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德利
數字經濟是一種極具發(fā)展?jié)摿Φ男碌慕洕螒B(tài),目前仍處于早期,GDP在數字經濟時代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數字經濟發(fā)展需要新的衡量標準。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yè)經濟、工業(yè)經濟之后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tài),是數字革命的產業(yè)化和市場化。它以數字化豐富要素供給,以網絡化提高配置效率,以智能化提升產出效能,已成為轉型升級、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驅動力,也是全球新一輪產業(yè)競爭的制高點。
數字經濟之新,主要體現在新的通用目的技術、新的基礎設施、新的生產要素、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發(fā)展速度、新的全球化、新的公民素質、新的衡量標準八個方面(見表1)。
一、數字技術是新的通用目的技術
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源泉。有一類技術至關重要,它是推進經濟長期增長的關鍵,對人類經濟社會轉型會產生深遠影響,經濟學家稱之為通用目的技術。Bresnahan 和Trajtenberg (1995)認為,通用目的技術具有三個基本特性:1.普遍性(pervasiveness);2.持續(xù)改進(Improvement);3.催生創(chuàng)新(Innovation spawning)。
驅動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蒸汽機以及驅動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電力和內燃機,是歷史上最典型、最重要的通用目的技術。當前,數字技術蓬勃發(fā)展,是數字革命的核心驅動力,是最新、最重要的通用目的技術。數字技術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典型代表,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是最新的時代特征。
二、信息網絡系統(tǒng)成為新的基礎設施
客觀世界是由物質、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構成,基礎設施就是用來傳輸這三大要素的社會系統(tǒng)。在工業(yè)經濟時代,物質和能量是主要的傳輸對象,基礎設施主要有交通運輸、管道運輸和電網三大類型,即以“鐵公機”和“水電氣”為代表的物理基礎設施。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比特)成為重要的傳輸對象。作為傳輸信息的通道,通信網絡是數字世界的“高速公路”,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基礎設施。于是,存儲能力、計算能力與傳輸能力共同構成了信息網絡系統(tǒng),成為新的基礎設施。
傳統(tǒng)物理基礎設施也在加快數字化升級,如智能電網、安裝傳感器的高速公路等,它們成為具有數字化組件的混合基礎設施,具有了更高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總之,信息網絡系統(tǒng)和物理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共同構成了數字世界的基礎設施,成為數字經濟發(fā)展的基石。
三、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是人們從事商品和勞務生產所必備的基本資源,是推動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的基本元素。生產要素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構成、不同的作用機理。
(一)生產要素的歷史演進
在長達數千年的農業(yè)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決定因素是土地和勞動。18世紀60年代,以蒸汽機的改良為標志,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在英國發(fā)生。機器設備這一物質資本成為決定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第一生產要素。19世紀下半葉,以電氣化為基本特征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在德、美兩國率先發(fā)生。資本作用進一步強化的同時,資本所有權與經營權日益分離,企業(yè)家從勞動大軍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新的群體,即“經理革命”,企業(yè)家才開始成為獨立的生產要素。
