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在閱讀中我們會收獲各種各樣的閱讀體驗,質樸的文字也常常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意蘊。我們可以嘗試著讀懂文字背后的內涵,感受作者深刻的思想。
1? ?情態(tài)中見神思
推薦篇目:吳冠中《花》。
北國早春,山野的杏花先開,那干瘦烏黑的枝條上放出明亮的粉色花朵,生意盎然。但遠看那山坡上一簇簇的杏花,白灰灰的一團團,被襯托在灰暗的土石叢中,倒像是癩禿頭上的瘡疤?;?,宜近看不宜遠看;樹依憑體態(tài)之美,才宜于遠看。鮮艷的碧桃,遠看不過是一堆紅色灌木,失其妖嬈;牡丹、芍藥,遠看也不見其豐滿華貴之態(tài),只呈點點嫣紅了。所以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畫花大都表現(xiàn)折枝花卉,曲盡花瓣轉折之柔和,如親其肌膚,聞其芬芳。
鮮花令人珍惜,由于花期苦短,落花流水春去也,花比青春,年華易逝,誠是人生千古憾事。為了賦予短暫的花期以恒久的或深遠的含義,人們歌頌荷花是出于污泥而不染,蘭花為空谷幽香,梅花的香則來自苦寒。其實也正緣于生生滅滅的輪回匆匆,促成了人間的繽紛多彩。新加坡地處赤道,終年酷暑,我同新加坡的友人開玩笑,說你們不分春、夏、秋、冬,便沒有風、花、雪、月,便失去文學藝術。新加坡的國花蘭花,鮮艷閃亮,終年常開,但似乎難比荷花或梅花由于身世而形成的獨特風姿。
人生缺不了花朵,但從未開花的人生當也不少?;疑摹⒖酀娜松y于與花聯(lián)系起來。一路開花的人生也許有過,馬嵬坡以前的楊貴妃是否就一直是盛開的花朵,也難說,開花原本是為了結果,花開只一瞬,果實才是恒久的吧,果實本也不可能恒久,之所以能恒久,是因為它成為種子。桃花易開易落,因結桃子,年年開,千年開。人們自我安慰:人生短,藝術長。藝術之長,當也依靠種子引發(fā)新枝,失去啟發(fā)性的藝術是不結種子的藝術,也只能像花朵開過一次便消滅。
作者以畫家的角度為切入點,展開了對“花之美”的探尋。這是作者熟悉的審美角度,同時也是充滿生活體驗的觀察角度。從早春“山野的杏花”落筆,通過細致而敏銳的觀察,凸顯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態(tài):近觀“干瘦烏黑的枝條上放出明亮的粉色花朵,生意盎然”;遠觀“白灰灰的一團團,被襯托在灰暗的土石叢中,倒像是癩禿頭上的瘡疤”,體驗真切,富有層次感。兩相對比,得出結論“花,宜近看不宜遠看”和“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畫花大都表現(xiàn)折枝花卉”的結論。
花開總是短暫,人生難以永恒。作者因“花比青春,年華易逝”而更珍惜花兒綻放的美麗瞬間,“也正緣于生生滅滅的輪回匆匆,促成了人間的繽紛多彩”,并以新加坡國花的例子來說明“不分春、夏、秋、冬,便沒有風、花、雪、月,便失去文學藝術”這一關于美的獨特體驗。
作者描摹花的情態(tài),韻味盡顯,然而描摹花不是最終目的,由花引出的思緒才是重頭戲?!叭松辈涣嘶ǘ?,但從未開花的人生當也不少”,以此句總起,將花之態(tài)遷移到人生經歷上,神思顯露?!八囆g之長,當也依靠種子引發(fā)新枝,失去啟發(fā)性的藝術是不結種子的藝術,也只能像花朵開過一次便消滅”,末句生發(fā)出關于長短枯榮的道理,將日常所見與哲思相關聯(lián),告訴我們渺然一物也自有其偉大不凡的道理。
三個段落,層次鮮明,簡潔素凈,人生體驗由表及里,生活情趣盎然其中。
2? ?細節(jié)中見反思
推薦篇目:林默涵《獅和龍》。
龍燈也是用彩色的花紙扎成的,一個龍頭,一個龍尾,中間的身子照例是分為五節(jié)或七節(jié) ,用花布連接起來,就成了一條龍。耍法是由七人或九人各持一節(jié) ,作游龍飛舞之狀?!?/p>
耍獅子的是在白天來的。一陣鑼鼓敲過,出來一個戴著大紅臉面具的人和一個戴著猴子面具的人,他們輪流著戲弄那只獅子,那獅子好像十分的和善溫良,忽然間,它發(fā)怒地向大紅臉和猴子追逐,那兩個欺軟怕硬的家伙最后只好跪在獅子面前,向它叩頭求饒。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他的一首《詠檻獅》的詩中,有這樣的句子:
哈,你們能不能仍是這么大膽!
