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
在越來越多中國學子走出去留學的今天,也有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選擇來到古老神秘的中國,完成學業(yè)。
倘若深究“留學生”這個詞的來源,不難發(fā)現(xiàn)它來自于唐朝,在當時特指從日本到大唐學習的人。而在今天,“留學生”的定義已經不再只是日本的學生,指涉范圍而是放寬到了全球。在改革開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國已經超過亞洲其他國家,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
中國的來華留學生教育,開始于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二年。1950年,我國接收了來自東歐的首批來華留學生,進入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專修班學習。之后,中國在經濟領域、科學與技術領域以及文化領域等迅速發(fā)展,古老的文化與先進的科技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子。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來華留學生數(shù)量在1200人左右,而如今這個數(shù)字,已經增加到近50萬人,中國也逐漸成為熱門留學國家。
“一帶一路”:
文化教育交流的新契機
隨著來華留學人數(shù)日益增加,我國也出臺了一系列來華留學生管理的政策。從1989年出臺的《關于招收自費來華留學生的有關規(guī)定》,到2010年的《留學中國計劃》,再到2016年《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2017年的《學校招收和培養(yǎng)國際學生管理辦法》,我國對于高校國際化發(fā)展,來華留學生的培養(yǎng)考核體系日趨完善。
改革開放前,來華留學生主要為獲得了獎學金的學生,而到了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開始招收自費留學生。這一政策讓更多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留學生有機會來到中國學習,同時,也為中文的傳播與文化交流拓寬了道路。來華留學成為一架連接外界的橋梁,讓新中國與世界的互動逐漸密切起來。
1990年前后,我國開展來華留學工作的主要目標轉移為吸引國外優(yōu)秀人才、服務外交的同時,促進我國政治經濟的發(fā)展。
教育部在2010年發(fā)布的《留學中國計劃》中表示:“到2020年,全年在內地高校及中小學校就讀的外國留學人員達到50萬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留學生達到15萬人?!比缃襁@個計劃正在逐步實現(xiàn)。
根據(jù)教育部的統(tǒng)計,2017年,共有來自全球204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8.92萬留學生分布在我國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935所高校進行學習,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2016、2017年連續(xù)兩年增長速度超過10%。其中,排名靠前的生源國分別為韓國、泰國、巴基斯坦、美國、印度、俄羅斯等。2015年后,在政策帶領下,越來越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來到中國學習。2017年時,他們已經占到來華留學生總數(shù)的64.85%,增幅為11.58%,高于各國的平均增長速度。
近年來,來華留學人數(shù)增長最快的幾個生源國分別為泰國、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在印度,留學中國的學生數(shù)已經超過留學英國的學生數(shù),來華留學逐漸成為新潮流,留學生在中國學習的專業(yè)也逐漸涉及到計算機、工程等理工類專業(yè)。
在《留學》之前的采訪中,來自哈薩克斯坦的留學生熱貝卡之前的專業(yè)是翻譯,她能說俄語、英語、德語等幾門語言。本來準備去捷克留學的她,在因為家庭原因未能成行后,選擇開始學習中文,并于2014年在中央民族大學開始本科學習。
在2016年,約有21萬國際學生在中國接受學歷教育,而不只是學習語言課程。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海外學生來到中國學習,不僅是出于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學習中文,更是為了取得學歷、學位,而和中國學生一起學習專業(yè)課程。2017年,來華留學生中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約有7.58萬人,與2016年相比增加了18.62%,按這個速度,2020年將可以順利達到15萬人。
來華留學的學歷生增多也與高校開設英語授課專業(yè)有關。以北京大學為例,目前本科階段開設的英語授課覆蓋面廣,涉及到歷史系、物理系、光華管理學院等多個不同專業(yè)院系,英語授課相應的考試和論文都可以用英語完成,這在一部分上緩解了學生專業(yè)學習的壓力,也推動了高校英語授課水平的進步和學校國際化的發(fā)展。
如今的高校中,來華學生不再只聚集在漢語相關專業(yè)中,不少留學生,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越南等國的學生,愿意選擇經濟相關或城市建設相關的專業(yè)。留學生進入課堂對于中國學生也是一種鼓勵。不同國家的留學生帶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與專業(yè)知識來到課堂,也為老師和其他同學接觸國際環(huán)境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孔子學院:
打開國外學生留學中國的大門
