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熙蘭
摘 要:腦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思維是由問題開始的。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稊?shù)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 “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問題意識,使學生勇于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并且結(jié)合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由此可見,在教學活動中起著主導地位的教師,對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
關(guān)鍵詞:學生提問 培養(yǎng) 敢于 樂于 勤于 善于
有人說過:“問題是打開知識大門的一把鑰匙。”更有人稱:“一個絕妙的問題勝過一打精彩的答案?!币驗榻鉀Q問題是一種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學生學習也是遵循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這個過程,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對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的不合理造成學生提不出問題,而“問題是數(shù)學的心臟”表達了問題在數(shù)學學科中的重要性。學生只有認識到提出問題對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實現(xiàn)從“要我問”到“我要問”。那么,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能力呢?下面談談本人的點滴嘗試。
一、讓學生敢于提問
首先給他們一個敢于提問的膽量?,F(xiàn)代思維學研究表明:人在高度自由、高度放松的氛圍中,其思維便會進入一種更高級別的自組織自調(diào)節(jié)過程。教師要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確保學生的心理安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用自己的愛心和細心去鼓勵學生,丟掉“居高臨下”,留下“亦師亦友”。學生才愿意無拘無束,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滿滿的鼓勵和充分的尊重使得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學習的主人?!澳慊卮鸬穆曇粽骓懥?!你的想法很獨特,你的問題提得很好……你雖然沒答對,但你的勇氣老師很欣賞?!蓖ㄟ^這樣的鼓勵,建立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就會使學生敢于把內(nèi)心的疑問大膽地提出來,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
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課前引入玩游戲,興奮刺激的游戲后讓學生先觀察一組圖片,分別有3組同學也在玩套圈游戲,第一組同學站在一條直線上,第二組同學圍成一個正方形,第三組同學圍成一個圓形?!案鶕?jù)這些信息,同學們有什么想問的?”愉快的課堂氛圍給了學生提問的膽量,因此,學生爭先恐后地提問:游戲不公平,因為有幾組到中心套圈的距離不一樣,我玩過這樣的游戲,圍成圓形的同學更公平一些……降低發(fā)言的“門檻”,讓班上的后進生也參與進來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對提出問題的學生都給予鼓勵,這樣學生提出了不少的問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也體現(xiàn)了“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p>
二、讓學生樂于提問
有的學生是不敢提問,還有部分學生是不愿意提問,意識不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積極性沒有調(diào)動起來,他們在課堂上總是當“收音機”。學生如果把學習變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才能積極、自覺、主動參與各種學習活動中。
教師在教學中要激發(fā)他們的求知興趣。要善于創(chuàng)設某種問題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激發(fā)學生想問的積極性。如我在教學一年級認識時間時,通過伴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課件展示各式各樣精美的鐘表后,激發(fā)了學生想提問的積極性。有的學生問:我想知道鐘是怎么做成的?鐘有什么作用?怎么認識鐘上的時間?等等。恰到好處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主動探究的知識的興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在教學中應及時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正面的肯定性評價,并鼓勵以后提出更多,更好的問題及方法,引導全班同學向他學習。善于提出別人沒有想到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就會樂于提問。
三、讓學生勤于提問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 人力勝天功,只在每事問。
1.讓學生多說,學會提問。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也是思維的外部表現(xiàn)。因此,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要充分保證學生有說的機會,通過多說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勤于提問的習慣。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平行于垂直》時,在同一平面內(nèi),兩條不相交的直線叫做平行線,老師反復要學生說要有在同一平面內(nèi)前提下,命題才成立,并舉例說明。當緊接著教學垂直的定義時,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就互相垂直。學生此時就脫口而出:“老師,互相垂直也需要在同一平面內(nèi)嗎?”學生在之前平行的概念說的多,理解得透徹的情況下就隨即對下一個概念產(chǎn)生疑問,提出問題繼而進行有效的思考。
2.讓學生多做,啟發(fā)提問。實踐活動是學生形成問題的基礎和源泉。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可以從中受到一定的啟發(fā)而提出問題。比如我在教學“認識平行四邊形”時,課堂上組織學生用兩副三角板拼成平行四邊形時,,學生而且還會在此基礎上提出“還能拼成別的圖形嗎?拼成不一樣的圖形面積會變嗎?周長會變嗎?”等一些很有意義的問題,為以后繼續(xù)學習的知識打下良好基礎。
四、讓學生善于提問
授之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敢問,樂問,勤問,更應該善問。要使學生認識到善于提出問題才能成為有智慧的人,教師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使學生善于提問。教育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教而為了不教”。這些都說明了教師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學會只是前提,而如何使學生會學才是目的。
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不會問就不會學習,會問才是具備質(zhì)疑能力的重要標志。只有恰到好處地提問,才能揭示問題的本質(zhì),反之,提問方法不當,不但不能切中問題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厭煩。如在教學“積的變花規(guī)律”時,我先讓學生說一組乘法算式,一個因數(shù)不變,另一個因數(shù)乘幾或除以幾了,然后我就很快算出了結(jié)果,通過師生共同驗證我的判斷無誤后,學生就主動地向我提出問題:您是用什么方法這么快就能知道積的?古語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笨梢妼W生提出這個問題,緣于教師的正確引導。
總之,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如果提高了學生提問的能力,就會實現(xiàn)更有效的課堂,更加促進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發(fā)展。努力讓學生、有膽敢于提問、有心樂于提問、有機會勤于提問、有腦善于提問,是真正實現(xiàn)由“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中心”的轉(zhuǎn)變,同時我們的課堂也會因此而變得五彩斑斕,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