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根勤
翟天臨 (下文簡稱“小翟”) 是位年輕演員,很有才華。如果只是這樣,沒有話題價值。他又是演藝圈的學霸,博士畢業(yè),又申請博士后。學霸、頂級“斜杠”,完美人設(shè)。
現(xiàn)在崩塌了。
隨著他一句“知網(wǎng)是什么”,他的論文、相關(guān)成果都被曝光,甚至連他的導師和學校那點事情也被拿出來曬。
小翟已經(jīng)道歉,也撤銷了博士后申請。就這件事情而言,一切才剛剛開始。他本人的博士學位、導師的指導資格、學校的博士點資格,都有可能被查。
我對小翟事件的態(tài)度是:沒事盡量不要跨界。廣東人說:不熟不做。
小翟的戲,我看得不多。不過就憑一個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lián)盟》 里的楊修,可以看出,這是個有天分的演員。
我聽過這樣一句話:什么人演什么人,演什么人像什么人。楊修是個什么樣的人?中學教科書里早就說了:恃才放曠。很多三國游戲里,楊修的智力都被設(shè)置得很高。他破譯“黃絹幼婦,外孫齏臼”,讀出了“絕妙好辭”,比曹操早了30里地。這件事,《世說新語·捷悟》 中有載。
用過去的話說,楊修有“急才”,反應(yīng)快。但其他方面的才華,比如軍政,《三國志》 與 《三國演義》 中,都沒什么體現(xiàn)。更何況,他做的是曹操的主簿。這個職位,在漢末魏晉時期,權(quán)力很大,類似于現(xiàn)在的秘書長。這樣的職位,需要厚重,而非靈巧。楊修到處曬他的聰明,曬到軍中,自然逆了曹操的龍鱗,死于非命。
《三國演義》 中,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有人問他治何經(jīng)典,他說自己從不做尋章摘句之事,因為當時是亂世,更需要統(tǒng)帥與內(nèi)政人才。所以諸葛亮的偶像是管仲樂毅,王佐之才。
楊修的形象,更接近現(xiàn)代文人,而非學者,更不是古代的士大夫與君子人格。這樣的氣質(zhì),去做曹操的近臣,自然十分危險。楊修的氣質(zhì),不但不符合亂世的價值觀,更對不起他們家“弘農(nóng)楊氏”的高貴出身。
說回小翟,演戲有天分,這很好。但是問題來了,他要當學霸。反過來,要我說,沒事讀什么博士呢?讀博很苦,讀到自殺與瘋掉的,真不少。好處有時也大,尤其是對官員,還有一些好擺譜的企業(yè)家。家里有錢的,再出個博士,就齊活了。
對普通人好處就有限了,當個大學教師與研究人員,就收入而言,基本也就是溫飽水平,不管在什么地方。對一個演員,讀博就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鞂W校與科研機構(gòu),讀博是必須的。演藝圈呢?你演得好,自然有學校送你榮譽博士,比如梅蘭芳。你演得不好,就是混到院士,作品還是沒人看。
我一直認為,實踐性強的行業(yè),主要看“作品”,比如當官就看政績與風評,作家就看文章,保鏢就看身手,企業(yè)家就看他的產(chǎn)品與服務(wù)。如果“作品”一無是處,卻曬一堆學歷學位資格證,你覺得有意思嗎?
小翟選擇讀博,基本屬于“不自量力”或“腦子發(fā)熱”。然后,既然讀了,就得認真,從他的工作節(jié)奏與學術(shù)成果看,他真心是來混的。現(xiàn)在學業(yè)受挫,可能事業(yè)也會大損,這就怨不得誰了。自己的鍋,自己背。
都說現(xiàn)在階層固化,我不同意。藝人轉(zhuǎn)為士人,多么容易。古代四民,士農(nóng)工商,優(yōu)伶不在此列。慈禧再喜歡楊小樓,也就封他個官名,賞件黃馬褂,不會真給他做官,更不會點他為翰林院學士。
在新社會,則文藝并舉,文人與藝人稱兄道弟。沒有了等級、秩序與權(quán)威,人人平等。很多演員都希望多戴一頂研究員的帽子,這樣可以獲得事業(yè)“加成”。學術(shù)也就沒有了基本的尊嚴與門檻。
小翟事件會怎么處理如何進展,我不關(guān)心。還是那句話,不要輕易去嘗試你不熟悉的事情。真要好學,自己讀書。現(xiàn)在很多學校,基本跟駕校一樣,主要功能就是提供資格認證,跟知識、技能、人格關(guān)系不大,不會大過菜市場與汽車站。
對一般人而言,讀個本科足夠了。演員?過去的演員,根本沒學歷。以前的戲班子里,能讀“三列國”的,就是有文化的。郭德綱相聲說得好,真有文化。至于他是什么學歷,我不知道,目測不會太高。
但是,這算問題嗎?
(選自《今晚報》2019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