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明
日前看到一條微博,說的是2018年12月12日,南京醫(yī)科大學的學生們正在教室里上課,一只貓突然闖了進來。這只貓居然如入無人之境,挨個從學生們的課桌上走過,眼神堅定,步伐從容,宛若巡視。再看學生們,沒有哄笑,沒有喧嘩,沒有炸堂,沒有呵斥與驅(qū)打,老師還在上著課,學生們安靜地看著那只貓從自己面前邁著優(yōu)雅的貓步走到別人面前,一直到它安靜地輕輕地離開。事后有學生稱,這只貓出去之后又闖進了另外的教室,儼然是只嚴格的“喵老師”在巡課。
聯(lián)想到之前在網(wǎng)上廣為流傳的北大的“學術(shù)貓”、南大的“大黃”、福州大學的“體力狗”,還有在某所高校教室里上課的“貓博士”,這些年在大學校園里,網(wǎng)紅流浪貓狗并不是第一次聽說和看見,這些暖暖的愛稱,足以表明學生們對這些自然界生靈的珍惜和喜愛,也讓我們體會到了這些高等學府里濃濃的溫馨的人文情懷。
這種事如果是發(fā)生在早些年,甚或現(xiàn)在的某些學校,某些正襟危坐、不茍言笑、嚴謹正統(tǒng)的老師早就惱羞成怒地發(fā)一聲喊,攆出去!于是,書本、盒子、包子、尺子、鞋子、掃帚一起上陣,狂轟濫炸、圍追堵截之后,貓狗們陣陣慘叫,滿身傷痕,奪路而逃。再看教室里,必定像大戰(zhàn)之后,一片狼藉一團糟。
就在年中,有學生爆出,某名牌政法大學連夜捕殺校園流浪貓、流浪狗,原因竟然是為了應付教學評估小組人員的檢查。其實,該政法大學也有貓委會這樣的社團組織,他們專門致力于流量貓的救助、治療和為其尋找領(lǐng)養(yǎng)家庭。然而,一邊是學生們的努力救助,一邊卻被該校相關(guān)部門的臨時魯莽決定(突擊撲殺)所踐踏。
兩廂一對比,就比出來了一個人文精神與校園文化的問題。
說到這個話題,常常會聽到一種論調(diào),不就是一只狗嘛,有那么重要嗎?值得如此大驚小怪嗎?其實不單純是一只狗一只貓的問題,這是一個如何對待生命的問題。對待動物的態(tài)度其實也是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是對待自然萬物的態(tài)度。敬天惜物,萬物生而平等,是一種普世的自然準則,哪怕它是一只蒼蠅老鼠。自然中,動物本無所謂好壞,只是因為人類習慣于依照動物對人類生活的好壞影響,才把它們分成了有益與有害。
以前在北極,當人昏倒的時候,北極熊會靠近給人取暖,但在人類利用它們的善良而瘋狂、頻繁地去掠奪他們的皮肉后,它們也開始攻擊人類。英國某媒體曾列出男人不靠譜的十大跡象,“厭惡小動物”就是其中之一,因為人們認為喜歡小動物是一個人善良、付出、責任、有愛心的表現(xiàn),反之則可能意味著冷酷、殘忍、不負責任。
大學是一個傳播文化的地方,大學校園里尤其應該充盈一種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如果一所大學簡單粗暴、理直氣壯、大張旗鼓地去捕殺流浪貓狗,其行為無疑是給學生傳播了一種反人文精神的人類至上文化。
我們是與動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即便是流浪貓流浪狗也擁有活下去的權(quán)利。
當然絕對不是支持把校園變成流浪貓狗的公益喂養(yǎng)場所。校園里的貓狗多了,肯定會帶來相應的一些負面影響。但是無論如何,只要我們抱著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人文情懷,就一定會處理好這其中的關(guān)系。比如在江蘇大學就有一群學生,他們在校園里給流浪貓狗做登記,專人分片喂食,然后還會給貓狗們注射疫苗、找人收養(yǎng),學生們自己籌集資金,學校也會出一部分資金,努力讓校園里的流浪貓狗和師生和諧相處。
我們的高校應該引導、教育我們的學生珍愛生命、善待生命、保護生命,這是一種人文情懷的教育和熏染,是一種高尚的修養(yǎng)。從高等學府里出來的學生應該具備溫暖、善良、悲憫、博愛的人文情懷,而不是粗俗、無禮、殘忍、殘暴的暴徒精神。
只有善待生命,才能善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