位扳法。以T7右側肋間神經痛為例(T7棘突向右側偏歪):患者取右側臥位(右側在上),醫(yī)者立于患者面部一側,患者右腿屈曲,左腿伸直;將患者左臂向醫(yī)者一側拉出,使患者上身最大限度向后旋轉,醫(yī)者右肘置于患者右肩前部,將患者右上肢置于醫(yī)者右臂內,同時右手拇指置于T7棘突右側偏歪部位,左肘置于患者右臀部后外側,醫(yī)者右臂向前推,左肘向回摟,相反方向突然發(fā)力,同時右手拇指向下按壓T7偏歪棘突,聞及聲響時,偏歪棘突即可復位。每日1次,每次15min,連續(xù)治療3次為第1個療程。結束后改為隔日1次,每次15min,繼續(xù)治療4次為第2個療程,共計2個療程。
3.1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癥狀及體征消失,能正常參加工作;顯效: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但勞累后仍有輕度不適;有效:癥狀及體征好轉,肋間仍有不同程度酸痛等不適癥狀;無效:癥狀及體征無變化[4]??傆行蕿槿?、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3.2 視覺模擬評分法(VAS) 最劇烈的疼痛為10分,無痛為0分,用長度為10cm的標尺表示,患者面對無刻度的一側,指出當時的疼痛程度,醫(yī)師面對有刻度的一側讀出并記錄實際分數(shù)。記錄治療前后的VAS評分。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07,P=0.034<0.05)。見表1。
表1 兩組肋間神經痛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VAS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肋間神經痛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肋間神經痛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觀察組 40 6.45±0.78 2.05±0.45△▲5.032 0.000對照組 40 6.50±0.24 3.34±0.11△ 4.610 0.013 t值1.021 8.028 P值0.855 0.041
脊髓對皮膚的節(jié)段支配以軀干部最為典型,自脊側中線至腹側中線有規(guī)律地形成連續(xù)橫行的環(huán)形帶,每一個脊髓神經后根支配一定的神經區(qū)域[5],故當胸椎神經受到壓迫時,相應節(jié)段就會出現(xiàn)疼痛、麻木等癥狀。胸椎相較于腰椎,因缺少肌肉支持更容易發(fā)生錯位[6],常由外傷、用力不當、睡覺姿勢不當引起,故臨床上稱其為“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而關節(jié)位置失常不能自行恢復,導致胸椎神經側受到不同程度壓迫或牽拉,繼而出現(xiàn)肋間神經痛。
臨床上造成肋間神經痛的病因很多,但胸椎小關節(jié)紊亂常常被忽視。筆者認為對于該類型的肋間神經痛,找到紊亂的胸椎進行手法調整復位,解除牽拉及壓迫是治療的關鍵?,F(xiàn)代醫(yī)學認為推拿是一種自然、無創(chuàng)的治療方法,可以改善組織的營養(yǎng)狀態(tài),加快新陳代謝[7],進而改善微循環(huán),并通過不同手法作用于不同組織,施以多方向、多層次的力量調節(jié)人體功能,使癥狀緩解或消除,尤其對肌肉緊張、疼痛等有明顯療效[8]。正骨方法是推拿手法中的“重中之重”,通過調整骨與骨之間的相對位置,糾正其相對關系以達到治療的目的,故有“骨正筋自舒”之說。本研究所用調整類手法具有針對病因、定位準確、操作簡便、安全性高等特點,主要通過調整胸椎的位置,減輕對胸椎神經的擠壓,通過解除滑膜的嵌頓來消除局部水腫及疼痛,在筆者多年臨床實踐中取得較好療效,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