假如它竟毀壞了它的囚檻。
它就狂怒地撕碎你們的肢體,
也不讓你們的靈魂到地獄里!……
在中國,龍和獅是被普遍地用來做裝飾或耍兒的。玩龍燈,耍獅子,幾乎隨處都有。但我總覺得,龍和獅似乎象征著兩種不同的東西。龍是高貴的,它象征的是權勢,是威嚴,是“唯我獨尊”的神氣。所以,屬于皇帝的一切,都要冠上一個“龍”字,住的是龍庭,穿的是龍袍,坐的是龍位,連皇帝的臉孔也叫龍顏。所以,盡管有許多關于龍的傳說散布民間,盡管隨處可以見到刻的或畫的龍,但在一般鄉(xiāng)下人看來,龍總不是他們自己的東西,那是另一個世界的事物。他們也許不敢得罪龍,但絕不從心里去愛龍,它是那樣的高貴而又那樣的縹緲,只合到權門貴戶或衙門廟堂中去做點綴,和窮苦的粗人是格格不入的。
獅子卻不同。它象征的是一種雄厚的力量,一種不屈的精神。這正是屬于人民自己的東西。我常常想,中國老百姓為什么那樣喜歡獅子,這不會沒有原因的。他們正是從獅子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又借獅子來凝練地體現(xiàn)了他們自己的精神??春?,人們以為它和善可欺,捉弄它,擺布它,騎它,打它,等到惹怒了它,它就會“狂怒地撕碎你們的肢體,也不讓你們的靈魂到地獄里”了!
假如說龍象征著封建統(tǒng)治者的威嚴,那么,獅子便象征著人民的力量。然而,龍是縹緲的,而獅子卻是實在的。以實在的力量來抗擊縹緲的威嚴,勝利誰屬,是不言而知了。
在傳統(tǒng)節(jié)慶文化漸行漸遠的時刻,作者抓住了鄉(xiāng)村點龍燈、耍獅子的年俗,不惜筆墨,著力刻畫了龍燈和獅子的形態(tài)與耍法,展現(xiàn)出特定時期與地點的文化現(xiàn)象。分析細致,再現(xiàn)了家鄉(xiāng)熱鬧有趣的年節(jié)“保留節(jié)目”,引發(fā)讀者或回憶或好奇的心理變化。緊接著引用裴多菲的詩句,凸顯獅子的威嚴可怖。
作者從一般的鄉(xiāng)俗寫起,卻將落腳點放在了對傳統(tǒng)儀式中文化意蘊逐漸模糊的隱憂上。龍和獅“普遍用來做裝飾或耍兒”,這是二者的相同點。然而作者緊接著便提出了二者的區(qū)別,“但我總覺得,龍和獅似乎象征著兩種不同的東西。龍是高貴的,它象征的是權勢,是威嚴,是‘唯我獨尊的神氣”“獅子卻不同。它象征的是一種雄厚的力量,一種不屈的精神。”在細節(jié)的呈現(xiàn)上,作者不僅寫出了鄉(xiāng)土風俗的具體表現(xiàn),還描摹出了普通老百姓的心理情態(tài),將“龍”與“獅”二者在“一般鄉(xiāng)下人”心中的區(qū)別刻畫得入木三分。假如說龍象征著封建統(tǒng)治者的威嚴,那么,獅子便象征著人民的力量。然而,龍是縹緲的,而獅子卻是實在的。以實在的力量來抗擊縹緲的威嚴,勝利誰屬,是不言而知了?!痹诮Y尾處,作者對傳統(tǒng)年節(jié)文化中具象化、意象化的細節(jié)進行反思、推論,如話家常卻深刻雋永,升華了主題。
3? ?簡約中見思辨
推薦篇目:綠原《我們向歌德學習什么》。
