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書包
議論文不僅要有鮮明的論點、充足的論據(jù),還要展開有力的論證,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表達(dá)作者的觀點和主張。如果說論題是方向,那么論點就是靈魂。陳魯民善于抓住社會熱點,提出個性鮮明的觀點,來完成一篇“千字文”。文章不在于字多,卻不可缺少理性的思辨與分析,或旁征博引,或針砭時弊,或進(jìn)行對比,深入淺出地展開論述,去說服人,去感染人,去教育人。
美文一
炫耀是一種病
韓 青
我認(rèn)識了一個寫故事的朋友??墒牵瑫r間不長,我就不想再跟他見面、交流了。此君有個特點越來越明顯:每次談話,他總是滔滔不絕地夸耀自己,并且在他眼里,沒有誰能夠超過他在某個方面的能力。事實上,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文學(xué)愛好者,僅僅發(fā)表了一些豆腐塊而已。
可能愛炫耀是人的一個共同的缺點。跟我住在同一單元的一名退休教師,這幾天一見面,要么說他剛剛跟當(dāng)局長的同學(xué)喝了酒,要么說誰誰要在某個高檔酒店請他吃飯。在他看來,跟那些所謂有身份的人在一起或去一些“名流”場所就是一種榮耀、驕傲。
素質(zhì)低劣的人,甚至?xí)鸯乓?dāng)作高人一等的機會。這徹底暴露了人劣根性的一面。
阿憶先生在他的《憶聞》一書中提到歷史學(xué)家翦伯贊的一件事:談自己的歷史著作的時候,聲情并茂,意氣風(fēng)發(fā),而談別人的時候,卻啞口無言,不置褒貶。這也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愛炫耀,與他的知識多寡沒有必然聯(lián)系,很大程度上只取決于他品德的高低。
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足夠高的品德,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并且友好地與人相處,尤其在自己發(fā)跡或成為社會名流的時候。弘一法師說:“與人相處,不要炫耀自己,顯示自己的才華,否則,嫉妒、誹謗和障礙全來了。”這是很明顯的事情。很多人卻做不到,而做不到這一點,就說明自己的修為還沒有達(dá)到一定的高度。
民國時期,中國圍棋大師吳清源到了日本。不久,年輕的他運用自己的“新布局”,震動了整個日本棋壇。日本圍棋界至尊——本因坊秀哉卻對他很不服氣,于是與之對決。那一場對決持續(xù)了四個多月,并且他一直處在上風(fēng),可是到了后來,秀哉兇悍的一著在他的勢力范圍侵占了一大片,最終結(jié)算,吳清源輸一子,眾人懸了四個月的心才放下。雖然贏得很沒面子,但總算勉強維持了本因坊的尊嚴(yán)。曾有人問他:“當(dāng)時你已勝算在握,為什么終以負(fù)去?”他笑笑說:“還是輸?shù)暮??!?/p>
這真是明智的回答,因為他去日本就是去學(xué)習(xí)的,如果他贏了代表日本圍棋界最高權(quán)威的秀哉,無疑會讓整個日本圍棋界覺得丟人,他也會因此無法再在日本立足,自然也就失去了學(xué)習(xí)的機會。所以,他選擇了輸。也就是說,他把自己的鋒芒收斂了,藏了起來。
有一個成語叫“鋒芒畢露”,事實早已證明:那鋒芒傷害的,最終往往是自己?!睹献印分芯陀羞^這樣的記載。盆成括在齊國做官,孟子說:“盆成括要死了。”后來他果然被殺,弟子們于是問道:“老師,您是怎么知道他會被殺的?”孟子回答說:“他這個人小有才氣,但是不懂得君子之道,這就足以招來殺身之禍?!币谎砸员沃?,他死于炫耀。
可見,炫耀是一種病,嚴(yán)重者,就是絕癥,就是毀滅。所以,做人做事還是要安分守己,擺正自己。自己明明就是一條清淺的小溪,為什么非要不自量力地冒充大海?搞不好,一次或幾次澎湃就把自己給搞沒了,因為自己就那點水量,經(jīng)不起瞎折騰。
(選自《雜文選刊》2018年第5期,有刪改)
賞析
這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作者從反面立論,指出“炫耀是一種病”,并多角度地展開論述,從而得出結(jié)論:“做人做事還是要安分守己,擺正自己?!蹦敲?,為何說炫耀是一種病呢?作者先介紹朋友的缺點,再對這類人進(jìn)行歸納,以炫耀自己來暴露人性弱點,引人深思?,F(xiàn)實生活中,的確有很多這樣的人,有點小成績就沾沾自喜,或者打著別人的旗號“無事生非”。這種炫耀的行為,是不光彩的,當(dāng)事者也必將原形畢露。在寫法上,本文不僅擬了一個醒目的標(biāo)題來界定炫耀的性質(zhì),還舉了很多事例,以求觀點鮮明、論據(jù)充分。為了突出中心論點,作者還采用多種證論方法,使文章既有層次感又說理透徹。一是對比論證法:將翦伯贊與吳清源的處世態(tài)度進(jìn)行比較,批判了炫耀,褒獎了謙遜;二是引用論證法,通過闡釋“鋒芒畢露”,來告誡人們?nèi)绾涡奚砹⒚?三是比喻論證法:將自己比作“一條清淺的小溪”,來告訴人們要看清自己、找準(zhǔn)位置,不能好高騖遠(yuǎn)、自取滅亡。炫耀,有如此大的危害性,我們又該怎樣做呢?有病先吃藥,沒病先預(yù)防。
