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堯,張 楊,靳祎慶,楊 暉,吳 玥
(1.揚州博物館,江蘇揚州 225125;2.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湖北荊州 434020;3.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大學(xué),安徽合肥 230000)
揚州,古稱廣陵,自西漢初吳王劉濞受封于此,“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帶動了經(jīng)濟繁榮和文化昌盛。吳、江都、廣陵諸國遂成為漢代東南方極為重要的諸侯王國。廣陵國漆器種類繁多,器形豐富,涵蓋了古代漢人日常生活及喪葬禮儀所使用的各種器具,極具地方特色且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水準(zhǔn)。這些珍貴的出土文物表明,漢廣陵國漆器是我國古代漆器藝術(shù)鼎盛時期的杰出代表之一[1]。
揚州邗江甘泉“妾莫書”西漢墓1977年發(fā)掘,木槨長7 m,寬4.5 m,為二槨一棺女性墓葬,時代為西漢昭宣時期[2],歷史上曾遭盜擾。據(jù)考證,使用銅縷琉璃衣殮葬的“妾莫書”,為廣陵王后宮高等級女官。墓中出土漆器百余件,其中有貼金銀箔并附加彩繪裝飾的漆盤、小漆壺、小漆耳杯等高端漆器,以及部分物勒“工鮮”、“工延”等匠人之名的針刻纻胎漆耳杯。這些漆器既代表了西漢廣陵國的漆器制作水準(zhǔn),也表明西漢廣陵國可能有著與蜀郡、廣漢郡等中央工官不完全一樣的漆工管理系統(tǒng)。本研究選取有代表性的3件“妾莫書”墓出土漆器之漆膜進行分析,以期對漢廣陵國髹漆工藝有更進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其后續(xù)的科學(xué)保護修復(fù),也為進一步探尋漢代廣陵地區(qū)漆器制造的地位與傳承打開思路。
實驗樣品為3件“妾莫書”墓出土夾纻胎彩繪漆器,均已自然脫水,且具備廣陵國漆器特色的針刻與金銀貼箔裝飾技法,工藝精湛。樣品形貌特征見表1。
1.2.1 超景深三維顯微系統(tǒng)分析 實驗儀器:基恩士VHX-2000C。分析測試條件:將樣品進行環(huán)氧樹脂包埋,打磨拋光后再進行視頻顯微觀察,放大倍數(shù)100倍。
1.2.2 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分析 實驗儀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型號:FTIR Nicolet-6700。分析測試條件:采用溴化鉀壓片法對樣品進行分析,樣品和背景的掃描次數(shù)32次,分辨率為4 cm-1。
表1 實驗樣品Table 1 Experimental samples
1.2.3 激光拉曼光譜分析 實驗儀器:激光共焦顯微拉曼光譜儀,型號:DXR。分析測試條件:激發(fā)波長為780 nm。
1.2.4 掃描電鏡及能譜分析 實驗儀器: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型號:FEI Sirion 200。分析測試條件:高真空模式,加速電壓:20 kV,電鏡自帶X射線能譜儀系統(tǒng):INCA能譜儀:Si(Li)探測器,CL譜:波長范圍:300~900 nm。
1.2.5 X射線衍射(XRD)分析 實驗儀器:樣品水平型大功率X射線粉末衍射儀,型號:日本國,理學(xué)電機公司Rigaku,TTR-Ⅲ。分析測試條件:衍射角掃描范圍為10°到70°,工作電壓和電流分別為40 kV和200 mA,掃描速度8°/min,掃描步長0.02。
對樣品采用環(huán)氧樹脂包埋后切片觀察,圖1~4分別是樣品1、樣品2和樣品3漆膜切片照片;表2是樣品斷面各層的厚度數(shù)據(jù)。
表2 樣品各層厚度Table 2 Thickness of each layer (mm)
圖5~7分別是樣品1、樣品2、樣品3的紅外光譜。
3個樣品的紅外光譜圖相近。紅外光譜在3 400 cm-1左右出現(xiàn)的寬大的峰為漆酚中羥基的伸縮振動峰。吸收峰2 927 cm-1和2 855 cm-1分別屬于亞甲基的不對稱伸縮振動和對稱伸縮振動。1 710 cm-1處的峰為酯羰基的伸縮振動吸收峰,1 628 cm-1附近的峰為漆酚苯環(huán)側(cè)鏈烯烴碳碳雙鍵的伸縮振動吸收峰。1 049 cm-1處出現(xiàn)的強峰為碳氧鍵的伸縮。通過以上特征官能團信息,可判定樣品的成膜原料為大漆。而1 625 cm-1處的吸收峰強于1 710 cm-1處的峰,則推測3個樣品的漆膜中均未添加桐油[3]。
圖8~10分別是樣品1、樣品2、樣品3的紅色漆膜拉曼光譜圖,其特征峰(表3)與朱砂的特征峰值吻合,可以推斷該樣品1、樣品2、樣品3漆膜表面紅色顯色物質(zhì)為朱砂。