(二)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數字技術蓬勃發(fā)展,并與經濟社會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交匯融合,人類社會正在被網絡化連接、數據化描繪和融合化發(fā)展。在這一進程中,人們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大大提高,信息和數據的總量迅猛增加。數據的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優(yōu)化了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提高了資源、資本、人才全要素生產率,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消費模式,推動整個社會發(fā)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革,數據成為重要的基礎性戰(zhàn)略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fā)展與合作倡議》指出,“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推動人類社會進入全新的數字經濟時代(見表2)。
(三)生產要素的五元論
1890年,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生產要素四元論——土地、勞動、資本和企業(yè)家才能。這個“四位一體”公式概括了西方經濟學生產理論和分配理論的中心,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被人們普遍接受?,F在,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突破了生產要素的四元論,我們可稱之為“五元論”(見表3)。預計未來數據所有者將成為一個新的社會群體,參與到生產分配過程中。
四、大規(guī)模定制成為新的生產方式
流水線是20世紀最主流的生產方式,是大規(guī)模生產的代名詞,也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重要標志。長期以來,高效率和個性化是生產制造中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流水線作業(yè)通過犧牲個性化來提高效率,促進了20世紀工業(yè)文明的蓬勃發(fā)展。進入21世紀,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們更加追求個性化產品,而數字技術的發(fā)展,使同時實現高效率和個性化具備了可能。
大規(guī)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制造范式,它是以大規(guī)模生產的成本和效率,為客戶提供多樣化和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其產業(yè)組織方式向模塊化、網絡化和生態(tài)化發(fā)展,研發(fā)、設計的社會化參與特征明顯。
數字經濟時代,除必要的實物生產資料和產品外,生產組織中的各環(huán)節(jié)可被無限細分,從而使生產方式呈現出社會化生產的重要特征。借助豐富的產品設計程序和模板,搭配社區(qū)網絡媒體的擴散效應以及用戶之間的互動機制,創(chuàng)新者轉變?yōu)橹圃煺叩某杀狙杆俳档?,工廠化生產開始轉向社會化生產。(見表4)
五、持續(xù)的指數增長譜寫新的發(fā)展速度
新石器時代歷經一萬年的漫長演進才進入青銅時代,又經4000年的發(fā)展邁入鐵器時代,3000年后迎來工業(yè)時代。二百年的工業(yè)文明已使世界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又進入數字時代,人們迎來一股更加波瀾壯闊的發(fā)展浪潮。
在工業(yè)時代,電、電話、收音機和電視機在美國的普及應用分別用了46年、35年、31年和26年。數字時代,PC、移動電話、互聯網、社會化媒體的普及僅分別用了16年、13年、7年和5年,技術普及速度越來越快(見圖)。
數字技術一日千里,數字產品日新月異。QQ同時在線用戶數達到1億用了11年,新浪微博日活躍用戶數達到1億用了6年,微信用戶數達到1億用了433天,摩拜單車日訂單量突破2000萬僅用1年。新的數字技術和數字服務,以摧枯拉朽之勢重構傳統(tǒng)產業(yè)鏈,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發(fā)展神話。
在摩爾定律的驅動下,技術進步由線性增長進入指數增長,人類社會呈加速發(fā)展狀態(tài)。根據OpenAI在2018年5月發(fā)布的《AI與計算》報告,從2012年開始人工智能訓練所用的計算量呈現指數增長,平均每3.43個月便會翻倍。自2012年以來,AI算力增長了超過 30萬倍,增長速度甚至大大超越了摩爾定律。然而,人們很難理解這種持續(xù)不斷的指數增長,尤其會嚴重低估最后數據的規(guī)模。
六、數字素養(yǎng)成為公民的基本素質
在數字時代,知識經濟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增長形式,數字素養(yǎng)成為對勞動者的基本要求。世界主要國家十分重視公民數字素養(yǎng)的培育。美國把數字素養(yǎng)作為“21世紀技能”中三大必備技能之一。歐盟將數字素養(yǎng)作為公民核心素養(yǎng)予以強調,提出了包含5個素養(yǎng)域的數字素養(yǎng)框架:
