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國
一、優(yōu)化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
1.創(chuàng)設恰當的問題情境
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產生認知沖突的學習情境,誘發(fā)學生質疑,猜想。例如,利用進影院(教室)找座位的方法創(chuàng)設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數學情境;通過猜數游戲、找日歷上數字的規(guī)律等活動創(chuàng)設函數與方程的問題情境;從剪刀剪開布片的實際操作創(chuàng)設兩直線相交所成角的問題情境;通過講買布的故事和希臘數學家丟番圖生平的故事創(chuàng)設數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的問題情境。
2.體現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
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探索的機會,留給學生觀察、猜想、討論、探索的空間和時間,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一個數學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數學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個結論是怎樣探索和猜測到的以及是如何應用的。
3.構建互動交流的學習平臺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是師生、生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
4.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把現代技術作為學生數學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使學生從大量繁雜、重復的運算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F代信息技術為數學教學開創(chuàng)了一個實驗的平臺,為學生“做”數學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與手段,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及動態(tài)感方面的不足。
二、轉變學生數學學習方式的有效途徑
1.閱讀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會學習首先要學會閱讀”。閱讀對于數學的學習同樣必要。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將教材中的內容掰開了、揉碎了講給學生聽,忽視了學生“閱讀”?,F代教育提倡從學會到會學,提倡“終身學習”。因此,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的基本前提是學會閱讀自學。
首先要學會閱讀教材。新教材的每一章節(jié)內容為學生閱讀自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最初,可由教師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再回答問題,掌握知識點。隨著閱讀能力的提高,可先讓學生獨立閱讀,思考教材中的問題,然后總結歸納出重點知識,進一步提高自學能力。接下來,結合教材特點及教學內容,向學生推薦相關的數學史料,數學名人傳、數學雜志、數學名題趣題及數學思想方法等課外讀物,供學生閱讀,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近年來,各式各樣的閱讀理解題已經成為中考熱點。適當地進行一些閱讀理解的訓練,既能打消學生對“數學閱讀無用”的想法,又為中考打下基礎。
2.質疑
首先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的、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給學生一個提出問題的機會。其次,教師要根據具體內容,誘導學生通過觀察、類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的問題,并鼓勵學生大膽解決。第三,教師要尊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想盡一切辦法去解決,不要打消學生提問的積極性。
3.探究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師要根據具體的學習內容,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究研討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掌握探究的方法,體驗探究的樂趣。如在學習“平面鑲嵌”這一節(jié)內容時,先讓學生觀察教室地面磚的鋪情況,總結出平面鑲嵌的概念,在探究平面鑲嵌的條件時,我設計了如下的問題:
(1)剪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正八邊形中的一種正多邊形鑲嵌,哪個圖形能鑲嵌成一個平面圖案?
(2)剪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正八邊形中其中兩種正多邊形鑲嵌,哪兩種正多邊形能鑲嵌成一個平面圖案?
(3)剪一些形狀、大小相同的三角形紙板,拼起來能否鑲嵌成一個平面圖案?
(4)剪一些形狀、大小相同的四邊形紙板,拼起來能否鑲嵌成一個平面圖案?
觀察探究實驗的結果,得出多邊形能鑲嵌成一個平面圖案的條件:a.拼接在同一個點的各個角的和恰好等于360度。b.相鄰的多邊形有公共邊。 最后,讓學生進行簡單的鑲嵌設計,使所學知識得到鞏固和運用。
4.實踐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力求使學生體驗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數學與日常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促使學生逐步形成和發(fā)展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動手實踐,親身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力,使其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學完《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后,我指導學生親身實踐,體驗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的過程。首先,學生分小組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設計調查問卷,親自到學校、街道及公共場所進行問卷調查,收集數據。然后運用計算機整理數據,得出結論及相應的措施。最后,全班進行交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
5.反思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通過反思才能使現實世界數學化”。通過反思,可以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優(yōu)化思維過程;通過反思,可溝通知識間的相互聯(lián)系;通過反思,可以糾正不良的學習習慣。在平時教學中,主要采用寫數學日志、數學周記等方式來反思聽課、解題中的不良習慣。
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方式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中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必須堅定信念,把握新課標,領會新理念,用好新教材,將課程改革進行到底,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