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鴻煒
[摘 要]文化沖突是“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特別是在逆全球化過程中出現(xiàn)了文化迷茫、文化糾結和文化困惑,會與“一帶一路”的實施產生激烈的碰撞和沖突。相對于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人文交流不是一種強勢文化,而是避開文化輸出和文化侵略的柔性文化,持久性和穩(wěn)定性更強,具備價值彈性多元、方式靈活多樣、中立公正等優(yōu)勢,有助于紓解人們的心理糾結和文化困惑,在沿線國家形成真正的文化認同,促進“一帶一路”國家民心相通。非政府組織人文交流形成的文化認同既能呼喚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化自覺,也能為“一帶一路”跨文化沖突建立緩沖地帶。為破解當前政府人文交流的困境,轉變認知、減少矛盾,需要通過非政府組織人文交流合作加強沿線國家共建“一帶一路”,找到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最大公約數(shù),從而為“一帶一路”行穩(wěn)致遠提供堅實的民意基礎和社會保障。當前,“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思路需要從政府向非政府組織轉變,積極培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政府組織發(fā)展;大力開展“一帶一路”非政府組織人文交流活動;發(fā)揮孔子學院作為“一帶一路”非政府組織人文交流平臺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非政府組織;“一帶一路”建設;人文交流
[中圖分類號]F1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9)02-0092-05
“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在和平發(fā)展旗幟下提出的國際合作新模式,也是中國以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為原則、旨在沿線國家互利共贏、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探索。共建“一帶一路”符合沿線國家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一美好愿景的實現(xiàn)取決于共建“一帶一路”各項具體的政策、制度、方案乃至項目扎實有效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1],與沿線國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尤其強調,在官方人文交流之外,要“加強沿線國家民間組織的交流合作,重點面向基層民眾,廣泛開展各類公益慈善活動”[2]。加強非政府組織參與,才能為“一帶一路”行穩(wěn)致遠提供堅實的民意基礎和社會保障。因此,加強對非政府組織參與“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研究,是當前亟待解決的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
一、文化沖突是“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
“一帶一路”建設提出以來,得到了國際社會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的高度認同。截至2017年8月17日,與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xié)議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已達69個,一系列部門間合作協(xié)議覆蓋“五通”各領域[3]。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政治制度、歷史文化千差萬別,文化差異性十分顯著。從世界文明的和宗教文化的分布來看,“一帶一路”涵蓋了基督教文化圈、佛教文化圈和伊斯蘭教文化圈,細分則包含儒家文化、印度教文化、天主教文化,東正教文化,新教文化、伊斯蘭遜尼派文化和什葉派文化等分支[4]?!耙粠б宦贰苯ㄔO難免會遇到文化差異、文化對峙甚至文化沖突,以及沿線國家對戰(zhàn)略、制度、投資、貿易往來等方面容易產生文化層面的質疑。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一方面國家間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元化格局逐漸形成,和平發(fā)展大勢不可阻擋。另一方面全球化發(fā)展的過程中也產生一系列負面效應。近年來,西方國家反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思潮抬頭,例如英國公投“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tǒng)、美國退出TPP、美國退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意大利修憲公投失敗等“黑天鵝事件”,一些國家和地區(qū)民粹主義、狹隘民族主義、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出現(xiàn)愈演愈烈之勢,“關閉邊界、控制移民和貿易保護”等逆全球化呼聲高漲。逆全球化思潮的背后,是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文化迷茫、文化糾結和文化困惑,其負面影響會迅速波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一帶一路”實施產生激烈的碰撞和沖突。