美文二
只求“半稱心”
陳魯民
杭州靈隱寺里,有一副著名的對聯(lián),上聯(lián)寫“人生哪能多如意”,下聯(lián)配“萬事但求半稱心”。如果與西晉羊祜的“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相比,這個標(biāo)準(zhǔn),的確就該燒高香了。
哲學(xué)有個著名命題叫“一分為二”,世間萬物,“半半相對”的,比比皆是。西諺當(dāng)中描繪:“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弊骷彝跛穭?chuàng)作了一部小說,取名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古希臘神話里有一種特別活躍的“半人半神”。此外,中國的古代典籍《菜根譚》則嘆“花看半開,酒飲微醉”為最高境界。還有大清相國陳廷敬,清廉自律,甘于清寒,常以“我自長貧甘半飽”自勵,被稱為“半飽居士”。
當(dāng)然,歷代成語當(dāng)中也時常顯露出半喜半憂、半真半假、半睡半醒、半饑半飽、半嗔半喜、半明半暗與半生半熟等狀態(tài)。
清初碩學(xué)鴻儒李密庵先生的《半半歌》,則將“半字哲學(xué)”發(fā)揮到了極致,他認(rèn)為:“看破浮生過半,半字受用無邊。半中歲月盡幽閑,半里乾坤寬展。半郭半鄉(xiāng)村舍,半山半水田園。半耕半讀半經(jīng)廛,半士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衾裳半素半輕鮮,肴饌半豐半儉。童仆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難怪后世有人稱贊這是“中國人所發(fā)現(xiàn)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但是,總有人希望“萬事如意”。這句話拿來互相拜年,討個彩頭,倒也無礙宏旨;倘若真心期望如此,就奔著這個目標(biāo)去奮斗,肯定會碰得頭破血流。道理很簡單,假如期待事事如意的話,那么,不僅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會期待萬事亨通。再說個人利益吧,人人都幻想捕獲每一點好處,最終,往往爭得面紅耳赤。還有那些尊貴富足的職位,幾乎任何人都想撈取。很遺憾,這些東西都屬于“緊缺之物”,總會引發(fā)激烈的競爭??峙履軤幍揭话?,就是“上上大吉”了。如果盼望十全十美,那豈不是太貪心,也太不現(xiàn)實了?
譬如一個美女,往往會有排成長隊的追求者;一項工程,會有數(shù)家公司競標(biāo);一個好的職位,會有數(shù)人盯著,個個志在必得。倘若有人稱心如意了,那么,就意味著競爭對手會傷心失意。其實,誰也做不到天下無敵,百戰(zhàn)百勝。這一次,可能你大勝而回;下一回,說不定就會鎩羽而歸,這才是世間常態(tài)。所謂事事得意,處處稱心,只能算癡人說夢吧。
再換個角度說,你在官場得意了,就別再想著發(fā)財?shù)氖?在商界發(fā)達(dá)了,就別去打做官的算盤;你想在學(xué)問上搞點名堂,就要遠(yuǎn)離燈紅酒綠之所;想“數(shù)錢數(shù)得手指疼”,就不能“睡覺睡到自然醒”??峙?,天下諸事,皆可以此類推。
有得有失,好處不會都落到一人身上;有福有禍,造物主不會僅讓一人稱心。南朝《殷蕓小說·吳蜀人》一文記載道:“有客相從,各言所志?;蛟笧閾P州刺史,或愿多資財,或愿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這種典型人物,過去有,現(xiàn)在也有,最后結(jié)局都是一樣的,只能自取其辱,貽笑大方。
平心而論,“萬事只求半稱心”,似乎有些保守,不那么鼓舞人心。其實,這正是睿智求實的表現(xiàn),是保全自己的妙法。哲人說,欲望過度是煩惱的根源,欲望越大,煩惱就越多。那么,如果按照“半稱心”的標(biāo)準(zhǔn),給欲望打個五折,放棄事事必爭、錙銖必較的處世態(tài)度,會不會減少各種煩惱,增加幸福指數(shù)呢?恰如德國哲學(xué)家尼采所言:“別在平野上停留,也別去爬得太高。打從半高處觀看,世界顯得最美好?!?/p>
(選自《河北日報》2018年6月29日,有刪改)
賞析
什么是“半稱心”呢?文章開篇引用對聯(lián),簡要解讀,呼應(yīng)標(biāo)題。其實,標(biāo)題即為作者觀點。追求“半稱心”的狀態(tài),這個命題自古有之。只是很多人抱著“追求完美”之心,而忽略了這種為人之道。文中,作者圍繞“半稱心”舉了大量例子,論據(jù)典型,論證有力。其實,“半稱心”也折射出舍與得的辯證關(guān)系。只有舍,才能得。作者采用對比論證來論述這種關(guān)系,進(jìn)一步強調(diào)了“半稱心”所包含的哲學(xué)思想,發(fā)人深省。追求“全稱心”不太現(xiàn)實,安于“半稱心”更具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