現(xiàn)在在中國學習中文或者其他專業(yè)的學生,很大一部分來自他們國家當?shù)氐目鬃訉W 院。
2004年,全球第一所海外孔子學院在今天的韓國首爾正式掛牌。根據(jù)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公布的數(shù)據(jù),截至2016年12月,我國在全球五大洲的140個國家和地區(qū)設立了共511所孔子學院,開設了1073個孔子課堂,推動著中國文化的傳播與推廣。截至2017年2月,中國共有2522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涉及英國、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34個國家,785所中方高校加961所外方高校,共1746所高校。
這些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和中外合辦學校,是很多海外學子留學中國的第一步。
西田聰是一名來自日本京都的留學生。 高中開始,西田聰就努力學習漢語,2010年,還未高中畢業(yè)的他參加了孔子學院主辦的第三屆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大賽,并獲得了第三名的成績,這也為他贏得了來華留學的獎學金。于是在2012年,他來到中國,在北京語言大學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yè)。
來自莫桑比克的留學生馬可在談起自己來中國留學的過程時,總會從武術和孔子學院說起。年幼時,他就看過中國的動作電影,影片中瀟灑利落的招式吸引著遠在南非的他,于是他開始到馬普托(莫桑比克首都)的孔子學院學習中文。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他接觸到了更多的中國文化。在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孔子學院的中國老師看出了他對武術的追求以及對中文的熱愛,建議他到中國留學,更加深入直接地學習。
在孔子學院老師的幫助下,馬可通過了漢語水平考試(HSK),順利地申請到了一所大學的獎學金,并于2016年開始來到中國學習漢語專業(yè)。進入學校后他參加了學校的武術社團,開始在專業(yè)老師的指導下系統(tǒng)地學習武術。如今,他可以說一口流利標準的漢語,在2018年中國大學生武術套路錦標賽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績。
獎學金助力來華“留學夢”
瑞欣是來自阿富汗喀布爾(阿富汗首都)大學中文系的學生,留學中國對于她來說,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她生活的家庭和文化中,女孩子獨自留學海外是很難得到理解與支持的。考到喀布爾大學后,喀布爾大學孔子學院的中文老師向她介紹了申請中國大學的方法,并向她介紹了孔子學院獎學金(CIS),她的留學夢又重燃希望。在向家人表達了她對中國的向往與申請孔子學院獎學金的想法后,瑞欣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家里人表示,如果可以得到孔子學院獎學金,他們愿意相信瑞欣可以學好中文,也愿意讓瑞欣到中國學習。
2015年,瑞欣和其他阿富汗同學一起,帶著孔子學院獎學金來到中國一所大學的南亞師資班,開始學習中文。瑞欣所在班級學習的課程和中文系的中國同學一樣,從《現(xiàn)代漢語》到《古代漢語》,從唐詩宋詞到老舍巴金,學習中文專業(yè)的留學生需要不斷努力,一級級通過漢語水平考試(HSK),保證可以順利拿到獎學金,獎學金對他們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動力。2019年瑞欣就要畢業(yè)了,她表示,她已經習慣了中國的生活,有機會的話希望留在中國學習,申請中國南方的城市,比如上?;蛘吆贾?,繼續(xù)攻讀碩士學位。
瑞欣申請到的孔子學院獎學金是由孔子學院總部,即國家漢辦設立的,資助外國學生到中國高學攻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學位,或學習漢語言文學、中國歷史、中國哲學等專業(yè)的獎學金。它包括了學生學習期間的所有學費,以及生活費、住宿費、保險費等,讓學生基本可以沒有經濟負擔地學習。除了孔子學院獎學金外,還有中國政府獎學金(CSC)、地方政府獎學金、學校獎學金、企業(yè)獎學金和其他獎學金,共六種獎學金鼓勵國際學生來華留學。
目前最受海外學生關注的是中國政府獎學金,數(shù)額高,要求也高。根據(jù)國家留學基金委公布的數(shù)據(jù),目前全國共有289所大學承擔了中國政府獎學金生的培養(yǎng)任務。獎學金涉及的學科門類包括理學、工學、農學、醫(yī)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歷史學、文學、哲學等。
除了以上獎學金外,為加強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吸引其優(yōu)秀學生來華學習,部分高校,如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特別設立了“一帶一路”獎學金給攻讀學位的留學生。這個獎學金的設立也照顧到了英語授課的留學生,為想要到中國學習的學生創(chuàng)造了更好的條件。
2014年,英國留學生米樂通過Generation UK(英國未來計劃)申請到了獎學金,來到中國。這個計劃是2013年由英國文化教育協(xié)會正式啟動的人才交流計劃,用于鼓勵和幫助更多年輕人出國留學、實習,以增加經驗,拓寬視野,提升個人就業(yè)競爭力。米樂說,英國學生不需要向中國的高校遞交申請,直接在英國文化教育的官網申請就可以,這樣英國的學生可以更加方便申請中國學校,來到中國學習。
改革開放四十年教育的發(fā)展,不只是越來越多中國學子出國留學,也有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將目標放到中國,選擇在中國深造。國內高校在改革開放的大勢下,也紛紛加速推進學校國際化的發(fā)展,重視起留學生的招生與培養(yǎng)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