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國時期,有大量流寓在寧夏的京劇藝人,他們的出現對寧夏秦腔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京劇的藝術魅力開始在民國渲染開來,陜西梆子、河北梆子等班社開始改學京劇,這股熱潮席卷了陜北地區(qū),甚至發(fā)生了京劇與梆子兩種劇目同下鍋的情況。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寧夏有了土生土長的京劇伶人,從各地流寓到寧夏的京劇名角匯合演出,直至中后期,出現了京劇、秦腔合作演出的格局,京劇規(guī)范的表演模式和精湛的技藝對秦腔劇目有所啟發(fā),秦腔藝人開始重視提高技藝,促進了其在民間的傳播,推動了寧夏秦腔的進步,擴大了其影響力。
【關鍵詞】民國時期;京劇藝人;寧夏;秦腔
【中圖分類號】J0?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民國初期,一批流寓在寧夏的陜西梆子、河北梆子等班底的藝人,開始在寧夏地區(qū)表演京劇,因此開啟了京劇與秦腔并存的局面。京津冀地區(qū)的京劇藝人流寓在寧夏,甚至許多曾經北京著名的班社藝人也開始在寧夏表演,在寧夏民間掀起一股京劇浪潮[1],為寧夏觀眾呈現出精彩的演出,同時對于寧夏地區(qū)京劇的發(fā)展扮演著開蒙導師角色,為寧夏地區(qū)培養(yǎng)出大批本地戲曲人才。這些流寓在寧夏的京劇藝人長期受寧夏地區(qū)秦腔影響,開始產生自身的獨特理解,對秦腔的劇目及技藝都起到積極作用,因此在后來出現了京秦合演的情景。京劇藝人因其精湛的技藝不斷帶動了秦腔的良性發(fā)展,同時也在民間上演一出戲曲演出史話。
一、陜西梆子、河北梆子藝人改演京劇
二十世紀,初京劇幾乎風靡整個北方地區(qū),譚鑫培作為老生戲代表在當時受到追捧,梅蘭芳作為旦角戲的代表在當時興起,京劇藝人充滿激情,不斷編演新戲,準備競技,因此,形成了北京“京派”和上?!昂E伞苯y(tǒng)治南北兩方戲曲的局面,京劇達到了鼎盛繁榮時代。但處于偏遠地區(qū)的寧夏似乎最不受影響,在當地還是以秦腔為主,外地劇中在寧夏屬梆子出名。但是隨著梆子名角的逝世,梆子開始走向低迷,班社藝人為了養(yǎng)家糊口開始改學京劇。尤其是以河北梆子藝人為代表,在民國初期遇到生存危機后,受到市場影響,逼迫班社藝人改唱京劇。根據資料記載:“民國初年,河北梆子并不單一演出,基本上采取的是與京劇、山西梆子‘兩下鍋的形式(即京劇、河北梆子、陜西梆子同臺演出?;蛞粋€晚會,梆子戲與京劇的戲碼各占一半;或一出本戲,京劇、梆子各演半出)。”在這種形勢下,京劇發(fā)展一片大好,逐漸登上了寧夏演出的舞臺,流寓在寧夏的京劇藝人,如王德勝、李德如、張合堂等人為寧夏戲曲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2]。他們不斷創(chuàng)新,開始編制自己的代表性京劇劇作,豐富了寧夏戲曲舞臺演出形式。例如張合堂,藝名為十三紅,尤其擅長關羽戲,在寧夏地區(qū)具有極高的知名度,他的《白馬坡》坐無空席,在當時極受喜愛。
民國初期,京劇開始傳入寧夏,但是寧夏當地沒有專業(yè)京劇演員來傳播京劇,因此京劇在最初傳入寧夏時并不受歡迎,而且演出地區(qū)僅限于銀川,和京津冀地區(qū)成熟的京劇有著天壤之別,幾乎處于懵懂學語的階段。但是陜西梆子和河北梆子班底功底深厚,具備精湛的技藝和熟練的唱腔,因此學習起京劇來十分上手,吸引了大批的寧夏觀眾,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京劇唱腔已經是不可阻擋的發(fā)展潮流。這些京劇藝人對寧夏京劇的發(fā)展貢獻巨大,其中流寓在寧夏的京劇藝人主要以山東人、河北人、河南人、北京人、天津人為主[3],寧夏本地人群不是京劇的主要觀眾群,正是由于北方各個地區(qū)人群流寓在寧夏,并且熱烈地追捧京劇,才促進了寧夏地區(qū)京劇的發(fā)展和傳播。
二、流寓的京劇藝人對寧夏秦腔的貢獻
