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星昀
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做閉門造車之舉,要站在學生持續(xù)發(fā)展的視角,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讓語文學習與生活之源緊密聯系,使語文課煥發(fā)出活力和生機。
記得葉圣陶先生在談論文章創(chuàng)作時曾經說過:“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息”。葉圣陶先生的話啟迪著我們:凡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無不來源于多彩的生活,無不來源于作者對生活經驗的提煉。由此可見,語文教學范例----課文,也是作者對生活的積淀而在筆尖留下的語言文字。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老師該如何引導學生更好去學習課文呢?我認為,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讓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及經驗聯系起來。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心得。
1 聯系經驗,激發(fā)興趣
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事: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的最重要的獨立因素,并不是學生的智力因素,而是他們對所學內容的“已知程度”。也就是說,如果學生對課文中作者用語言所描繪的內容不理解,或者是完全陌生,就可能無法激發(fā)他們學習下去的興趣。這樣,就會導致他們被動地接受知識,甚至對教學過程進行排斥。于是,教學伊始, 語文老師要積極主動地調動學生的個人經驗,幫助學生將新知識同化到自己已有的經驗中來,使他們對學習的內容有種“似曾相識”的感受,從而產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正如杜威先生所說:“教學必須從學習者已有的經驗開始?!?/p>
2 融入體驗,悟情悟景。
我們都知道,語文學科主要是以語言文字在向學生傳遞信息,抒發(fā)情感,呈現美的。為了達到讓學生準確領悟作者在課文中所傳遞的信息,抒發(fā)的情感, 關鍵是要適時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生在品讀作者的語言文字的同時,要學會融入自己真切的生活體驗。在真切的體驗與嶄新的內容交融中,使靜止的語言文字煥發(fā)出鮮活的光采,從而達到準確地悟情悟景。
比如教學《月光曲》這課,學生對文中作者所描述的《月光曲》的意境較難理解。針對這個難點,老師在引導學生朗讀課文,體會語言文字時,及時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是非常必要的。具體的做法可以是這樣:1 談話引入。同學們,我們生活在美麗的海濱城市,對大海有著特殊的感受。你們有誰在幽靜美好的月光下欣賞過大海?又有誰在暴風雨天氣里看過大海?請你們回憶當時的情景,向老師和同學談談你們的感受。2組織學生欣賞《月光曲》中表現“平靜的大海”及海面上“波濤洶涌”的音樂片段。講講聽后的體會。3 再次學習文中描寫《月光曲》內容的片段,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對作者提供的語言文字進行大膽的想象,無拘無束地表達真情實感。
以上通過喚醒學生的生活記憶,引導學生把以往對大海的深切體驗融入本課的閱讀中,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情感體驗溝通起來,從而減少學習新內容的難度。
3 觀察生活,強化訓練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課文的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是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如果遇到這種情況,老師不要急著教學,而應該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這些生活現象。
例如,學習《月亮和云彩》這篇課文。平時,我們對月亮并不陌生。但是,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對月亮不動,云彩動沒有切實的理解。老師發(fā)現了這樣的問題后,應該讓學生再實際地去觀察云彩和月亮,去感性地認識生活中的云彩。觀察后再學習課文,學生不但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可能對自然科學產生興趣。
4 積累經驗,回歸生活
人之所以偉大,其要點之一就是懂得不斷利用自己積累的經驗去解決生活中的新問題。同時,又不斷地把在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知識轉化為經驗,儲存下來,以備后用。既是“才以用而日生,思以行而不絕?!币虼耍瑢W生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獲得知識經驗后,老師要激勵他們學以致用,把知識經驗回歸生活。譬如,語文閱讀中,學生在領悟作者精確的遣詞造句、縝密的謀篇布局、傳神的人物刻畫、奇特的情節(jié)構思等表達方法和不同的思維方式、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后,老師要熱情地引導學生把這些知識經驗付諸于實踐。學生要努力地運用自己在語文學習中積累的知識經驗,通過具體的探究性的語言實踐活動,把語文知識與社會生活不同領域的內容緊密結合,而不是去死記硬背這些抽象的語言符號和內容。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想使學生的學和老師的教都更加有效,不能就著文本就詞解詞,就句說句,做閉門造車之舉。我們要站在學生持續(xù)發(fā)展的視角,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讓語文學習與生活之源緊密聯系,使語文課煥發(fā)出她該有的活力和生機。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zhèn)江市揚中市新壩鎮(zhèn)社區(qū)教育中心)