表3 紅色漆膜Raman分析結(jié)果Table 3 Raman results of red lacquer film
通過掃描電鏡下放大不同倍數(shù)的樣品照片和能譜譜圖,得到樣品的微觀形貌特征以及元素成分。
掃描電鏡圖像(圖11~13)顯示樣品1、樣品2、樣品3的表面均存在著大量粘連的片狀物質(zhì),交錯分布連接成一個整體,判斷其可能是生漆固化而成,且整體比較致密,空隙較少,說明生漆固化程度較好。
3個樣品的色漆層表面均附著有一定的白色污染物,通過掃描電鏡自帶的INCA能譜儀對其成分進行分析,結(jié)果見表4。
從樣品的XRD衍射圖(圖14)看,樣品1、2、3的漆灰層中均摻和有白色顆粒石英(SiO2)和羥基磷灰石(Ca10(PO4)6(OH)2)。這與長沙風(fēng)篷嶺漢墓[4]盱眙東陽圩莊漢墓[5]等出土漢代漆器漆灰層情況類似?!墩f文·土部》[6]記載:“垸,以桼和灰而髹也?!闭f明漢代調(diào)垸時曾以骨灰作摻合料[7]。
表4 樣品表面白色污染物能譜分析結(jié)果Table 4 EDS results of white contaminants on the lacquer films
“妾莫書”墓為西漢昭宣時期一座高等級墓葬,關(guān)于墓主“妾莫書”,則存在廣陵王姬妾或后宮高等級女官的爭論[8]。墓葬出土“妾莫書”龜鈕銀印、琉璃衣片、鎏金嵌黃玉龍紋帶板(大云山江都易王墓有相同器物)、玉壁,以及組玉佩中的龍鳳紋玉佩(珩)、龍紋玉璜、玉舞人(與大葆臺廣陽王墓的形制相同)等高等級器物。墓葬共出土漆器百余件,工藝精良、紋飾精美,代表了廣陵國漆器的最高水平。然而,《漢書·地理志》及其他歷史典籍中并沒有中央在廣陵設(shè)立工官漆器制作工坊的記載,之前漢墓出土的廣陵本地制作的漆器也未見有與本地工官有關(guān)的銘文。直至2009~2011年盱眙大云山墓葬的發(fā)掘,M1墓主確認為第一代江都王劉非,墓內(nèi)出土“南工官”銘漆器余百件[9],為研究西漢漆器工官制度提供了全新材料,特別是為研究廣陵國地域漆器制作工官體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劉非墓出土的“南工官”銘漆器,均為尺寸很小的漆耳杯,是劉非徙王江都后逐年定制的隨葬明器,綜合已發(fā)表的“南工官”漆器分析檢測結(jié)果[10],其工藝與上文中的“妾莫書”墓出土漆器極為相近,如均沒有添加桐油作為漆液助劑,夾纻胎體與各漆層的厚度相近等。通過觀測,兩者的紋飾特征也極為相似。而廣陵國王侯與貴族墓葬中雖出土精美漆器眾多,但均未發(fā)現(xiàn)“工官”漆器實物。筆者認為“江都國”被撤時,其封地削減,諸侯國等級降低,而制作漆器的工官機構(gòu)也很可能隨之被撤銷。但作為一方國力強盛的地方諸侯,其統(tǒng)治階級對于漆器的需求與推崇則不會減弱。原“南工官”工官機構(gòu)內(nèi)的漆藝工匠應(yīng)該有一部分劃歸數(shù)年后冊封的廣陵國,以滿足統(tǒng)治者的需求。
通過對“妾莫書”墓出土3件夾纻胎彩繪漆耳杯髹漆工藝的分析檢測,得出以下結(jié)論:
1)在制作過程中使用的漆液均為大漆,漆液中沒有添加桐油作為助劑;漆灰層填料以經(jīng)篩選的小顆粒石英和羥基磷灰石類物質(zhì)為主,將其糊裱于麻布胎體表面,既提高了麻胎的機械性能,也有利于后續(xù)的打磨和髹漆加工等處理工序。
2)紅色漆膜呈色顏料為朱砂,在中國古代漆器制作中較為常見。
3)漆器樣品由外向內(nèi)基本可分為5層:色漆層-漆灰層-胎體(麻質(zhì))-漆灰層-色漆層;漆膜表面平整致密,說明當(dāng)時的髹漆工藝已經(jīng)達到相當(dāng)高的水準(zhǔn);漆膜的層數(shù)較少,一般將色漆與彩繪直接髹飾于漆灰層。
由此可見,“妾莫書”墓出土的這3件夾纻胎漆器的制作過程為:以麻布類物質(zhì)為胎,其上糊裱添加了經(jīng)篩選的小顆粒石英和羥基磷灰石類物質(zhì)的漆灰,所使用的漆料為傳統(tǒng)的中國大漆,不含桐油,表面直接髹飾面漆及彩繪。這樣的工藝特點,證明此時期廣陵國生產(chǎn)漆器的工藝水準(zhǔn)已經(jīng)達到相當(dāng)高的水平。一方面,漆灰層做工考究,大大提高了胎體的質(zhì)量;另一方面,正因為胎體與漆灰層的嚴格把關(guān),故在髹漆時直接施以面漆與彩繪即可達到很好的實用與裝飾效果,不需要髹以底漆層,從而縮短了每件漆器的制作時間,進一步滿足當(dāng)時富足的廣陵國內(nèi)強大的漆器消費需求。
致 謝:本研究在考古資料、實驗分析、文章修改等方面得到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吳順清先生、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大學(xué)龔德才先生、南京博物院李則斌先生的幫助與指導(dǎo),在此表示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