六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在中國的積極推動和沿線國家的廣泛參與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國際上存在一些反對的聲音。例如,印度一再拒絕參加“一帶一路”,這主要源于中巴經濟走廊經過具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qū)[5],加上長期以來的大國威脅論和地緣政治因素,造成印度敵視和反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再如,日本對“一帶一路”情緒非常復雜,既有對中國崛起的失衡心理,也有自嘆不如的無奈,始終對“一帶一路”保持警惕、質疑和觀望態(tài)度,唱衰中國。從跨文化治理的角度看,這些問題的背后都能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間的文化沖突,阻礙了共建“一帶一路”的順利實施。如何破解當前政府人文交流的困境,轉變認知、減少矛盾,就需要通過非政府組織人文交流合作加強沿線國家共建“一帶一路”,找到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最大公約數(shù),將對沿線國家和地區(qū)乃至全球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拔拿鳑]有高下、優(yōu)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是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盵6]要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和特殊性、促進文化多元化和多樣化發(fā)展,“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促進沿線各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和開放包容。當前,僅僅靠以往政府組織的人文交流遠遠不夠,還必須加強非政府組織人文交流。
二、非政府組織參與“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具有獨特優(yōu)勢
一般而言,人文交流包括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本質上都屬于文化交流的范疇。人文交流是文化領域中相關內容的傳播、交流與溝通,在政府和民間雙重推動下,以塑造文化認同、促進文化融合為目標,增進國家間人們的相互理解與支持[7],是除政治合作、經濟合作之外增進國家間人民相互了解、友誼與合作的第三支柱。與政治、經濟等層面的交流相比,人文交流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廣泛性和持久性等特征,它比政治交流更能深入民心,比經貿交流影響更久遠,是人們連接心靈和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國家間增進理解與信任的橋梁[8]。在跨文化治理中,除國家、政府和企業(yè)之外,非政府組織也是重要的治理主體。非政府組織是指不以營利為目的、致力于公益或公益事業(yè)的民間組織,具有非政府性、非營利性、志愿性、自治性等特征。從規(guī)模上看,非政府組織既包括國際紅十字會、國際奧委會、綠色和平組織等大規(guī)模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也包括論壇、協(xié)會、學會、聯(lián)合會、網(wǎng)絡機構等小規(guī)模的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群團改革的背景下,那些避開政府支持的非政府層面,例如掛靠在政府部門之下的作協(xié)、電影家協(xié)會、也屬于本文非政府組織的范疇。
與政府組織相比,非政府組織在“一帶一路”人文交流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政府組織是自上而下的科層制組織結構,其文化交流活動往往是通過強力干預和控制手段實現(xiàn)的,帶有強烈的政治性和官方色彩。在“一帶一路”人文交流過程中,單向、強勢的政府人文交流容易造成文化侵略的嫌疑,這種人文交流在合作初期可能效果明顯,但是長期、深入地人文交流活動效果往往并不理想,難以形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真正的文化認同,甚至會引起沿線國家和人民的反感。非政府組織人文交流的優(yōu)勢表現(xiàn)在:首先,非政府組織價值彈性多元。非政府組織具有非政府性和營利性特征,價值觀趨于彈性化和多元化,不追求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容易避免國家之間的利益對抗和市場逐利行為[9],其組織靈活性、自律性和實用性更強。而人文交流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接受過程,這與非政府組織的宗旨與目標是契合的;其次,非政府組織交流方式靈活多樣,機動性強、反應靈敏,方式靈活多樣,以非正式的、溫和的方式,為普通民眾提供文化交流服務;再次,非政府組織中立公正,不具有強力機構和強制手段,受政治制度和國家政策的影響很小,能夠致力于公益事業(yè)而避免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促進社會文化資源在沿線國家公正合理分配,為“一帶一路”文化治理提供“潤滑劑”。