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雁飛
五年的留學生活,帶給我的,或者并不是簡單的“成長”兩字可以概述。
多年的異國生活,讓人早已適應(yīng)了一個人的旅途。凌晨的歸國航班,獨自一人走下飛機,抬頭四顧,北京的夜晚依舊如記憶中那般模樣,然而耳邊的凜冽寒風,讓我不自禁想起2014年的那個冬天—一個決定,開啟了改變我一生的留學之路。
“兩季”交替 馬來西亞高溫初體驗
我在2014年只身來到馬來西亞,開啟了為期五年的求學征程。新的旅途新的國家,總是讓人產(chǎn)生向往之情,回憶起飛機落地之時、初次踏上馬來西亞土地迎面而來的濕熱空氣,那種新鮮的感受還歷歷在目。
馬來西亞曾經(jīng)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崛起之國,它于1957年脫離英國海外殖民地身份,并在1963年宣布獨立。馬來西亞屬于多民族國家,它由馬來亞、沙巴、砂拉越與新加坡共同組成。馬來西亞的種族構(gòu)成也十分復雜,其人口主要由馬來人、華人、印度人三大部分構(gòu)成。
提到馬來西亞的民族,便繞不開馬來西亞的華人。自1840年以來,就陸續(xù)有華人遷移到這片土地。由于動亂,老一輩的華人被迫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來到了馬來西亞,他們扎根在這里,結(jié)婚、生子、成家、拼搏……一代又一代地生活、繁衍,構(gòu)成了現(xiàn)在的馬來西亞華人圈。和馬來文化、印度文化一起,交織起馬來西亞當今的多元文 化。
馬來西亞有著顯著的人種劃分,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聚集地,它們分布在不同的街頭、巷道,以及各式各樣的店鋪中,人們說著迥然不同的語言,售賣著各具特色的服裝,有伊斯蘭長裙長袍,有印尼傳統(tǒng)紗籠,還有印度裹裙和寬松窄腳褲,也有具有現(xiàn)代特征的襯衫、短褲,等等。
除了多元化的種族文化之外,馬來西亞和中國氣候環(huán)境的差異,也是我來到這里不得不面臨的一個挑戰(zhàn)。我自小生長在北方,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北方大漢。對我而言,一年四季中最難熬的就是夏季,那種潮濕悶熱的天氣總是讓我十分難受??赡苷娴氖桥率裁磥硎裁矗瑏淼今R來西亞之后,這里炎熱的熱帶雨林氣候橫行,人們很難在白天進行戶外運動,長此以往,這里常年濕熱的環(huán)境竟然使我有些想念國內(nèi)的寒風與冰雪。
“享受”當?shù)氐囊率匙⌒信c異國風光
回想起我初到馬來西亞時候的感受,就不得不提到我的學校。因為就讀的學校遠離城市,我得以見識到成片的森林,它們郁郁蔥蔥,層層疊疊環(huán)繞著學校與城鎮(zhèn)。這里并沒有高聳林立的現(xiàn)代建筑,也沒有曲折環(huán)繞的立交橋,而是處處散發(fā)著自然的氣息,給人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然而美麗的異國風光并不能緩解我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來到這里的第一年,我經(jīng)常會在深夜里想家,想要回家。
對于留學生來說,嘗試去適應(yīng)當?shù)氐纳钍且粋€必然也是必須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在日常生活中漸漸適應(yīng)了這里濕熱的氣候,像當?shù)厝艘粯哟┲鳷恤衫與短褲,腳蹬涼鞋或人字拖,走在路上可以完美“臥底”在當?shù)厝巳褐?。但是如果要在室?nèi)上課的話,我還需要隨身帶一件外套,因為在馬來西亞的當?shù)厣钣幸粋€獨到之處,室內(nèi)13℃,室外30℃,在室內(nèi),冷風總是不要錢似的吹。
除了穿衣問題外,對于留學生而言,適應(yīng)這里的飲食文化也頗為艱難。馬來食物偏向辛辣、油膩,就算是當?shù)氐娜A人老板賣的食物也是偏閩南、廣東口味,這些讓我這個吃慣了大蔥、大蒜的北方人很不適應(yīng)。于是不得已,我只能經(jīng)常去一些東北華人開的店鋪覓食,這也導致了我在吃上的開銷大大增 加。
作為一個留學生,旅行也是留學生涯中領(lǐng)略當?shù)匚幕囊粋€重要途徑。在異國的旅途中,我們會感受到文化的差異,體會各地的風土人情,進而更加充實自己,豐富人生閱歷。隨著留學的時間越來越長,我也漸漸地在馬國的各地,留下了越來越多的足跡。
五年時間,對于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然而,從19歲到24歲,卻是我最寶貴的一段青春。在馬來西亞的生活就如同一場奇妙旅行,有些事情匆匆經(jīng)歷,有些事情記憶猶新。我曾經(jīng)見識過仙本碧藍深邃大海深處的美麗風光,也曾經(jīng)用腳步丈量鄭和下西洋時在馬六甲海峽留下的足跡,也手捧過蘭卡威海灘上晶瑩、細小、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的的砂礫,還踏足過高山之上云霧繚繞的云頂賭場。
細細數(shù)來,馬國的風景名勝,我仍然有很多處沒有去過,可惜,有的景色現(xiàn)在不看,可能一輩子也看不到了。
