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小寧
第16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8年我國成年人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呈現(xiàn)特點:1,綜合閱讀率提升,閱讀人群增加;2,超半數(shù)成年人傾向數(shù)字閱讀;3,四成以上成年人自認閱讀量少。
一年看不到5本書,是不是戳中了你?想一想,你也可能很久沒有完整地看完一本書了。的確,現(xiàn)在成年人的工作、生活壓力比較大,常常抱怨沒有時間閱讀。但其實,閱讀不一定要找完全閑暇的時間。在回家的地鐵上、在午后的咖啡廳、在排隊的間隙你都可以手拿一本書,給自己充充電。
很多人心中會有疑問,我已經完成了高考,為什么還要看書?仿佛讀書只是學生時代的事情。小學的時候,老師也許會教育你“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高中的時候,老師或許會告誡你“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都是答案。
為什么要閱讀,我們不一定要從功利的角度來看待,也許短時間內的閱讀不能讓你一下子全部了解浩如煙海的知識,不能幫你獲得職位的晉升,不能讓你快速學到賺錢的門道,甚至不能讓你解決夫妻、朋友、親人之間的矛盾。但是閱讀,自有它的意義。
讀書像一把鑰匙,可以讓你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因為“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讀《史記》,仿佛可以穿越數(shù)千年,看到風云變幻的歷史長卷;讀《論語》,仿佛可以和孔子坐在一起聊天;讀《巴黎圣母院》,你可以得到丑與美的顛覆性認識。沒有見過的古代,沒有去過的地方,通過讀書,你都知道了。
讀書可以讓你擁有選擇怎樣生活的權利,正像網上一個收獲無數(shù)點贊的答案:我讀書就是為了不遇見我不想遇到的人??此啤岸旧唷?,卻頗有幾分道理。讀書,讓人有了底氣與資本,當面對雞毛蒜皮、雞零狗碎,你可以痛快地轉身而去。
人均讀書4.67本,恐怕并不算多?!暗某梢陨铣赡耆俗哉J閱讀量少”或許也意味著,人們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知道“我讀書不多”。認識到讀書不多,就是翻開書本的第一步。
不得不說,讀書有時是挺“痛苦”的,看著滿滿一頁文字,哈欠就忍不住襲來,但所謂“痛則通”,這個“痛苦”的過程,其實就是重構自己的過程,你正在破繭成蝶呢。
(來源:《光明時評》)
·點評·
本文結構清晰,完全可作為考場作文的范本。第一段引述材料,點出現(xiàn)象。第二、三段引論,通過假設反問,引出話題“為什么讀書”。第四段,反面回答疑問,第五、六、七段正面回答疑問。最后總結收篇。
本文最大的借鑒點在于“為什么”的寫法。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往往強調三問拓展文本,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而在實際的寫作指導中,我比較主張對這三個問題進行如下的安排:
1.是什么。著重放在文本的第二、三段,作為文章的立論部分,體現(xiàn)作者的思維深度與廣度。正如本篇時評,用反問句引出觀點。
2.為什么。這個問題的論述,我在教學中強調的是從影響與效果的角度來寫。不要論前因而要論后果。正如本文的寫法,論證“為什么讀書”,不是探討社會成因、行為心理對讀書習慣的影響,而是從讀書帶來的影響與效果來論證,這樣的寫法,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證文本不偏離主旨。否則,文本的寫作就會變成論證物質社會浮躁、人心浮躁,在行文過程很容易寫偏題、寫離題。
3.怎么樣。這個問題,我主張學生將其作為文本的提升內容,作為主題的拓深部分安排在最后兩三個段落。
本篇時評的借鑒點還有一個,就是情境設置、假設對比。作者在寫作時,用第二、三段的情境假設,提出質疑,使文本生動。在論述讀書的作用時,通過正反假設對比回答,使文章的論證體現(xiàn)出辯證思維的立體與全面。在舉例當中,作者能從具體的作品出發(fā),寫出讀書對人的影響。這種寫法,為學生的例證提供了可借鑒、可操作的途徑,即情境再現(xiàn)。這是我在教學中一直推崇的寫法——通過一定的情境再現(xiàn),實現(xiàn)例子的生動,把人物置于一個光影背景下展開活動,使例證富有變化與生機。其次,便是假設對比。這點是一種取巧的寫法,當實在想不出正反對比論證的例子時,為什么不進行同一事件的反面結果假設,以作為文章的對比論證?
結合高考作文教學的實際操作,我覺得,本篇時評,的確很有借鑒的價值。(廣西靈山縣靈山中學? ?鐘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