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磊
核心素養(yǎng)是課程的立足之本,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被譽為未來基礎教育改革之靈魂。新修訂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其中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并據此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所特有的思維品質,是理解和解釋歷史的關鍵能力與方法。
一、“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重要意義
(一)“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歷史課程本身的要求
作為一門注重邏輯推理和嚴密論證的實證性人文社會學科,對歷史的認識和研究離不開對史料的辨析,只有將符合史實的材料作為證據,才能形成對歷史正確、客觀的認識。對史料的研習與運用,既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釋歷史和評判歷史的重要能力體現(xiàn)。歷史課程必須重視“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
(二)當前我國高中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亟待提升
傳統(tǒng)歷史教學偏重陳述性知識的傳授與對結論的記憶,沒有把認識與研究歷史的方法作為主要內容,導致學生對史料的態(tài)度與運用、對歷史證據概念的理解及歷史學習方法的養(yǎng)成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證據意識比較薄弱,嚴重阻礙對歷史真實的認識與正確史觀的形成。
(三)高考改革為“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供了指向
近年高考命題改革逐步深入,強調提供新材料、設置新情景、提出新問題,由傳統(tǒng)的“知識立意”為主轉變?yōu)橐浴澳芰α⒁狻睘橹?,突出了對歷史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的考察。2016 年高考北京卷第40題第(1)問通過“對比?;韬睿▌①R)墓,說明西高穴(曹操)墓墓主身份存在爭議的原因”,即考察了學生利用考古資料辨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提升策略
(一)明確相關知識,掌握搜集渠道,這是“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前提
史料的本質是歷史的遺存,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如按照自身載體可分為文獻資料(官方史書、檔案文書、地方史志、書信日記、文集筆記、家庭賬冊、史家著述等)、實物資料(出土文物、歷史遺跡、日用器具等)、口碑資料與聲像資料;按照留傳方式可分為直接史料(一手史料)與間接史料(二手史料);按照作者意圖可分為有意證據與無意證據;按照論證角度可分為正面證據(確證)與反面證據(反證)。
學生接觸的歷史資料以文獻記載為主,需要了解不同編纂形式史籍的體裁特點、體例結構與敘事方式,能夠通過相互比較,鑒別史料的證據力。
(二)辨析歷史觀點,鑒別來源真?zhèn)?,這是“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基礎
對同一個歷史事件,史觀、時代、立場、素養(yǎng)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評價。通過提供與教材結論不同、視角相異、學術觀點分歧或沖突的史料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有利于培養(yǎng)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提升獨立判斷和理性思辨的能力,拓展、深化對歷史問題的多元認識。
例如,在學習《王安石變法》一課時,通過對比兩宋及梁啟超對王安石的不同評價,使學生明白史無定論,懂得關注史料作者意圖及不同政治取向的重要性,樹立需要判斷史料記錄是否真實客觀的意識,進而學會如同歷史學家一樣去思考問題,理解共時態(tài)思維方式(以第一手史料為基本媒介的當時認識)、昔時態(tài)思維方式(以第二手史料為基本媒介的另一時代認識)與即時態(tài)思維方式(當今人們的認識)對史學研究造成的影響。
在學生展示、交流自身史料研讀成果的過程中,特別要注重解決史料搜集過程中的生成性問題,鼓勵自行甄別、多源互證、大膽質疑和批判思維,通過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價值,在消除偏見、去偽存真的基礎上還原與重構歷史。
(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進行史料探究,這是“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關鍵
在教學中設計基于學習主題的小組活動,指導學生依托教師事先布置的問題選取經典史籍進行研讀,或由學生嘗試自主搜集可靠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判斷關鍵詞句、涉及史實與核心內容,在此基礎上表達歷史認識與論證自身觀點,都有助于拓寬歷史視野,培養(yǎng)“史料—史論—史觀”的歷史思維。
例如,在學習《美國聯(lián)邦政府的建立》一課時,讓學生通過網絡、圖書等方式收集整理關于1787年憲法的相關材料,并結合教材對其中的關鍵性內容進行篩選。學生分別找到了出自戴維·惠特尼《美國總統(tǒng)列傳》、佟德志《美國憲法的民主批判》和查爾斯·比爾德《美國憲法的經濟觀》的三段材料。教師輔之以“這三段材料分別是從哪些視角對美國1787年憲法進行評價?”、“會議代表、地方農民與歷史學家對美國1787年憲法的評價有何不同?”“當事人、當時人、后來人對同一事件為何評價不同?”“利益是否相關對評價歷史事件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你認為在分析史料與評價歷史事件時應注意什么?”等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次遞進的設問,指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對史料自身和其反映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
(四)培養(yǎng)實證意識,強調學以致用,這是“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目標
歷史是過去的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未來的歷史。在考據過往留存史料與親歷事件記錄的過程中,應注意把歷史與現(xiàn)實有機地結合起來,建構起歷史與未來的橋梁,從而揭示歷史發(fā)展的趨勢,解決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將學生培養(yǎng)為講究證據、理性處事的現(xiàn)代公民。
比如,在學習《抗日戰(zhàn)爭》一課時,依次出示了裕仁天皇的《終戰(zhàn)詔書》、習近平主席在“九三大閱兵”典禮上的講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戰(zhàn)后70周年談話三則材料,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可以加深對中日兩國現(xiàn)今歷史認識分歧特點及原因的理解,更加關注國家的未來,形成正確的史觀。
總之,在課程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需要基于學情,注意科學性和適度性。教師應該充分予以重視,將深厚的學術功底作為基礎,以豐富的教學經驗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