1.信息域(Information),即識別、定位、檢索、存儲、組織和分析數字信息,判斷信息相關性的能力;2.交流域(Communication),即通過網絡數字工具共享資源、與他人進行交流合作,參與網絡社區(qū)互動,具有跨文化意識,簡言之為數字環(huán)境中交流的能力;3.內容創(chuàng)建域(Content Creation),即從文字處理到圖形圖像、視頻等的創(chuàng)建和編輯新內容的能力,重新整合先前知識和內容,產生信息的創(chuàng)意式表達以及媒體輸出和編程,并合理應用知識產權的能力;4.安全意識域(Safety),即個人防護、數據維護、數字身份保護、安全措施、可持續(xù)利用的能力;5.問題解決域(Problem Solving),即確定數字信息需求,根據需要選擇最合適的數字工具,通過數字化手段解決問題,創(chuàng)新性使用技術,并能解決技術問題。
七、數字經濟發(fā)展呼喚新的經濟衡量標準
農業(yè)經濟時代,人們用人口數量衡量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工業(yè)經濟時代,特別是二戰(zhàn)之后,GDP成為衡量發(fā)展的核心指標。GDP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其歷史貢獻和重要性毋庸置疑。當前,工業(yè)經濟加速向數字經濟過渡,而GDP是針對工業(yè)經濟設計的指標,在數字經濟時代則力不從心。
(一)免費:原先需要付費的產品和服務變成免費提供
由于GDP僅以市場價格記錄交易,它完全無視人們可能獲得的免費服務。谷歌首席經濟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名譽教授哈爾·范里安曾指出:“GDP難以處理免費問題”,并敦促政府研究衡量經濟增長和福利的其他方法。
數字經濟時代,免費的服務觸手可及。電子郵件、網絡新聞、搜索引擎、即時通訊、在線音樂、網絡視頻等數字服務的邊際成本為零,用戶往往無需額外支付費用就可以使用,這部分價值難以納入GDP核算中。谷歌、Facebook、百度等互聯網公司在GDP核算中的價值僅在于它們所銷售的廣告,對人類的重要貢獻遠未得到體現。
在流媒體崛起前,最癡迷的音樂愛好者所擁有的歌曲數量也只能占到當今一個孩子通過QQ音樂所免費獲得的千萬曲庫中的一小部分。數字經濟使每個人欣賞更多的音樂,變得更加富有。而音樂的市場規(guī)模則在下降,美國的音樂支出從1999年的209億美元下降到2016年的75.7億美元 。從GDP角度看,流媒體音樂的興起反而使人們變得貧窮。實際上,音樂的價值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價格。
(二)自助服務:使消費者變成“生產者”,其價值不被核算
數字經濟時代,消費活動不僅可變成免費的,自助服務也可使生產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變成免費,這部分價值就不在GDP中體現。
當前自助服務日益盛行,如銀行ATM機、自助點餐、無人超市、在線預訂機票和酒店等。人們在接受服務的過程中也直接參與了生產經營活動,成為了“生產者”。這部分由消費者創(chuàng)造的價值原本是由服務方全部負責并計入GDP核算,變成自助服務后就不再計入。自助服務使市場活動變成了非市場活動,減少了GDP的核算內容。
(三)技術進步和創(chuàng)新對價格統(tǒng)計是一種挑戰(zhàn)
價格是GDP核算的靈魂。數字技術的進步和創(chuàng)新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挑戰(zhàn)價格統(tǒng)計。
1.對不變價GDP核算帶來挑戰(zhàn)。創(chuàng)新和技術進步促使相當一部分產品功能不斷增強,質量不斷提升,但是價格卻不斷下降。網吧、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就體現得非常明顯。蘋果公司每發(fā)布一款新智能手機,其性能都會得到極大提升,而價格卻相對穩(wěn)定。2011年美國人花費749美元就可購買一部iPhone 4S(32GB),2017年則可以花費更低的價格(699美元)購買一部性能更加強大的iPhone 8(64GB)。這種情況不僅對價格指數編制是挑戰(zhàn),對不變價GDP核算也是一種挑戰(zhàn)。國家統(tǒng)計局原副局長許憲春(2017年)指出:“現行的不變價GDP核算以價格指數縮減法為主,產品功能的增強和質量的提升屬于物量增長。在價格指數的編制中,如果不能準確地度量這種產品功能的增強和質量的提升,客觀地反映出純粹的價格變化,那么不變價GDP核算也就難以體現出產品功能的增強和質量的提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2.個性化定制使得可比價格測度更加困難。數字經濟為滿足個性化需求、創(chuàng)造個性化供給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市場供求的個性化程度要遠大于以往,產品和服務的差異化程度越來越高。這使得不同時期、不同類別產品和服務的價格更加不可比。隨著各類產品和服務越來越獨特,不同質量產品的估價也變得更加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