“瀟灑”過后的打工生活
隨著旅行次數(shù)增加,我開闊了眼界,豐富了閱歷,然而隨之帶來的后果就是我的生活費開始大幅度變少。當然,馬來西亞相比起國內(nèi)的高消費水平也是我意料之外的一個原因,再加上我在高中時期養(yǎng)成的消費習慣,久而久之,為了維持日常開銷,我不得不將打工和兼職提上日程。
其實對于每個留學生而言,或多或少都面臨過囊中羞澀的尷尬情況,這個時候最常見的選擇就是去打零工賺點外快了。我曾經(jīng)在一家茶餐廳打過工,餐廳的老板是第三代華僑,在工作之余,他經(jīng)常對我提起華人在馬來西亞崛起的風霜歷程。馬來西亞排華、抵制華語教育、民族矛盾、不平等的法令、二等公民等字眼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老板的故事里,這些也都是馬來華人真切經(jīng)歷過的歷史,但是,即使是面對不公的待遇、受限的環(huán)境,他們?nèi)匀粷u漸在這片土地上頑強地扎下了根,在并不廣袤的馬來西亞爭取到了一席之 地。
在打工時,我時常能感覺出老板對現(xiàn)在生意狀態(tài)的不滿,他想要把店開的更大,做得更好。我想,這大概是這里華人的共性:刻苦耐勞、奮發(fā)圖強。這些華人骨子里刻下的基因使得他們比起其他民族擁有了更多的財富,但這也無形中造成了民族間的矛盾,華人在異國他鄉(xiāng)總是受到排擠,甚至不公正的待遇,因此他們更懂得團結(jié)的道理,這或許就是為何在世界各地,都有華人城、唐人街的原因吧。
也正因為此,這段打工經(jīng)歷帶給我的觸動很大,特別是當面對華人與馬來之間的關(guān)系時的那種復雜心情,讓人難以釋懷。
學習才是留學“主格調(diào)”
然而不管如何,生活仍要繼續(xù)下去??粗磉叺娜嗣γβ德底咦咄M?,我仿佛又回到了當初:一個人上課,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自習。其實留學的這條道路,本來就是一條孤獨的路,因為同學大多都來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未來他們也會分別前往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國家,我們之間的相處,也注定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小段交集,如曇花一現(xiàn),不管是好的壞的終將成為過去。
因為每個人的課程不同,學習進度也各有差異,這使我有種錯覺:我在每個學期里的每一門課仿佛都是面對著不同的面孔,而我在來到馬來西亞的第一年就認識并且現(xiàn)在還可以一起上課讀書的朋友幾乎不存在 了。
我在這里認識了很多朋友,其中當?shù)氐鸟R來西亞華人讓我印象尤為深刻,我身旁的馬來西亞華人同學很多人從小就學習、掌握、使用著三門語言—中文、英文、馬來文,他們學習成績都十分優(yōu)秀,并且學習努力、刻苦、從不放棄,生活態(tài)度積極向上,對身為外國人的我也十分友善,直到今天我仍然與他們中的很多人,通過wechat保持聯(lián) 系。
回不了家的“年滋味”
我在馬來西亞度過了一年又一年,雖然每年都會抽出幾個星期的時間回國探親,但是大部分時候,我的生活都是與國內(nèi)脫軌的狀態(tài)。2018年的冬天,等我收到一位老朋友從遠方遙寄春節(jié)祝福時,才驚覺新的一年,又是春節(jié)將至了。
細數(shù)我在馬國度過的春節(jié),已經(jīng)有四個了。雖然每逢華人新年,學校都會給放一個星期的假,但是每逢這個時候,都會有一大堆事情牽絆住我回家的腳步,例如沒完成的論文、即將到來的演講、擁堵不堪的春運、價格高昂的機票,還有好多零零碎碎雜七雜八的事情。
然而在馬國檳城度過的中國新年,卻讓我印象深刻。檳城的建筑風格更貼近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上海外灘老建筑,在那里我見識到了海外春節(jié)盛大繁榮的熱鬧景象,爆竹、燈籠、舞獅、春聯(lián)、水餃……每個在國內(nèi)有的傳統(tǒng)新年元素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在經(jīng)歷過這一場熟悉卻又令人懷念的盛大典禮之后,我感慨道,相比國內(nèi)近幾年來寡淡的年味,這些海外華胞更加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延續(xù)。
而每到這個時候,我也會在心中告訴自己:舊的一年結(jié)束了,不管遇到什么挫折,新的一年我都要堅定的走下去。不過今年,我大概可以回家過年了。但過年回家的好消息并沒有沖淡我對家鄉(xiāng)的想念,我的心思隨著畢業(yè)的臨近反而越來越急切起來。想到父母在電話里問起過我畢業(yè)后的打算,我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畢業(yè)回國吧。意料之中的,我等來的不是父母關(guān)于為什么回國不留在這里的詢問,而只是一句簡簡單單的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