因此,非政府組織人文交流則具有柔性機制和軟治理功能,使非政府組織在國際上擁有廣泛號召力和巨大影響力[10]。能夠弱化國家(政府)人文交流和文化宣傳的政治色彩,避免強勢文化侵略和單向的文化輸出,消除民眾的抵觸情緒。例如,中國孔子學院等,以傳播漢語和中國文化為己任,廣泛開展對外人文交流活動,成為提高國家“軟實力”的文化品牌。因而,非政府組織人文交流是實現(xiàn)“親誠惠容”和民心相通的戰(zhàn)略補充,能夠有效地規(guī)避因簡單、單一政府間國際組織主導的主流文化輸出對其沿線國家人民對外來文化侵略的誤讀風險。因此,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不能以強制的方式走出,需要發(fā)揮非政治組織在“一帶一路”人文交流中的優(yōu)勢作用,積極推進“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思路向非政府組織轉變。
三、非政府組織參與“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原理
非政府組織參與“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原理就是文化認同,這也是非政府組織所具備人文交流優(yōu)勢的根本原因?!耙粠б宦贰比宋慕涣骶褪且獙崿F(xiàn)沿線國家和民眾的人心相通和心心相印,即文化互聯(lián)互通和心靈互聯(lián)互通。非政府組織人文交流是避開文化輸出和文化侵略的柔性文化,持久性和穩(wěn)定性更強,有助于紓解人們的心理糾結和文化困惑,真正實現(xiàn)“一帶一路”國家和民眾的文化認同和民心相通,化解文化沖突,走向文化融合。
(一)非政府組織人文交流形成的文化認同呼喚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生活在一定社會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fā)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制,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它化[11]?!拔幕杂X”的目的即“自知之明”是指“文化主體性”,是對現(xiàn)代化的“自主的適應”。儒家思想主張“和而不同”、多元包容的文化交流態(tài)度,表現(xiàn)為: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即平等與尊重,與人交往時要設身處地考慮他人的需求和處境,即“推己及人”;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惻隱之心和同情之心,即使對自己而言對方完全沒有價值,就要把對方當人。
非政府組織將他人的福祉作為自身的追求,這種人文交流形成的文化認同呼喚著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化自覺,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尊重“他者”意愿,體諒“他者”處境,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他者”,用民主平等的方式使對方感覺到尊重。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以下簡稱“國際紅十字會”)作為國際人道主義的一面旗幟,跨越國界、種族、民族和宗教信仰,長期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安全與人道工作。國際紅十字覆蓋190個國家,1 600萬名志愿者,為沖突與動亂下的人們提供了中立、公正和獨立的人道援助和精神關懷,為平衡國際競爭和維護地區(qū)穩(wěn)定、營造“一帶一路”有利發(fā)展環(huán)境做出了重大努力和貢獻 [13]。2016年,國際紅十字會為敘利亞1 000多萬民眾提供生活物資,幫助阿富汗35.9萬鄉(xiāng)村居民提供飲用水,協(xié)助阿富汗政府軍監(jiān)督敵對行為,防止反國際人道主義勢力進行破壞活動。以紅十字會為代表的非政府組織遵循人文精神和人道主義,通過較強的自主性和適應性,讓所有的文明以一個更加理性與溫和的態(tài)度與其他文明互動,以“達而達人”的利他精神,促進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對話以及相互欣賞、相互尊重來形成文化認同和文化融合,化解“一帶一路”不同文明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二)非政府組織人文交流形成的文化認同為“一帶一路”跨文化沖突建立緩沖地帶
為保證“一帶一路”戰(zhàn)略在沿線國家的順利推進,需要非政府組織的廣泛和深入?yún)⑴c,以更加“親誠惠融”的方式,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的文化認同,為“一帶一路”沿線跨文化沖突建立一個緩沖地帶,規(guī)避文化沖突帶來的風險。例如,2003年成立的“和平之旅”是一個專門從事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以“保護人類共同文化遺產、促進國際社會和平發(fā)展”為宗旨,已經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之一[14]?!昂推街谩毕群笈c17個國家首腦的個人基金會和研究中心簽訂了合作協(xié)議,國際知名高校和藝術院校授予70 多名中國藝術家以“藝術科學院院士”、“功勛藝術家”、“特聘教授”以及“和平大使”等榮譽稱號。連續(xù)4年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期間舉辦由上合組織成員國及世界其他國家藝術家參與的大型主題畫展,推動了上合組織框架內人文合作。