以上正是肩負“立人”使命的中國知識分子值得向歌德學習的幾個重點。這些重點內容作為歌德精神的一部分,雖然知易而行難,但并不疏隔于我們固有的精神血脈,例如魯迅的道德文章。事實上,學習歌德精神和繼承魯迅的戰(zhàn)斗傳統(tǒng)本來是一致的,是可以相互補充、相互發(fā)明的,這也是我們容易走向歌德的原因之一。歌德逝世一個半世紀以來,由于世界變化太大,對他的評價和議論紛然雜呈,莫衷一是。除所謂“德國鄙俗氣”征服了歌德這個常見觀點外,有的認為在這位滿面春風、彬彬有禮的君子后面,躲著一個憂傷的悲觀主義者;有的把樂觀、堅定的奮斗者的形象換成一個苦惱的懷疑主義者,以至在他的青年同胞中間一再發(fā)出“告別歌德”“拋棄歌德”的呼聲。19世紀下半葉的歌德和20世紀末的魯迅竟然遭到相似的命運,不能不令人在感慨之余加以深思。盡管施彭格勒斷言西方已經沒落,湯因比把人類的希望寄托在東方文化上,近年來更出現(xiàn)了“文化沖撞”的怪論,但歌德為世界公民所發(fā)揚的人文主義理想,在世界各國的接力者們心中永遠不會磨滅,并在目前令人惶惑的喧嘩與騷動中,日益放射出鎮(zhèn)定人心、鼓舞人心的光輝。中國知識分子要實現(xiàn)“立人”的宏愿,從其身內外、境內外將會遇到的阻力來看,其艱難程度較之當年歌德征服“德國鄙俗氣”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同時我們也比歌德有更多后來居上的便利要件,包括更廣闊的活動空間、更深刻的經驗教訓以及更可檢驗自己的能量的機遇和風險。只要我們保持不可或缺的自覺性和堅韌性,永遠努力向上,不斷超越自我,防止?jié)M足和停頓,抵制因循茍且和低落消沉,同時注意保持平衡和穩(wěn)妥,防止形而上學的片面和偏激或偏廢——這樣必將在人的價值的認識、開發(fā)和運用上有所長進,并對自己的人民、民族和整個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這個段落之前,作者分條陳述了歌德身上值得人們學習與吸納的寶貴精神品質,條分縷析,語言精當,簡約明確,層次分明。
本段是全文的最后一段,概括全篇,收束有力?!斑@些重點內容作為歌德精神的一部分,雖然知易而行難,但并不疏隔于我們固有的精神血脈”,一句話將歌德精神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并以“知易行難”概括了實際操作層面可能存在的問題。
作者極具思辨精神,不但條理清晰地總結出歌德重要的精神品質,還通過中西方文化、代表人物去辨析其中的異同,“學習歌德精神和繼承魯迅的戰(zhàn)斗傳統(tǒng)本來是一致的,是可以相互補充、相互發(fā)明的”。面對紛然雜呈的評價,作者在客觀地呈現(xiàn)出各方觀點后,堅定而明確地展示自己的立場:“歌德為世界公民所發(fā)揚的人文主義理想,在世界各國的接力者們心中永遠不會磨滅,并在目前令人惶惑的喧嘩與騷動中,日益放射出鎮(zhèn)定人心、鼓舞人心的光輝”,思路清晰,立場堅定。“思辨性”在文中的體現(xiàn),還有作者冷靜分析后呈現(xiàn)出的“后來居上的便利要件”,包括“更廣闊的活動空間、更深刻的經驗教訓以及更可檢驗自己的能量的機遇和風險”。
至此,歌德作為一種精神象征,承載了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與內心持守,他以極其肯定的語氣說出“這樣必將在人的價值的認識、開發(fā)和運用上有所長進,并對自己的人民、民族和整個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樸素的文字中滲透著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悟,還有如同歌德般執(zhí)著不懈的道德情懷。