蓋連仲當屬流寓寧夏的京劇藝人中的第一人,他是正經以唱京劇出身、最早趕赴寧夏演出京劇。他生長在梨園世家,擁有深厚的戲劇功底,因其外貌魁梧、體型高大,在關羽戲表演中占有一席之地。他擁有自己的獨特絕活,例如變臉和吹火。他的絕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體現在他的出名表演《灞陵橋》中,從小深受戲曲文化的熏陶,他的基礎功底扎實牢固,從勒馬三加鞭后一個箭步飛躍上橋,然后轉身背刀捋髯亮相,動作揮灑自如,速度風馳電掣,令觀賞京劇的觀眾贊不絕口。其次他在扮演關羽時使用的是青龍偃月刀,整個刀身之長、分量之重,完全超過同行們使用的青龍刀。因此受到當時觀眾的追捧,他扎實的功底和精湛的技藝震撼了無數觀眾,在寧夏廣為流傳,無形中也傳播了京劇藝術。蓋連仲曾經多次來寧夏演出,不僅在民國初期在寧夏流寓,而且還流寓在河北、內蒙古等地,他的戲班在包頭“西北戲影”社建成后作為首臺演出,并開始長達兩年之久的演出。在受梨花大鼓藝人王子君的邀請再次來到寧夏后,為寧夏京劇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且最終終老于寧夏[4]。雖然他的戲班兼具演出河北梆子和評劇,但是京劇是主要演出形式。在晚年將自己的一身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寧夏秦腔藝人。寧夏有名的秦腔藝人康正中的關羽戲正是蓋連仲所授,因此,寧夏秦腔舞臺上開始出現關羽戲,開拓了寧夏秦腔的劇目,豐富了秦腔的表演形式,同時不斷提升秦腔演出技藝,對于后來京劇和秦腔的發(fā)展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三、京劇、秦腔合演局面出現
流寓寧夏的梨花大鼓藝人王子君最初是梨花大鼓出身,但是流寓寧夏時苦于沒有觀眾,轉而學習當時廣受歡迎的河北梆子和京劇,由此踏入戲壇,正是由于她的努力,寧夏京劇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出現了京秦合演的局面。首先在流寓寧夏初期,王子君創(chuàng)辦京梆科班學校,培訓京劇伶人,主要教習河北梆子和京劇,她邀請后來享有盛名的蓋寶義和王德勝來教習她們,她們在當時成為寧夏京劇表演的新興力量。王月樓被王子君買來后開始學習京劇演唱,逐漸從配角出色為主角,成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寧夏京劇藝人,開始登臺演出[5]。受到王子君在寧夏戲曲界的地位影響,河北梆子的部分重要名角改唱京劇后流寓寧夏,是京秦合演局面的中堅演出力量。其次是邀請外地京劇戲班演員入月華社演出,外地京劇戲班對秦腔具有深遠影響。1938年王子君加入了“覺民學社”的振聲舞臺,成就了寧夏第一次京秦合演舞臺的誕生。京劇演員和秦腔演員相互配合,如果秦腔演出大軸線,那么京劇在前邊墊演;如果是京劇出演大軸戲,那么秦腔在前邊墊演。這種演出模式受到了寧夏觀眾的喜愛。民國時期,流寓寧夏的京劇、梆子藝人都為秦腔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闡述民國時期流寓寧夏的京劇藝人相關演出成就,寧夏京劇的發(fā)展依賴于流寓寧夏的京劇藝人,同時對寧夏突出的秦腔帶來影響,尤其是“京秦合演”局面讓兩者同時呈現在一個舞臺,不僅將京劇傳播到偏遠寧夏地區(qū),而且在當紅名角的教習和技藝傳授下,寧夏秦腔劇種的唱腔、劇目和技藝等都得到極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衍青.民國時期流寓寧夏的京劇藝人——兼述其對寧夏秦腔的貢獻[J].民族藝林,2016(4):5-10.
[2]劉衍青.寧夏秦腔經典劇《玉鳳簪》流變考論[J].寧夏社會科學,2016(5):251-256.
[3]寧上杉,惠冰,鐘培源,et al.功不唐捐,玉汝以成——記寧夏首批“塞上文化名家”、梅花獎得主劉京[J].寧夏畫報(生活版),2016(1):42-49.
[4]中國作家網.倡議書;演員;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藝術總監(jiān)[J].中國作家網,2015.
[5]周仕華.寧夏秦腔與陜西、甘肅秦腔的親緣關系[J].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1(4):168-171.
作者簡介:吉喆(1988—),女,寧夏人,碩士,寧夏大學,研究方向:大提琴演奏與教學及中國近現代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