以國際和平為主題的“國際和平藝術家作品展”系列活動已成為和平之旅文化交流中心的重要品牌[13]。和平之旅在上合組織框架內的民間人文交流與合作,增進了我國同其他成員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傳統(tǒng)友誼,鞏固了“一帶一路”發(fā)展的民意和社會基礎。近年來,“和平之旅”先后組織藝術家代表團訪問南亞、東南亞中亞等地,舉辦了一系列大型國際藝術交流活動,藝術家在世界各地實地體驗與寫生,以繪畫藝術表達了世界人民對和平與發(fā)展的美好向往,以平等、友好、互動的方式進行文化藝術等領域人文交流、促進溝通合作、增進友誼,弘揚絲綢之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精神,更加順暢地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民眾中形成文化認同,為“一帶一路”沿線文化沖突建立了一個緩沖地帶,避開中國對沿線國家的文化侵略嫌疑,更增強了沿線國家的相互了解、促進共識,促進了世界各國的繁榮發(fā)展與文明融合,成為各國人民心靈溝通的橋梁,為沿線國家搭建了促進溝通與合作的平臺。因此,非政府組織人文交流形成的文化認同,有利于打造“一帶一路”沿線多元文化共生的治理格局,為沿線國家的合作共贏奠定基礎,從促成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用民心相通帶動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為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非政府組織參與“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政策建議
基于“一帶一路”沿線亟待解決文化沖突,促進沿線國家和民眾文化認同的現(xiàn)實需求,立足以往以政府官方人文交流的教訓,本文認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思路需要從政府向非政府組織轉變,具體政策建議如下:
(一)積極培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政府組織發(fā)展
首先,中國存在大量的官辦非政府組織,要合理劃分政社關系,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職能劃分需要進行頂層設計,做出周密安排。政府在制定宏觀政策制度上掌舵,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部署、統(tǒng)一指導,在具體落實方面要放手交給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在政策資金上加大扶持力度,鼓勵非政府組織在人文交流領域先試先行。2011年成立的“免費午餐基金公募計劃”,為中國貧困學童提供免費午餐。隨后積極聯(lián)合政府和企業(yè),促成政府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yǎng)改善計劃:國家每年撥款160多億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標準(后調至4元)為680個縣市、約2600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yǎng)膳食補助,為學齡兒童免于饑餓、健康成長做出了重要的引領性貢獻。從非政府組織試水到政府要做出積極回應,“免費午餐”成為近年來民間探索引領了國家行動的典范。要在“一帶一路”沿線推廣這種經驗,形成政府監(jiān)管、非政府組織廣泛參與的跨國家、跨領域、跨階層的“一帶一路”多元互動文化治理格局;其次,在制度上降低非政府組織的準入門檻,積極培育民間非政府組織發(fā)展,鼓勵非政府組織基于組織特點和服務方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社會文化服務,避免強推中國概念、中國文化或價值觀,充分發(fā)揮非政府組織人文交流的優(yōu)勢,認真傾聽沿線國家民眾的呼聲,拉近與民眾的友好感情,通過相向而行的努力,不斷縮小認知鴻溝,真正將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精神落實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民眾中。當然,要注意甄別和打擊境外敵對勢力和反華勢力控制的非法非政府組織,避免對共建“一帶一路”進行破壞活動。
(二)大力開展“一帶一路”非政府組織人文交流活動
首先,加強“一帶一路”沿線文化論壇、報告會、學術研討會、交流會等活動,發(fā)揮高層知識文化精英的輻射帶動作用,努力挖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的歷史記憶,引發(fā)思想共鳴,增強沿線國家和民眾的相互理解和相互認同;其次,積極推動各類非政府組織開展“一帶一路”沿線文學、影視、戲曲、攝影、繪畫、手工藝品等領域的交流活動,特別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領域的交流互鑒,例如中醫(yī)藥、維吾爾醫(yī)藥和藏醫(yī)藥的交流,中國武術、中式服裝、中餐、中國相聲、中國道教都可以走出去,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做出積極貢獻;再次,積極開展“一帶一路”沿線人文社會交流活動。充分發(fā)揮海外華人協(xié)會、行業(yè)協(xié)會、大學、智庫等非政府組織的人文社會交流優(yōu)勢,積極培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才資源和人脈網(wǎng)絡,鼓勵專家深入了解、跟蹤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實際情況和發(fā)展動向,鼓勵非政府組織舉辦國際人才招聘會、人文交流活動,通過提供獎學金、設立國際研究項目等方式吸引專業(yè)人才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研究并提供長期支持。