4? ?平凡中見深刻
推薦篇目:秦牧《花城》。
花市盤桓,令人撩起一種對自己民族生活的深厚情感。我們和這一切古老而又青春的東西異常水乳交融。就像北京人逛廠甸、上海人逛城隍廟、蘇州人逛玄妙觀所獲得的那種特別親切的感受一樣。看著繁花錦繡,賞著姹紫嫣紅,想起這種一日之間廣州忽然變成了一座“花城”,幾乎全城的人都出來深夜賞花的情景,真是感到美妙。
在舊時代綿長的歷史中,能夠買花的只是少數的人,現(xiàn)在一個紡織女工從花市舉一株桃花回家,一個鋼鐵工人買一盆金橘托在頭上,已經是很平常的事情了。聽著賣花和買花的勞動者互相探詢春訊,笑語聲喧,令人深深體味到,億萬人的歡樂才是大地上真正的歡樂。
在這個花市里,也使人想到人類改造自然威力的巨大,牡丹本來是太行山的一種荒山小樹,水仙本來是我國東南沼澤地帶的一種野生植物,經過千百代人們的加工培養(yǎng),竟使得它們變成了“國色天香”和“凌波仙子”!在野生狀態(tài)時,菊花只能開著銅錢似的小花,雞冠花更像是狗尾草似的,但是經過花農的悉心培養(yǎng),人工的世代選擇,它們竟變成這樣豐腴艷麗了?!疤旃と丝纱?,人工天不如?!鄙畹恼胬聿徽沁@樣么!
在這個花市里,你也不禁會想到各地的勞動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歷史文明的豐功偉績。這里有來自福建的水仙,來自山東的牡丹,來自全國各省各地的名花異卉,還有本源出自印度的大麗,出自法國的猩紅玫瑰,出自馬來西亞的含笑,出自撒哈拉沙漠地區(qū)的許多仙人掌科植物。各方的溪澗匯成了河流,各地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匯成了燦爛的文明,在這個熙熙攘攘的市集中不也讓人充分感覺到這一點么!
你在這里也不能不驚嘆群眾審美的眼力。一盆花果,群眾也大抵能夠一致指出它們的優(yōu)點和缺點。在這種品評中,我們不也可以領略到好些美學的道理么!
總之,徜徉在這個花海中,常常使你思索起來,感受到許多尋常的道理中新鮮的含義。十一年來我養(yǎng)成了一個癖好,年年都要到花市去擠一擠,這正是其中的一個理由了。
本文像一幅民俗風情畫卷,將平凡生活中的點滴融入其中,言近旨遠,展示著生活的智慧。作者從花城中花市的美寫起,“花市盤桓,令人撩起一種對自己民族生活的深厚情感”,接著宕開筆來,以北京人逛廠甸、上海人逛城隍廟、蘇州人逛玄妙觀類比,讓讀者全面感受花市之于花城的魅力。除了花市之美,作者還著眼于社會的變化與進步,“在舊時代綿長的歷史中,能夠買花的只是少數的人,現(xiàn)在一個紡織女工從花市舉一株桃花回家,一個鋼鐵工人買一盆金橘托在頭上,已經是很平常的事情了”,將“花”這一美而平凡的事物對普通人的影響呈現(xiàn)出來,令人深深體味到,“億萬人的歡樂才是大地上真正的歡樂”?!盎ㄊ欣?,也使人想到人類改造自然威力的巨大”,說明花市影響人的同時,也影響著自然?!疤旃と丝纱?,人工天不如”,生活的真理在不經意間肆意呈現(xiàn)?!皠趧尤嗣竦膭?chuàng)造匯成了燦爛的文明”,群眾的審美中蘊含著美學的道理,平凡的花市帶給作者無限的遐思,尋常道理與新鮮的見解皆可出于此,聯(lián)想豐富,蘊藉深厚,閃耀著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