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友人從加拿大回國探親,跟我談起了他身邊的一件事:一個中國高中畢業(yè)生以留學的名義到了多倫多。沒多久,他就購置了三輛高級轎車,馳騁街頭。他還先后購買了十幾把獵槍,均價格不菲。他喜歡吃餃子,專門定制一加元一個的水餃。但是對上學他沒有絲毫興趣,每天與電子游戲相伴。他的經(jīng)濟來源只有一個,就是向父母伸手。而在當?shù)?,開豪車、住豪宅的所謂中國“留學生”不是個別存在。友人說,這些孩子與改革開放之初,奔赴異國他鄉(xiāng)求學的學子一心追求學業(yè)完全不同。不思進取,坐享其成,在他們看來是理所當然的。
作為五四運動的一員猛將,劉半農(nóng)在“五四”運動的第二年,赴歐洲進修。在與北大學生道別時,他叮囑莘莘學子:“我們都知道人類工作的交易,是造成世界的元素。所以我們生長于世界之中,個個人都應當做一份的工。這做工,就是人類的天賦的職任……我們有什么特權(quán)可以不耕而食?我們有什么特權(quán)可以不織而衣?豈不要受良心的裁判么?這便叫做職任……希望中國的民族不要落到人類的水平線下去,希望世界的文化史上,不要把中國除名。怎么樣才可以做到這一步?——還要歸結(jié)到我們的職任?!?/p>
劉半農(nóng)在提醒我們,世界上本沒有坐享其成、不勞而獲的美事兒,每個人都要勞作。
唐朝有一位百丈懷海禪師,以制定“百丈清規(guī)”聞名于世。他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終生踐行,真正做到了一面修行,一面勞作。年歲大了,弟子們十分心疼他。有一次有弟子把他的農(nóng)作工具藏了起來。禪師因為沒有找到工具,便沒能勞作,于是,禪師那一天真的水米沒打牙,堅持不吃東西。
用辛勤勞動的付出,換取應得的收獲,這是天經(jīng)地義的。
李公樸曾經(jīng)說:認識這時代的偉大之處,不是因此讓我們自滿自足,坐待新世界的到來。相反的,他使我們千百倍地警惕起來,認清我們的重大責任,加緊努力……
陶行知在育才學校三周年紀念晚會上曾經(jīng)發(fā)表演講,他建議:學生們每天要做好“四問”。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在說到第三問時,他強調(diào)要“站崗位”。各人所負的責任不同,個人有個人的崗位,個人應該站在個人自己的崗位上,守牢自己的崗位,在本崗位上努力,把本崗位的職務做好,這是盡責任的第一步。
自食其力,做好本職,這只是對一個社會人的基礎(chǔ)要求。實際上,古今中外無不鼓勵一個人對社會對國家做出更多貢獻。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對于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動對增進人類利益有多大的作用。
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矢志不渝,奮斗終生,甘于奉獻,不求名利的奮斗者層出不窮。
1935年5月27日,22名年輕的紅軍戰(zhàn)士,在敵軍猛烈的阻擊下,把生命置之度外,強行奪過瀘定橋。當時敵方已將鐵索上的木板拆光燒盡,22位勇士沿著鐵索鏈強行突破,拿下了對方的橋頭堡,為大部隊渡過大渡河,創(chuàng)造了決定性條件。但是,八十多年過去了,只有五名勇士留下了姓名,其他人至今都沒有姓名記載,成了無名英雄。
兩彈研制成功后,許多人認為,研發(fā)隊伍應該獲得重獎。當錢學森被問及此事時,他非常平靜地說,他得到了十元獎金。原子彈爆炸成功后,國家給了一萬元獎金,所有參試人員,按不同檔次領(lǐng)取了這筆獎金。錢學森說他是一等獎。兩彈研發(fā)功勛科學家鄧稼先,也曾向人證實,原子彈氫彈研制成功,他各得了十元獎金。
實現(xiàn)人生價值,堅定為國家為民族做出貢獻的信念,要有過硬的本領(lǐng)。真才實學,來不得半點投機和取巧。狄更斯說,我絕不相信任何先天的和后天的才能可以無需堅定的長期苦干品質(zhì)而得到成功。
作家浩然在談到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時說:“我沒有虛擲大好的時光。從1949年起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7年間,我沒睡過一次午覺,除特殊情況外,每個夜晚時間不是用來寫就是用來讀,從未在12點以前上過床。寫《艷陽天》以前發(fā)表的近100篇短篇小說和散文,都是用八小時以外的業(yè)余時間寫出來的?!?/p>
著名數(shù)學家蘇步青87歲時有一次和復旦大學學生座談。他說,進這個學校的大門,一方面要有榮譽感,同時也要有責任感,要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在這里好好學習,為國家服務。任何一個人沒有理想不行。我是一級教授,在日本可拿到不少錢。有人問你為什么不去?我有理想,一生就為振興中華的理想奮斗,否則我今天就不會在這里……這幾年生活好起來,我當了官,做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據(jù)說是國家領(lǐng)導人了。去年叫我去廬山和北戴河,我沒去,我到現(xiàn)在廬山、北戴河和黃山都未去過,一是怕玩兒,二是沒有空。全國人民都在辛苦工作,我為什么要去那里休息?我不知道享受,工作就是享受,我閑不住。
魯迅早在1927年就曾經(jīng)告誡:青年應該放責任在自己身上。
對當代青年來說,這話顯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