(三)發(fā)揮孔子學院作為“一帶一路”非政府組織人文交流平臺的重要作用
首次,孔子學院作為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合作的橋梁,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民眾的廣泛歡迎。要繼續(xù)發(fā)揮孔子學院的人文交流平臺作用,利用孔子學院良好的人文交流基礎,發(fā)揮孔子學院傳播語言、中國文化的優(yōu)勢,定期進行人員交流互訪、互派留學生,加強“一帶一路”沿線青年、學生、教師、學者的學習交流。孔子學院的課程設置要進一步多樣化,除語言之外,也要讓學生了解中國飲食、書法、繪畫、茶藝等中國文化,促進沿線國家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其次,鼓勵“一帶一路”沿線非政府組織搭建非政府組織聯(lián)盟、網(wǎng)絡、聯(lián)合體等大型平臺,整合資金、人才和社會資源,建立國際非政府組織合作的長效機制,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和而不同、包容互鑒的人文交流態(tài)度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qū)的文明對話與交流合作,以此推動政策實施、項目落地,與沿線國家共創(chuàng)和平,共同發(fā)展。
結論
當今世界大勢,瞬息萬變,風云莫測,和平與發(fā)展始終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反全球化不過是全球化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曲折和反復,必然是暫時的,人類社會始終朝著文化融合大方向不斷向前發(fā)展。“一帶一路”提出六年來,從合作倡議到發(fā)展共識,從思想理念到具體行動,在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民心相通既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社會根基,也是實現(xiàn)其他“四通”的根本保障,這就迫切需要加強人文交流。相對于政府人文交流的強制性和企業(yè)人文交流的逐利性,具備柔性機制和軟治理功能的非政府組織人文交流,能夠在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實現(xiàn)均衡發(fā)展,從而破解文化沖突的困境,更加順暢地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qū)形成廣泛的文化認同,最終走向文化融合。
[參 考 文 獻]
[1]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9.
[2] 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N].人民日報,2015-3-29(04).
[3] “一帶一路”五周年大事記[N].人民日報,2018-8-20(17).
[4] 王亞軍.“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典范價值[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7,(3):11.
[5] 王義桅.王義桅講“一帶一路”故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0.
[6] 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lián)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7-1-20(02).
[7] 許利平.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人文交流:路徑與機制[J],新視野,2014,(5):119.
[8] 劉延東.深化高等教育合作,開創(chuàng)亞洲人文交流新局面[J],世界教育信息,2010,(12):11.
[9] 王曉玲.“周邊命運共同體”構建與人文交流思路的轉換[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5,(2):48-55.
[10] 樊勇明.全球化與國際行為主體化[J],世界經濟研究,2003,(9):10.
[11] 費孝通著,方李莉編.全球化與文化自覺:費孝通晚年文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11.
[12] [美]杜維明,彭國翔編譯.儒家傳統(tǒng)與文明對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8-31.
[13] 紅十字會為“一帶一路”帶來穩(wěn)定因素. http://news.ifeng.com/a/20170514/51088650_0.shtml.2018-12-21.
[14] “和平之旅”https://baike.so.com/doc/4653080-4866296.html. 2017-9-30.
〔責任編輯:張 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