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父親半年前因病去世,享年72歲。雖然按照現代人的壽命來看,父親并不算高壽,但他之前已經臥床有將近四年的時間,身體和精神方面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晌夷赣H似乎無法從父親去世的痛苦中走出來,家里的擺設還是父親去世前的樣子,一看到父親的照片、衣服就會掉眼淚。除了思念我父親,對別的事情都不感興趣。我勸她出去走走散散心,之前幾年她一直照顧我爸也很辛苦。可是她堅決不肯,還說怕我爸晚上回來托夢她不在。我和弟弟都很擔心她的身體,怕她一直這樣下去身體會垮了。請問有什么方法可以幫到我母親嗎?
山東 劉女士
劉女士您好!
有很多老年朋友和您母親的情況比較類似,夫妻一方去世之后,另一方長時間沉浸在失去伴侶的痛苦中無法自拔,更有甚者會喪失繼續(xù)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這是因為兩個人相伴一生,白頭到老,彼此在心理上是相當依戀的。如果有一位先離開人世,必定對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創(chuàng)傷。一般來說,老年夫妻一方去世之后,另一方往往會經歷一個心理變化過程。
首先是自責。有些老人會經常責怪自己,總覺得對不起老伴兒。有的甚至認為對方的死是由于自己照顧不周導致的,充滿了自責。于是就會精神恍惚,心理負擔過重,吃不下飯也睡不好覺,有的在言行上還會出現一系列反?,F象。
然后是懷念。老伴兒逝世,生者在歷經劇烈的情感波濤之后,精神狀態(tài)會慢慢平復,隨后會進入一個深沉的回憶和思念階段,在頭腦中經常出現老伴兒的身影,回憶起其生前的點點滴滴,時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凄涼和孤寂。
最后是恢復。在家人、朋友的關懷和幫助下,生者接受“生老病死乃無法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這個道理,隨著時間流逝,理智逐漸戰(zhàn)勝情感,身心漸漸恢復常態(tài),從而以堅強的毅力面對現實,開始全新的生活。
因此對于您母親來說,失去了相伴幾十年的老伴兒,難以很快地走出痛苦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從您的信中描述來看,您母親在老伴兒去世很久后依然沉浸在悲傷中無法自拔,我建議您最好陪她到心理門診請專業(yè)人員進行評估,排除陷入抑郁狀態(tài)的可能。除此之外,作為兒女和親人,還可以從以下方面幫助老人盡早走出喪偶的痛苦。
首先,在生活上需給予老人體貼和照顧,避免老人因悲傷過度而病倒。同時要使老人感覺到,雖然配偶去世了,但生活上有子女的關心體貼,不存在后顧之憂。悲痛的同時,感到一些欣慰。
其次,多陪伴老人,盡量分散老人的注意力,讓老人把注意力從對死者的悼念逐漸轉移到對生者尤其是對孫輩的愛護上來。老人對隔輩人特別親,無論什么事,往往見了孫輩就一切煙消云散。盡管喪偶的悲痛不比其他小事,但孫輩的勸說、撒嬌會減輕老人的痛苦,使老人重新感覺到生活的樂趣。
再次,努力做好老人的思想工作,勸慰老人從自責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只有擺脫了內疚心理,老人才有可能正視現實,開始對今后生活的考慮。
此外,有一些老人在喪偶一段時間后會萌生再次尋找人生伴侶甚至再婚的需求,在這個問題上,子女最好在合理評估老人的身體、心理狀況的基礎上,盡可能理解父母的情感需要。再孝順的子女與父母之間也會存在一定的“代溝”,在很多方面并不能真正與父母達到“共鳴”。如果父母能夠在晚年再次找到情感的寄托,對于其身體和生活都會大有裨益。
董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